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奮學說

興奮學說,美國女心理學家阿諾德(M.Arnoid)於本世紀50年代提出了情緒的評定-興奮學說,該學說強調情緒的來源是對情境的評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奮學說
  • 提出者:美國女心理學家阿諾德
  • 提出時間:本世紀50年代
  • 學說概述:情緒的來源是對情境的評估
簡介,主要理論,

簡介

美國女心理學家阿諾德(M.Arnoid)於本世紀50年代提出了情緒的評定-興奮學說,該學說強調情緒的來源是對情境的評估,而這種評估是在大腦皮層產生的。阿諾德舉例說:在森林裡看到熊會產生恐懼,而在動物園裡看到關在籠子裡的熊卻不產生恐懼。情緒產生取決於人對情境的認知和估價,通過評價來確定刺激情景對人的意義。因此,阿諾德給情緒下定義為:情緒是對趨向知覺為有益的、離開知覺為有害的東西的一種體驗的傾向,這種體驗傾向被一種相應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變化模式所伴隨。

主要理論

依照阿諾德的學說,情緒是這樣產生的:情緒刺激作用於感官器產生的神經衝動上傳至丘腦,在丘腦更換神經元後再傳到大腦皮層。在皮層上產生對情境的評估。這時只要情境被評估為對有機體有足夠重要的意義,皮層興奮即下行激活丘腦系統,並影響自主神經系統而發生器官的變化。這時外周變化的反饋信息又通過丘腦傳到大腦皮層,並與皮層最初的估價相結合,純粹的認識經驗即轉化為情緒體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