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大米

興化大米

興化大米,江蘇省興化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具有腹白小、硬質粒多、米粒飽滿、晶瑩透剔、柔軟油潤、濃香持久、口感特佳等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化大米
  • 產地名稱:江蘇省興化市
  • 品質特點:腹白小、硬質粒多、米粒飽滿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2009年第81號
  • 批准時間:2009年8月31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稻穀金黃、晶瑩透亮、腹白小、硬質粒多、米粒飽滿、柔軟油潤、口感特佳。大米晶瑩透亮,粒型適中。大米蒸煮時,飯粒完整,米飯柔軟油潤,濃香持久,米飯冷後不硬且有粘性。
興化大米

產地環境

興化地處江淮之間,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腹部,屬北亞熱帶濕潤區,境內地勢低平,河溝縱橫、湖泊眾多、水網密集,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稻米品質不僅取決於水稻遺傳特性,而且與水稻生長的生態環境條件具有密切的關係,興化獨特的區域地理環境造就了興化大米優異的品質。

歷史淵源

興化市農耕文化源遠流長,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興化先祖已由原始的“刀耕火種”、“作陶而耕”發展到“鋤耕”農業階段。林湖鄉影山頭遺址、南盪遺址文化層中發現的炭化稻米表明,興化先民在距今4000年以前已選擇有利地形圍堤築塘,拒鹹蓄淡,從事人工栽培水稻,其稻作農業一直延續至今。興化地區出土的炭化稻米及興化先民使用的石、骨等生產勞動工具表明了興化悠久的農耕歷史。興化農業經歷了原始生荒栽培到熟荒耕作及水稻良種選育的漸進過程。
興化大米
古時興化為古海陵縣的中、北部,《漢書枚(méi)乘傳·諫吳王濞(bì)書》曰:“轉粟(sù)西向,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晉·左思《吳都賦》之“覘(chān)東山之府,則瑰寶溢目,觀海陵之倉,則紅粟流衍(yǎn)”。《隋書》中之“海陵盛產桃花米”以及唐駱賓王《徐敬業討武曌(zhào)檄(xí)》之 “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等歷史文獻都表明今興化一帶種植稻穀歷史悠久,產量、品質優良。
唐代安史之亂以後,江淮地區農耕經濟加速發展。常豐堰建成後,堰西之地(今興化一帶)皆成耕地,由於農耕規模和勞動力規模的形成,公元920年吾邑得以建縣。
北宋仁宗天聖年間,西溪鹽官范仲淹建捍海堰,堤西逐步改為漚(ōu)田,種植水稻。公元1012年,宋真宗將占城稻三萬斛(hú)分發江淮推廣種植,興化水稻種植得以大面積推廣,產量驟增。
興化大米
明代,興化漸為江淮產糧大縣,“遍野盈綠池,泥瓮填室間”成為當時興化大米麵積廣、產量多真實的寫照。明代高谷在昭陽十景《東皋霽(jì)雨》中寫道:“積雨如膏土脈滋,春來民事頗相宜”,“宿麥漸看青遍野,新秧初見綠盈池”。清鄭板橋詩中有“龍舌津邊梗稻黃”,“一經煙雲蒸日出,滿船新綠買秧歸”,“共說今年秋稼好,碧湖紅稻鯉魚肥”,“荇(xìng)葉菱絲滿稻田”等句。從文獻方誌及文人詩文的記述中,可以理清興化大米的“傳承系譜”。
歷史上的興化大米得以聲名遠揚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品種多、品質好、種植面積大。《興化縣誌·明嘉靖胡志·貨物之品》上載,興化“梗稻36種,糯稻8種,粟2種”。《興化縣誌·明萬曆志、康熙志、鹹豐志·物產》均載,興化有早、中、晚熟稻若干種。明萬曆十九年所修的《歐志》中載:“諸國之品,則稻有多種,漚田產品上佳,粒飽香濃,多為貢品”。
現存最早的明嘉靖三十八年《胡志》載,明初全縣原額田896905畝,屯田26747畝,草場1896畝,額徵糧32000石。清乾隆十八年(1735年)始,安豐東築一圩,後東隅(yú)踵(zhǒng)行之,時“本邑皆水田,止宜種稻”。清道光年間,被譽為“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興化知縣任上,興水利,築堤保壩,農業豐收,百姓感其功德,稱豐收之稻為“魏公稻”。清鹹豐三年修的《梁志》中所附興化熟田《全境圖》上標定的區域,比現有的水稻種植面積還大。民國八年(1919年),《江蘇省實業廳視察報告書》記載:“興化全境農產品,以稻為大宗”。
興化大米

生產情況

建國初期,熟漚田興化大米有151萬畝;2016年,由揚州大學與興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釣魚鎮共同實施的百畝甬優2640缽苗機插精確栽培攻關方,平均畝產982.3公斤,最高產田塊畝產達1051公斤;2017年,水稻品種遲熟中粳稻主推南粳9108、搭配種植淮稻5號,示範種植揚粳805、蘇墾118;中熟中粳稻主推武運粳27號,示範種植武運粳32,繼續淘汰鎮稻99。
興化大米

產品榮譽

2017年,興化大米獲中國國際糧油展金獎。
2016年10月,“興化大米”榮獲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
2009年8月31日,興化大米被批准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興化大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江蘇省興化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選用武育粳3號,淮稻5號,華粳6號等中遲熟中粳品種。
(二)立地條件
土壤有機質含量≥2%,土壤pH值6至8,灌排方便,灌溉水水質達國家標準。
(三)栽培管理
1. 育秧:
(1)種子處理:播種前用使百克、浸種靈和吡蟲啉等低毒農藥浸種2天,防止種傳病害。
(2)育秧方法:採用旱育秧或濕育秧方式。
(3)播期播量:最適播期5月上中旬,每667m(畝)大田適宜用種量<20kg。
2. 移栽:移栽期6月上中旬,每667m(畝)栽插1.5至2萬穴。
3. 田間管理:
(1)施肥:每667m(畝)施有機肥≥100 kg ,氮肥≤20 kg至22 kg(純氮肥),N:P:K比為1:0.5:1。
(2)水層管理:用無污染河水灌溉。水稻生長期間保持適宜水分,生長後期保持稻田濕潤,斷水時間不早於收穫前十天。
4.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收穫
90%以上實粒黃熟後及時收穫,分品種單收單脫,脫粒揚淨後曬乾貯存。
(五)加工
加工須在當地進行.加工全過程以國家大米加工質量標準執行,堅持清理、篩分、去石、礱穀、三機精白、高壓純淨水蒸拋光、雙面光電色選、檢測、精確包裝等加工程式,並進行稻米加工全過程質量監控與管理。
(六)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大米晶瑩透亮,粒型適中。大米蒸煮時,飯粒完整,米飯柔軟油潤,濃香持久,米飯冷後不硬且有粘性。
2. 理化指標:
項目
堊白粒率
堊白度
長寬比
直鏈澱粉含量
膠稠度
精米蛋白質含量
指標
<30%
<5%
1.9-2.0:1
11.0%-20.0%
≥70mm
≥7.5%
3.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