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與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七言律詩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前四句前四句以故作放曠的語調,抒寫去國離鄉被迫外任的政治失意之慨,同時顯示自己不改素志,關切國計民生,不忘譏刺時弊的“頑固”精神。後四句以古人高節讚譽毛、方兩位同游者,並寫出自己與他們邂逅結伴同遊的難得和因此信筆賦詩的豪興。第二首詩紀游。詩中描繪了西菩提寺內外、前後、上下的自然景觀,水清石瘦、白雲明月,不一而足。詩中又點出時當秋令,田野中黑黍黃粱、朱柑綠桔,果實纍纍,色彩斑斕。尾聯總束登臨游觀之樂,且暗寓政治失意之慨。兩首詩寫景如畫,對仗工整,語言流於滑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與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其一
推擠不去已三年,魚鳥依然笑我頑
人未放歸江北路,天教看盡浙西山
尚書清節衣冠後,處士風流水石間
一笑相逢那易得,數詩狂語不須刪
其二
路轉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雲自占東西嶺,明月誰分上下池。
黑黍黃粱初熟後,朱柑綠橘半甜時
人生此樂須天付,莫遣兒曹取次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毛令:指於潛(今浙江臨安)縣令毛國華,字君寶。方尉:指於潛縣尉方武,字君武。西菩提寺:一作“西菩寺”,寺在於潛縣西十五里的西菩山上,始建於唐天祐年間,宋時易名為“明智寺”。
⑵“推擠”句:《晉書·鄧攸傳》:“時吳郡闕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載米之郡,俸祿無所受,唯飲吳水而已。······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歡悅,為中興良守。後稱疾去職。郡常有送迎錢數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去。吳人歌之曰:‘ 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攸拖不留,謝令推不去。’”推擠,排擠。
⑶頑:愚鈍。
⑷江北路:指返回帝京的道路。
⑸看盡:一作“盡看”。浙西山:浙江西部的山。
⑹“尚書”句:《三國志·魏書·毛玠傳》:“太祖為司空丞相,玠嘗為東曹掾,與崔琰並典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太祖嘆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魏國初建,毛玠為尚書僕射。此處讚美毛國華為毛玠尚書之後,承其祖上清正遺風。實際上毛國華並非毛玠之後。衣冠,指士大夫。清節,高潔的節操。
⑺“處士”句:用方幹事。晚唐詩人方乾,字雄飛,新定(今浙江建德)人。舉進士不第,隱居會稽(今浙江紹興)鏡湖以終。人稱“官無一寸祿,名傳千萬里”。與姚合、賈島等詩人酬唱頻繁,意氣相投。詩風清峭幽迥。
⑻不須刪:謂不須增刪、修改。
⑼足未移:一作“未足移”。
⑽便能奇:看見奇麗之景。
⑾黑黍黃粱:泛指穀類作物。初熟後:一作“初熟候”。
⑿朱柑綠橘:泛指果樹。
⒀“人生”二句:用王羲之典故。《晉書·王羲之傳》:“羲之既去官,與東土士人盡山水之游······謝安嘗謂羲之曰:‘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天賦,一本作“天付”。兒曹,兒輩,一本作“兒郎”。取次,隨便。

白話譯文

其一
推不去擠不走在這裡已經三年,魚鳥都嘲笑我愚頑過頭。沒有放回江北的都城,老天有意讓我把浙西的山水遍游。毛先生品節清正,是魏代著名尚書毛玠之後。方先生宛如唐朝高人方乾,徜徉在水石間多么閒雅風流。和他們相逢歡笑是這樣難得,趁興寫出狂放詩篇不必把字句細究。
其二
道路轉過半山腰腳步還沒移,已看見水清澈石枯瘦一片奇麗。白雲兀自籠蓋了東山西嶺,上下各一輪明月分不清天上池底。果園中半甜的是紅橙綠桔,田野里初熟了黑米黃米。人生這種陶情山水的愉悅須老天賜與,可別讓兒輩知覺減損了樂趣。

創作背景

這組詩寫於熙寧七年(1074年)杭州通判任上,時詩人年三十九。是年蘇軾因察看蝗災,過於潛,八月二十七日與毛、方二人同游西菩提寺,作此二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蘇軾生性愛好登山臨水,對祖國山河具有濃厚的興致。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更加縱情于山水之間,以領略人生的另一種樂趣。這組七律,即既寫其遊山玩水之樂,又抒其心中感慨。
第一首前二聯詩人的萬端感慨已湧現於筆端了。詩人到杭州任,至此時已屆三年。三年來,雖與知州陳述古唱酬往還,交誼頗深,但仍遭人排擠,故曰:“推擠不去已三年”。仕途既艱,則該稍斂鋒芒
熙寧初,因為詩人數次上書論新法不便於民,退而亦多與賓客譏誚時政,其表兄文同就極不以為然,故在他出為杭州通判時,就有《送行詩》相贈:“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可是詩人不聽,繼續不斷作詩譏刺新政,諸如《山村五絕》、《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詩人自己也覺得好笑:這就怪不得連那魚鳥也要嘲笑我的頑固不化了。首聯詩人慨嘆自己實在過於“賦性剛拙,議論不隨”(見《乞罷學士除閒慢差遣札子》),便也怨不得自己不能“放歸江北路”了。詩人杭州之任,雖屬自願請行,但也形同放逐(那是由於政敵的攻擊,不使安於朝廷),因道:放逐南來,既未蒙賜環,我也就樂得任性逍遙,這可是天教我“看盡浙西山”了。浙西這一帶是山明水秀之區,真夠詩人盡興游賞的了。頷聯在達觀之言的後面,強抑著內心的憤懣。
詩人為首,一行三人,迤邐而行,儘管感慨叢生,然而去游寺,畢竟是令人高興的事,故而下面二聯便轉筆寫同游者,寫他自己隨興賦詩的心情。
尚書,用毛玠典故。毛玠典選舉,所用皆清正之士,故曹操嘗嘆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處士——唐末詩人方乾,終身不仕,隱居於會稽鑑湖之濱,以漁釣為樂,時號“逸士”。頸聯先讚美縣令毛國華是有清風亮節的毛尚書之後,又將縣尉方武比作“風流水石間”的處士方乾。同游者既都是清流雅望之士,詩人自然覺得十分難得:“一笑相逢那易得”,由不得他不興致勃勃起來。詩人興來必要賦詩,又自以為“數詩狂語不須刪”——這幾句詩乃我率真狂放的本色之言,不必過於認真,推敲刪改。
其時三人已來到了寺前,故第二首方始入題寫游寺。一二聯描寫寺景。首聯概寫。眾人駐足觀賞,故曰“足未移”,而腳下之路卻逶迤盤陀,早已繞過了西菩山腰,因說“路轉山腰”。這時,對大自然的奇妙美景一向有敏銳觀察力的詩人,於俯仰之間,已經發現了西菩寺內、外的奇景:“水清石瘦便能奇”。頷聯便分寫水、石奇境。《於潛圖經》云:“寺前有東西兩山,或有雲晦,遙望如嶺焉”,《鹹淳臨安志》曰:“明智寺中,有清涼池、明月池”,寺景所奇便在此二山、二池上。詩人如此描寫:先承“石瘦”寫兩山:“白雲自占東西嶺”。兩峰屹然,直插雲霄,白雲浪涌,時掩峰頂,其情景便仿佛是那白雲自己占據了東、西二嶺。又承“水清”寫二池:“明月誰分上下池”。天已向晚,一輪明月早已鑽出了雲縫,它一視同仁,不分上下,使兩池共嬋娟,而池水清澈,漾出了一雙月影。在這兩聯中,詩人將他詩家的眼光所捕捉到的景物特點,以奇特的想像和靈動的筆致,加以渲染,便使那客觀景物染上了濃厚的主觀色彩,情態逼真,奇趣橫生,生動地展現了西菩寺的無限奇妙風光。
頸聯的描寫,又變換了手法。詩人在游目庭院、田野時,看見了累累秋實: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熟的柑和桔,就重研丹青,為它們分別抹上了黑、黃、朱、綠四種較實物更為濃艷而鮮明的色彩,繪成了一幅色澤斑斕的秋色圖。入勝境而觀奇景、美景,詩人的遊覽之樂於此時便達到了極點,尾聯便直說其樂:人生這種登山臨水、探奇訪勝之樂,是要由老天爺踢給的,可千萬別讓小兒輩們隨隨便便得知箇中訊息。方其時,詩人似乎已全然忘卻了胸中深藏的許多煩惱了,實則非也。“天賦”已暗兜“天教”,分明有慨;而“莫遣”句,出自《晉書·王羲之傳》詩人之意為:自己的探勝幽趣,如果讓兒輩們知道,也會遭到非議,使人敗興。雖有這種言外之意在,又妙在比前首更為含蓄。
在藝術上,二詩於隨意吐屬、一氣奔放之中,又屬對精妙,格律精嚴,用毛、方二古人之典以切毛令、方尉之姓,毫無著力之痕,堪謂揮灑自如與意匠經營融合無跡的佳構。

名家評價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首作不露刻祈經營之跡,自成高唱。五六用毛玠方乾貼二人姓,此本古法,少陵集中多有之。僧祖可謂毛令,是毛珍之後,或並疑力一尉是力一十後人,妄矣。次作‘白雲句’承‘石瘦’來,‘明月’句承‘水清’來,‘黑黍黃粱’,池旁之所見也,‘朱柑綠橘’,嶺上之所植也。錯雜寫來,自然合拍。惟其才才而氣雄,故雖清白黑黃等字,疊見不嫌其復。”
陳衍宋詩精華錄》:“二首三四摹仿樂天。”
錢基博:“好為嘻笑,雖羈愁之文,亦出以嘻笑,蕭然物外,逸趣橫生,栩栩焉神愉而體輕,令人慾棄百事而從之游焉。”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