舞龍弄九鯉

舞龍弄九鯉

舞龍弄九鯉源於唐,盛於明清,是一種流傳莆田地區有千餘年歷史的民間舞蹈。它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是一種深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廣場藝術表演形式。其表演程式是把龍的首、尾、身各節和九鯉相互交融,在大鼓吹等的伴奏下,與蓮花燈舞、扇舞等莆田民間舞蹈共舞。每逢元宵佳節或重大慶典,長壽社皆進行《舞龍弄九鯉》的表演,以祈求全年平安吉祥,財運亨通,福壽延綿,子孫昌盛發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舞龍弄九鯉
  • 地理標誌:莆田 
  • 批准時間:2010年11月 
  • 非遺級別: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介紹,文化來源,表演形式,文化價值,

民俗介紹

鎮海街道長壽社的《舞龍·弄九鯉》源於唐,盛於明清,是一種流傳莆田地區有千餘年歷史的民間舞蹈。它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是一種深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廣場藝術表演形式。其表演程式是把龍的首、尾、身各節和九鯉相互交融,在大鼓吹等的伴奏下,與蓮花燈舞、扇舞等莆田民間舞蹈共舞。每逢元宵佳節或重大慶典,長壽社皆進行《舞龍弄九鯉》的表演,以祈求全年平安吉祥,財運亨通,福壽延綿,子孫昌盛發達。
舞龍弄九鯉
2010年11月,《舞龍·弄九鯉》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來源

鎮海街道是莆田市荔城區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著名歷史人物眾多。宋代始,興化文化比較發達,文人中舉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們有的善音律詞賦,有的好歌舞雜劇,並多置家宴樂以自娛。當時,莆田民間的歌舞百戲,多是吸收了“吳歌”、“楚謠”及雜劇表演藝術,逐漸形成興化民間舞蹈。宋明至清興化對外交易及航運頻繁,流行於溫州、杭州、潮州等的南劇流傳至莆田,並為興化雜劇所吸收,促進其發展成熟。至於鎮海辦長壽社區的《舞龍·弄九鯉》始自何時,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是隋煬帝開鑿運河之後,龍舟南遊,下詔沿河各地歌舞迎賀,長壽一帶百姓以扎龍、制九鯉為紀念。二是傳說九鯉乃河南禹門縣百姓為紀念大禹為民治水之功,以“鯉魚跳龍門”象徵擺脫痛苦奔向幸福境界。唐末藩鎮割據,隨中原百姓避禍時人們把此舞帶入莆田,千年來沿襲傳承。上述傳說只在民間流傳,有待進一步考證。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乃中國四靈之首,在人們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沿海一帶,漁民大都有立廟祭祀,同時,由此衍生的《舞龍·弄九鯉》這一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舞蹈。每逢有傳統節日、重大慶典及出遊廟會等,必有舞龍助興。
長壽社的《舞龍·弄九鯉舞》,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之意。長壽社每年的祭神及元宵等節慶活動之所以要進行舞龍弄九鯉的表演,與莆田的厚重文化積澱及地方性民間信仰息息相關,與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知識有關。他們幻想龍是管雨的,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想以舞九鯉,寓意“鯉魚跳龍門”奔向幸福生活。這些傳統節日的廟會規模大、範圍廣、人數多,整個場面熱烈、莊重威儀,而《舞龍·弄九鯉》這一寓意深刻的民間舞蹈的表演,嫻熟的動作,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舞者心情愉悅,觀者喜上門梢,到處洋溢著歡樂與和諧。
長壽社的《舞龍·弄九鯉舞》以其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歡樂祥和的表演,為諸多盛大節日、重要慶典或隆重迎賓場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龍和九鯉屬海神治下的水族象徵,所以,特別是在媽祖文化的傳播,閩台文化交流方面,《舞龍·弄九鯉》更是發揮其特色,多次參加迎、送台灣媽祖聯誼會,大型進香團以及媽祖金身巡遊台灣等大型文化活動遊行踩街廣場表演,如05年仙遊龍舟比賽的龍舟下水及開幕式表演;07年為莆田市全國首屆南北少林武術節開幕式的開場表演;08年的“天下媽祖回娘家”文化活動的廣場表演,09年第四個文化遺產日演展以及參加歷次的湄洲媽祖廟會等。

表演形式

舞龍弄九鯉表演形式獨特,主要分踩街遊行與廣場表演兩種。踩街遊行是“舞龍·弄九鯉”隊伍在行進中,隨鑼鼓的節奏,依次悠揚游擺,貫步遊行,整個隊伍在龍珠、魚珠引導下,呈形式前進。在行進中遇在街頭廣場或民眾圍觀時,即興表演其舞蹈中某個片斷動作,鼓動現場氣氛,或遇有某神宮、社廟燃放鞭炮邀請,即興表演。為之祝福祈求吉祥,演畢邀者給予紅包“掛紅”酬謝。廣場表演程式相對固定,一般是找圓場——魚穿龍——臥式疊龍——立式龍塔——魚龍正穿肚——魚龍反穿肚——跳龍——反跳龍——躍禹門——造型龍呈騰駕霧狀——結束。
舞龍弄九鯉,表演內容與其他地方迥然不同。“舞龍·弄九鯉”的隊伍在行進中,隨鑼鼓的節奏悠揚游擺貫串遊行進入場地後,先是找場圍,以劃出場地以便表演。然後隊伍隨鼓點節奏變化龍,依次擺成長龍陣,九鯉則在魚珠引導下,依次遊戲,抬龍身各節中穿越稱為魚穿肚,龍、魚互嬉和諧。鼓點變化,龍起舞擺成龍頭貼地呈臥式疊,龍尾在空中擺舞,九條鯉魚及四遊船在其周圍竄游擺舞。龍頭在下擺動,鼓點變頻,點擊三通,龍珠誘龍頭三下,然後騰起舞動,演化成龍頭昂舉高空,龍身圍成疊狀,稱之疊龍塔,呈金龍獻瑞造型。九鯉及遊船繼續在場地四周及空地上游穿。舞隊隨音樂節奏歡快熱烈變化,龍則展舒成臥地之狀,魚在魚珠誘導之下,依次跳躍過各節龍身,隨後龍珠、龍頭起身躍跳本向各節後,又反覆由龍尾先跳躍本向各節。本程式演畢,龍又演舞各節,靠成∧形狀,魚則依次貫穿鑽其後龍珠,龍頭開始順序依次自鑽穿越過後,又搭∧狀反序次又進行演舞。隨後龍又擺成長陣,中間擺成門狀,稱為禹門,九條鯉魚貫穿越過。此後鼓點節奏稍緩,龍游舞順暢後,鼓點節奏變成熱烈歡快、龍頭高舉在上昂立,龍身團團圍成團狀造型,龍尾快樂擺舞,龍呈騰升向上,此時亦可在龍口點燃預先放置的焰火煙花,鯉魚及遊船則在四周歡快遊動舞蹈。焰花噴畢,鼓點節奏開始返緩,整個隊伍恢復常態優哉游哉,得意退場。
《舞龍·弄九鯉》特殊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在民間藝術表演活動中,一是形成了參與各項活動的具有廣場藝術大眾性特徵、程式性特徵依存性的特徵。二是對民間歌舞的吸收,也有對莆仙戲舞蹈藝術、打擊樂等莆田地方特色音樂的揉合,所以形成多源性特徵。三是道具製作及其舞技表現形式,在本市乃至省內稀有,所以,它具有稀有性的特徵。

文化價值

《舞龍·弄九鯉》民間舞蹈,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及傳承歷史,在全市其他同類廣場舞蹈中實屬罕見。發掘搶救和保護《舞龍·弄九鯉》,對豐富和完善福建省的民間舞蹈藝術寶庫,促進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和民間藝術,豐富當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