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馬鹿

舞馬鹿

舞馬鹿是百年來流傳在廣東省連州市西岸鎮東田坪村的一種特有的中國民間舞蹈。當地民眾依據心中的美好想像,將馬鹿塑造成一個非鹿非馬非牛的半仙動物,象徵著福壽和吉祥,每逢節日或喜慶之時,當地中國勞動人民就會以舞馬鹿這種舞蹈表達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良好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馬鹿
  • 地點:廣東省連州市西岸鎮東田坪村
  • 類型:民間舞蹈
  • 形象:非鹿非馬非牛的半仙動物
榮譽,民間傳說,現狀,

榮譽

舞馬鹿
1988年10月,在第二屆廣東歡樂節期間,東田坪馬鹿隊的演出受到中央文化部、省市領導高度讚賞;2005年參加廣東省國際旅遊藝術節榮獲銀獎。舞馬鹿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民間傳說

在西岸鎮東田坪村,流傳著一種民間舞蹈,舞馬鹿。對於馬鹿,當地人解釋:“這種動物頭似馬,身似驢,長著牛腿,而一對角則是鹿角,所以叫馬鹿。它是半仙,生活在密密的森林裡,能給人帶來福壽和吉祥。”
當地老藝人介紹,“舞馬鹿”又叫“打馬鹿”,有著150多年的歷史。很久以前,“打馬鹿”是一人舞鹿,獵人身帶弓箭長矛,配以鑼鼓、嗩吶,表演獵人打鹿的經過,最後把鹿打死。到了清末民初,“打馬鹿”表演仍舊如初,但獵人所用道具改為火藥槍,因為打馬鹿都在新年期間活動,表演時扮鹿人總是被槍打死,似乎很不吉利,漸漸沒有人肯扮鹿,久而久之,這種傳統藝術形式逐漸衰亡。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當地為發掘民間藝術而舉辦了多次匯演,“打馬鹿”得以恢復。隨著時代的變遷,由於鹿給人們馴善吉祥、溫順可愛的印象,特別是人們認為金鹿象徵福壽,而金鹿含花則象徵吉祥,所以“打馬鹿”漸漸演變成今天的“舞馬鹿”。
當地學者認為,其實這是在漫長的歲月里,民間藝人依據心目中的美好想像,將幾種動物的特徵集於一身,將馬鹿塑造成一個非鹿非馬非牛的半仙動物,象徵著福壽和吉祥;每逢節日或喜慶之時,當地民眾就以舞馬鹿這種民間舞蹈表達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良好願望。
舞馬鹿的舞蹈動作是在粵北採茶舞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新而成的,表演分“跟蹤”、“撲鹿”、“馴鹿”三個情節展開。
開場時,由四名藝人扮演的兩隻馬鹿,在林中奔跑、跳躍,它們來到泉水邊,互相擦背、嬉戲,調皮可愛。忽然,馬鹿警覺地仰起頭,原來獵人跟蹤而至。獵人發現了馬鹿,拋出繩套捕捉,但都被馬鹿機靈地躲閃開了。
在激揚、高亢的樂曲聲中,馬鹿渾身透亮,神采飛揚,獵人被它迷住了,隨即採摘靈芝和鮮花,分別送給兩隻馬鹿,和馬鹿化敵為友,獵人和馬鹿共同歡舞。整個表演風趣幽默,很有特色,獵人的矯健瀟灑,馬鹿的敏捷可愛,都得到生動的體現,充滿了生活氣息。

現狀

“舞馬鹿是來自民間藝人的創作,並且經歷漫長的發展過程,薪火相傳,從形式到內容都有鮮明的個性。”連州市文化館人員介紹,它豐富了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同時還體現了當地老百姓祈盼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美好願望,反映了連州農村生活的部分特徵和連州人民樂觀詼諧的精神風貌。
近幾年來,在連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文化館對舞馬鹿進行了加工、提煉,舞馬鹿因其濃厚的鄉土風味、獨特的演繹多次受邀在省內外獻演。1988年10月,在第二屆廣東歡樂節期間,東田坪馬鹿隊的演出受到中央文化部、省市領導和許多國際友人以及各界人士高度讚賞。2005年參加廣東省國際旅遊藝術節榮獲銀獎。這些都充分地展示了舞馬鹿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與布袋木獅舞一樣,東田坪村的舞馬鹿亦遇到了傳承和發展的困境。為了使舞馬鹿這一傳統民間舞蹈藝術得以更好的傳承發展,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小組特制定了系列的保護措施。
2006年至2007年,連州對舞馬鹿進行全面普查、發掘,完成舞馬鹿的錄音、錄像和文字資料,培訓、鞏固、提高、穩定基本表演隊伍。2007年至2008年整理、完善普查資料,邀請專家研究論證,發展擴大舞馬鹿的隊伍,完善對老藝人的保護制度。2009年編寫較為規範的舞馬鹿的教材,在西岸鎮建立舞馬鹿表演隊。2010年至2011年在文化館成立舞馬鹿的展覽館,對外展示舞馬鹿的道具圖片和表演。
經過多年的挖掘保護,舞馬鹿近幾年來亮相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屢獲好評,2007年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正準備申報國家級非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