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德里

舊德里

印度前首都德里分為舊德里新德里兩部分,新德里位於南部,與舊城隔著一座德里門。新舊德里猶如兩個貧富懸殊的鄰居,住在同一塊土地上。舊德里街道狹窄,二三層高的殘舊建築、牛車、腳踏車、電車充斥在橫街窄巷裡。相反,新德里到處街道寬闊,翠綠的樹間著清活的街道,是印度整個國家的經濟行政中心。新、舊德里的總人口為1130萬(199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舊德里
  • 外文名稱:Old Delhi
  • 所屬地區:印度
  • 地理位置:地處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分界處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康諾特廣場,天象觀測所,國會大廈,印度總統府,印度門等
歷史沿革,名勝與風光,康諾特廣場,天象觀測所,國會大廈,印度總統府,印度門,胡馬雍陵,舊德里城,甘地陵,庫杜布塔,紅堡,賈瑪清真寺,

歷史沿革

史載,德里這個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居中的城市,最初形成於公元前5000年,位於今天新德里的南郊。在以後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德里被多個不同的王國和統治者占領重建。每個王國都留下了自己的建築和遺蹟。17世紀,著名的穆斯林莫臥兒(Mughal)王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Shan Jahan),將王國的首都由阿格拉(Agra)搬遷至德里。阿格拉(Agra)即泰姬陵的所在地,距德里將近四個小時的車程。 19世紀,英國殖民統治者的到來再次改變了德里的歷史。英殖民統治者最初建都在西孟加拉邦(West Bangal)的加爾各答(Kolkata,亦稱Calcutta),1911年正式宣布遷都德里,並更名新德里。1947年印度獨立,繼續沿用新德里的名字。新德里亦成為現代印度的首都。
儘管新德里是印度首都的官方名稱,但許多人,包括本地人,似乎更習慣用德里的舊名。比如全球銷量最大的旅遊導遊叢書Lonely Planet便是如此。我注意到,即使是我的機票上也寫著德里而非新德里。
人們如何稱呼這個城市,並不是一件要緊的事。重要的是,今天的新德里,仍然完好地保存著過去幾百年甚至數千年歷史變遷的遺蹟。
新德里總面積1483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500萬。整個城市以舊城為中心呈輻射狀,幅員遼闊。按歷史形成,這個城市被分成舊德里和新德里兩個部分。
舊德里即莫臥兒(Mughal)王國統治後期的舊址。它包括紅堡、Jama Masjid清真寺和一個市場。舊德里曾經被一座堅實的防衛城牆環繞,猶如北京當年的城牆。1857年英軍鎮壓當地民眾起義時部分被毀。但其中的紅堡和清真寺至今保存完好。餘下的城牆亦保留至今,未遭變動。如今,它們是吸引遊人的一個重要景點。
新德里則主要是英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和城市格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總統府和政府議會大廈,是歐洲建築風格和印度本地特色的完美結合,整套建築為磚紅色,相當有氣魄。
事實上,新舊德里之分並不十分準確地反映出這個城市的歷史。因為在新德里區域範圍內,同樣有許多古老的歷史遺蹟。比如建於16世紀中葉的Humayun陵墓,他是莫臥兒(Mughal)王國的第二個皇帝。這座陵墓的建築風格也是後來泰姬陵的模板。
距離Humayun陵墓以西三公里的Lodhi花園則位於市中心。它是15至16世紀穆斯林Sayyid和Lodhi統治者的陵墓所在地。花園非常精美安靜,而陵墓保留著幾個世紀前的樣子,包括時間留下的痕跡——有些地方已經破損,但並未刻意地修繕。
Lodhi花園免費對外開放。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一些國際組織均將辦公地點選址花園邊上。
穿梭在新德里的市內和城郊,經常會有一些“意外”——時不時地會有美麗的廟宇或古老的城牆忽然出現在眼前,令人目不暇接。這些歷史的遺蹟就存在於今天的現實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新德里相比於1947年獨立時的新德里,在城市建築和面貌上基本沒有大的變化。這裡鮮有高樓大廈,很多房子,不論是殖民時代保留下來的高級花園別墅,還是普通民居,大多保持著原樣。這在很多中國人看來,或許是發展滯後的一個表現。但我以為,這正是新德里的吸引人之處——你在這裡能時刻感受到歷史的沉澱和變遷。
對於一個來自北京的人來說,很難不將新德里的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和北京做比較。北京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正大刀闊斧地進行著“新北京新奧運”的城市規劃和建設,試圖向世人展示一個全新的北京。在以現代化發展的名目下,北京的舊城基本上被蠶食得所剩無幾。
在新德里,我和很多印度知識分子聊天,他們認為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印度做得比中國好很多。
其實,德里也並不是保留了所有的歷史遺蹟。公元12世紀穆斯林統治者入侵印度後,對控制區內的印度教文化建築、廟宇進行了大面積的摧毀。如今新德里保存下來的歷史遺蹟多為穆斯林入侵後形成的建築,而大多數印度教及其他宗教的廟宇則是近代新建的,最多不過上百年的歷史。
所幸的是,獨立後的印度政府並沒有否定歷史。作為一個以印度教占主流的國家,印度對穆斯林和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留下的建築和文化都予以保留和保護。這使得我們到今天仍能有機會欣賞前人偉大的建築和精倫的工藝,也為我們了解歷史提供了真實的見證。

名勝與風光

康諾特廣場

該廣場是新德里的中心點,系商業、旅遊與交通中心。它是一個圓形大廣場,各式商店、遊覽局、航空公司及各邦政府經營的物產經銷處都設在這裡,熱鬧非凡。廣場中央有個小公園,供疲倦的行人休憩。廣場西南的國會街上,銀行、廣播電台及政府機構林立。
舊德里

天象觀測所

靠近康諾特廣場,建於1725年,系齋浦爾的天文學家摩詞拉迦﹒迦伊﹒辛所造。如茵的草地上有6座用花草織成幾何圖形的日晷,可測知日月的運行。
舊德里
開放時間:日出至晚上10時。不收人場費。

國會大廈

位於國會街盡頭,總統府的東邊,是現代德里的象徵。在寬廣的草地上,圓形的列柱成排,呈現優雅格調。

印度總統府

位於印度門以西寬廣的拉傑巴特街旁的一座小山崗上,原為英國殖民時代的總督府,後改為總統府。它融合了印度傳統式樣與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式樣,面積約2 萬平方米,內有340個宮室,227根畫柱、35個涼亭、37個噴泉、3000多米長的長廊,外加長400米、寬180米的莫臥兒式樣的大庭院。每年一月外開放,部分辦公室也對遊人開放。
每年1月26日的印度共和紀念日時,有閱兵和民俗技術表演。

印度門

位於拉傑巴特街東端,外形及像法國的凱旋門,實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的印度將士而建的,又名“印度戰士紀念碑”。印度門高48.7米,寬21.3米,拱門高42米,頂端有一個直徑3.5米的圓石盆,時已占大有等。每逢重大節日,盆內裝滿燈油,夜間燃起一米多高的火焰。印度門的壁上刻著9萬多個印度和英國官兵的名字,他們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烈士們。有衛兵在此戰崗。

胡馬雍陵

系印度著名的伊斯蘭教建築群,為莫臥兒帝國第二代王胡馬雍及其王妃的陵墓。1565年由胡馬雍的遺孀下令建造,1572年阿克巴大帝執政時落成。陵墓坐落在一個布局造中的花園裡,牆四面各開有一個高大的門。陵墓所在的寢宮行如四瓣開放的花朵,宏麗壯觀,全部用紅砂岩砌成,並以內前的白色大理石花紋圖裝飾。寢宮上方有低矮的穹頂。這座陵園的設計與建造充分體現出交融在一起的印度、波斯建築風格,終日籠罩於煙霧中,更增一股神秘感。據說,別致大方的泰姬陵也吸取了它的某些設計式樣。如今這座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已成為印度著名的文化名勝景觀,遊人如鯽。
開放時間:日出至日沒。平日收費,星期五免費。

舊德里城

是1648年由莫臥兒帝國的第五代帝王沙傑汗興建,占地11平方千米,街道縱橫交錯,彎曲狹窄。其最繁盛的街道為舊市街,是舊德里精華所在,各種商店和市場排列在街道兩側,商品琳琅滿目,傳統的鑲嵌寶石、象牙雕刻等工藝品更是引人入勝。寺廟、清真寺元到處可見,城東北角著名的紅堡及許許多多名勝古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此觀光遊覽。

甘地陵

位於紅堡東南方,在亞穆納河畔,是印度國父甘地的陵園。莫漢大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近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著名領袖,為印度的獨立貢獻了一生,1948年1月30日被一個印度教徒槍殺。這座陵園就是為紀念甘地而修建的。甘地棺冢由幾塊黑色大理石砌成,放置在凹形陵園中央的平台上,每天都有人到甘地墓憑弔,緬懷他的不巧業績。
舊德里

庫杜布塔

印度著名伊斯蘭建築。坐落在新德里南部,1199年興建,1230年落成。該他號稱“印度其大奇蹟”之一,處於一片綠蔭蔥蘢的林木之中。塔高75.56米,呈平頂圓錐體,地層高達29米,是印度最高的塔。塔呈赭紅色,用紅砂石砌成。全塔由精緻的環形陽台及支撐它們的鐘乳石圈分為5層,每層外形各不相同。第一層是24個交疊的三角形和半圓形柱子,第二層是半圓形,第三層是三角形,第四、五層主要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中間夾有紅砂石,這兩層是14-15世紀重建的。塔身上鐫刻著古老阿拉伯文《古蘭經》經文和各種花紋圖案,每層的花紋各不相同,但都極為精巧。在塔底層的大門上刻有一句名言:“誰在地上為真主修造清真寺,真主就在天國為他建造同樣的寓所。”該塔由下而上,各層高度逐漸縮小,節奏逐層急促,塔身收分很大,密排著豎向稜線,造成強烈上升的動勢,給人以雄偉壯觀之感。關於塔的來歷,歷史學家眾說紛紜。從塔的石壁上的刻文看,此塔是德里最後一個印度教統治者喬漢為其王后建造。這位王后希望每天都能登高望遠,看到神聖的亞穆納河。1199 年穆斯林將軍、印度次大陸第一位穆斯林皇帝庫杜布﹒丁﹒伊巴克為紀念伊斯蘭教擊敗印度教的最終勝利將其改建為伊斯蘭風格,至14 世紀中葉才最後完工,並以當時著名蘇菲派聖徒庫杜布﹒丁﹒巴赫提亞爾(1187-1232)的名字命名。由此可見此塔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交融相匯的建築物。塔內有397級被磨損的石階,盤旋而上直登塔頂懸台(塔內無電梯,要步行),從這裡可眺望新德里和亞穆納河的秀麗景色。現在已禁止遊人登塔,人們只能在塔外欣賞的英姿。
開放時間:日出至日落。

紅堡

是印度享譽世界的古老伊斯蘭文化建築名勝,坐落在德里舊城東比部、亞穆納河西岸。傳聞它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國王沙傑汗因愛妻泰姬瑪哈逝世,在故都(阿格拉)處處觸景傷情而遷都德里後,仿照著名的阿格拉堡設計建造的。1638年動工,1647年建成,動員了全國人力物力,歷時近10年,耗資9000萬盧比,為印度最大王宮。
紅堡正名為“紅色城堡”,是一座用赭紅砂石建成的壯麗宮殿群。呈不規則八角形,南方長915米,東西寬548米,高33.5米。城堡上豎立著用上等白大理石課程的小塔,並用黃金、鑽石和寶石鑲嵌裝飾,後又添加多色馬賽克,並將每塊寶石精心加工後再嵌入大理石板的凹槽中,最後拋光,便這更加平滑光亮。此外,城堡上還有美麗的亭閣、陽台和透雕的大理石窗戶。全堡有5坐門,二大三小,西邊的正門拉合爾門高12.05米,門上建有八角形尖圓樓房和望樓。
紅堡內所有內殿都是用大理石和其他名貴石料砌成。殿間柱間壁上有花卉人物的浮雕,用整塊大理石鏤空的窗欞上,鑲嵌著各色寶石,燦爛奪目。堡內覲見宮是昔日國王親理朝政之地。這是一座山面敝開的殿守,只有東牆上原有用寶石鑲嵌拼成的色彩絢麗的圖案,1857年民族大起義時被洗劫。宮殿內牆中央有一個壁龕,前面是國王的大理石寶座,高約3米,上面刻有花鳥、樹木等浮雕,雕工細膩。堡內最豪華的白大理石宮殿叫樞密宮,是國王於大巨商議國家大事之地,素有“人間天堂”之稱,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三面是方形組成的拱門,一面為透雕方形窗戶,外形像一座雕飾華美的涼亭。宮內原有一座世界聞名的“孔雀王座”,長約2米,寬1米多,用11.7萬克黃金製成,上面鑲嵌鑽石、翡翠、青玉和其他寶石,下部鑲嵌著黃玉,背部是一棵用各種寶石雕成的樹,樹上站著一隻用彩色寶石嵌成的孔雀。底座有12塊翡翠色石頭。台階用銀子鑄造。如今,這個王座已不復存在,只有王座上方的牆上還能看到當年沙傑汗國王下令雕刻的波斯文詩句:“如果說天上有天堂,天堂就在這裡。”樹密宮北面是一座三室相連的宮殿,為國王寢室、祈禱室和談話室。在寢室與祈禱室之間,有一面大理石屏,上面有黃金鑲嵌著月亮和星星,四周裝飾著各種寶石。堡內共中央的娛樂宮,被稱為“沙傑汗後宮的天上寶石”,宮中有一個專為國王消暑、聆聽流水聲而修建的白色大理石噴水池。此外包內還有美麗的珍珠清真寺等建築,至今都保存完好。傍晚的紅堡更加壯麗,它那赭紅色的莊嚴色調,在落日的餘暉中更是鮮明耀眼,仿佛是一團熾熱的火焰在燃燒。
晚上有聲光幻影表演,講述印度古代的事跡。

賈瑪清真寺

印度最大的清真寺,馳名世界的伊斯蘭教建築。坐落在的麗古城東北角、德里皇宮西部斜對面。該寺建於1644-1658年,寺址上原有一座佛寺,被穆斯林占領後改建為清真寺。寺址廣闊,牆壁、頂棚、地面都採用了精工細雕的白石,用鉛灌縫,十分堅固。全寺沒有用一點木料。寺面有13個石頭壁龕,講經台也是石頭做的。寺中央原有一眼高約15米、粗約4米的巨大金屬柱,由7重金屬合金製成。柱身上有一塊僅兩拇指大小的地方極其光亮,而且不懼刀槍。大寺周圍有4個庭院。其中北面庭院有一座紅砂石建造,高聳入雲的宣禮尖塔,它定位雪白大理石,上面的蘋果形裝飾系純金打制而成,極其奢侈。塔內的環梯寬的可容下大象,傳說修建時確實用大象運石到頂端。在大寺的西部庭院有一座只修建了1/3的宣禮塔,體積甚大,寬闊的環梯可容攀登,在當時被稱為世界奇蹟。上述的大金屬柱、宣禮塔因歷經數百年滄桑已無蹤跡,現在的寺院已非原貌。遠遠望去,高大巍峨的大寺坐落在一片高大的平台上,寬大的使轉台接通向地面。人口處於禮拜大殿之間唯一寬敞的露天庭院,庭院東、南、北三面環形式樣異常美麗、高貴的待定遊廊,每面開有一道門,門外有通向下邊的台階。庭院西面為禮拜大殿,大殿正牆上有11個壁龕式的大門,正中為一塊白色大理石板砌成的米海拉布,其上游用黑色大理石嵌入的“麥加”二字,莊嚴肅穆。大殿頂部有3座巍然聳立的白色大理石穹頂,中間的最高達,兩側的略為低小,通體潔白,其中有雜以黑大理石條紋,黑白相映,雅致大方,優美醒目。大殿兩角有兩兩座高聳入雲的宣禮尖塔,形象魁偉雄壯。這座大寺採用了紅砂石和白色、黑色大理石石料,不僅四周平台用紅砂石築成,而且庭院內也以紅砂石鋪地,式軸鑲以黑色大理石。紅、白、黑三色相互搭配,錯落有致,給人以和諧的美感。大寺的建築風格一致引起伊斯蘭建築師們的重視,因為它具有傳統的伊斯蘭建築形式,布局也極為獨特,禮拜堂較小,庭院相當大。這樣既可以接納眾多穆斯林,也可以在天氣晴朗時在戶外作禮拜。大寺的作用還在於,它不僅為全城提供了一個莊嚴的禮拜場所,還為國家提供了一個舉行全國盛典的中心場所。大寺已成為來德里遊覽觀光的人們的必到之處。遊覽大寺有兩個最好的時辰:一為清晨旭日東升之時,金色的陽光普照全寺,整座寺院的色彩異常美麗,令人讚嘆不已;二為月光明媚的夜晚,玉色殿宇沉浸在銀色月光之中,顯得格外寧靜、柔和、美麗。
①德里中央直轄區。印度的行政區。在北方邦、哈里亞納邦和拉賈斯坦邦之間。面積1,483平方公里。人口937萬(1991)。包括印度首都新德里(新城)與沙賈漢納巴德(舊城)。鐵路、公路與航空樞紐。②印度德里直轄區的城市。在亞穆納河西岸。習慣上常把新德里和軍營包括在內。人口571.3萬(1981),其中新德里271.9萬。約公元前100年,拉賈迪里重建此地,因而得名。1648年沙賈漢命名為沙賈漢納巴德,即現在的舊城。1912—1931年為英屬印度首府,1931年起首府遷至新德里。工商業中心。工業有棉紡織、毛紡織、化學、木材加工、煉鐵、印刷和食品加工等,電子產品居全國重要地位。手工藝品有寶石、金銀細工和象牙雕刻等。鐵路、公路與航空交通樞紐。多寺院與古代建築,尤以庫特高塔與紅堡最著名。有德里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