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州竹蓆

舒州竹蓆,又稱“龍舒貢席”,產於安徽六安舒城、安慶潛山、懷寧等縣。因潛山古稱舒州,而得名“舒席”。舒席是弛名中外的傳統手工藝品,其選料精嚴,專用水竹。竹篾通過剖、刮、煮、曬等工序後方可編織。舒席色澤鮮艷,柔軟光滑,折卷不斷。其特點涼爽消汗,不腐不蛀,經久耐用,攜帶方便。 凡古今字畫,翎毛花卉均可編織得惟妙惟肖。現舒席已暢銷世界各地,享有盛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舒州竹蓆
  • 主要產地:安徽六安舒城、安慶潛山等縣
  • 別名舒席龍舒貢席
  • 製作材料水竹
相關信息,歷史,發展,歷史記載,

相關信息

舒席古時叫簟,唐李賀詩讚:“稍和竹簟寒”,“織可乘香汗”。白居易亦有詩云:“日高猶掩水窗眠,枕簟清涼八月天”由此可見,舒州竹蓆在唐代就很有名氣了。到了明、清時代,舒州竹蓆更是名震中外,遠銷港、澳、日本、泰國、菲律賓、緬甸、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和地區。1958年曾把編有天安門和雙獅搶球圖案的竹蓆送到北京展出,受到人們很高的評價。說它細如綢毯,涼如冰,圖案精美,工藝超群。舒州竹蓆細、薄、柔滑、堅韌耐磨、不生蛀蟲、容易摺疊。共分三大類:一是工藝舒席,二是精製睡席,三是普通睡席。其原料大都選用水竹,經過剔除鳳頭、羅尾、爆節、傷痕、雜枝,然後經過剖、刮、煮、曬、選、編等工序方才成席,工序很複雜。其中工藝竹蓆、精製竹蓆要求更為嚴格,不僅要選用小葉臘竹為原料,還要剖成薄如牛皮紙的細篾片,然後用青、黃二色柔軟如絲的篾片,編製成具有細、柔、光、滑等特點的童席、枕席、屏風、壁幛等十幾種高級竹蓆製品。潛山,還有大量的竹器可供友人選購。這些竹器大到竹床、竹桌、竹椅、竹籃,小到筆筒、煙盒,另外還有用篾絲編制的花籃、果籃、花瓶等等這些竹製品。它們構思新穎,工藝精巧,深得人們讚賞。

歷史

舒席編織在舒城有著悠久的歷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舒城縣柏林鄉戰國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底部即有竹編物的痕跡,同地西漢墓的發掘中也發現擺放陪葬品的邊廂內底部有竹編物作墊,其紋理及工藝與後期的舒席基本相同。
明代,舒席更是身價倍增。據史籍記載,明·天順(公元1457-1464年),吏部尚書秦民悅(舒城人)為取寵皇帝,將編有龍紋的舒席作為貢品帶至京城,深得英宗皇帝讚許,御批為“頂山奇竹,龍舒貢席”。從此本縣生產的竹蓆,即以“龍舒貢席”著稱於世。
舒席從選料、裁料到最後成席有12道工序,即:裁料、開竹、破條、切頭、劃條、起黃、勻撕、蒸煮、刮篾、編織、收邊、檢驗。舒席製作的最關鍵部分就是編織。它不僅要求經緯編排勻稱、篾紋筆直整齊,更主要的是工藝舒席要求每一位編織匠人皆懂畫理。無論是山水寫意、人物工筆,在篾色的搭配上需要精心構圖、合理布局,席面的景物遠近相宜,濃淡對比鮮明,空間層次清晰,將竹篾的特質發揮到極致。
清末以來,縣城較大的席莊、席店的商人、業主有陳義傑、魯根業、方華堂、張虎臣、汪少樓、戴貴南、鄧保章、宋振華、楊三源、汪劍秋、程德標、左永聖等;制席技術超群的工匠有楊守道、邵文俊、潘孝本等。

發展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結束了舒席長期以來民間個體手工業者分散經營或代客加工的分散編織狀態,舒席工藝有了進一步提高,由原來的人字紋、回紋等簡單的幾何圖案,發展為優美的竹編畫。1953年,舒席參加了莫斯科國際經濟展覽會獲工藝美術金獎。1955年編制“和平鴿”和“工農聯盟”壁畫席分別贈給國際展覽會和全國工農代表大會。1956年編制“天安門雙龍抱柱”和“克里姆林宮”壁畫席分別贈給中央展覽館和蘇聯。1959年編制“富貴長命”壁畫席贈給人民大會堂。

歷史記載

舒席古稱“竹簟”,是馳名中外的傳統工藝品,潛山史稱“舒州”,舒席因此而得名。1906年舒席作為中國名產,在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上獲一等蔑業獎;翌年在芝加哥國際商品賽會上又獲一等獎;曾參加南洋賽會,獲得頭等獎章。1926年、1934年,舒席先後參加上海、杭州兩次全國展覽會,分別獲“金牌”和“銀盾”獎。建國後舒席編技精益求精,1958年舒席老藝人汪龍福採用蘇繡中的挑針法,編織“天安門”、“雙獅戲球”圖案屏席,敬獻給毛主席、周總理,後懸掛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供人觀賞,現收藏於中國科技博物館,1960年,又編有“五穀豐登”、“牡丹”圖案,送北京人民大會堂。1978年,舒席藝人石靈芝編織的“喜鵲鬧梅”、“雙蝶弄花”、“迎客松”圖案舒席,參加全國社隊企業產品展覽,愛中外人士高度讚賞。1985年9月,王河舒席在“中國首屆竹製品展銷會”上榮獲“信得過”產品稱號及獎狀、證書。近一個世紀以來,舒席不僅暢銷國內,而且大宗出口。彰法山古墓發掘中就發現了工藝精湛的竹蓆,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