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國家工程師

2004年《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不僅繪製超過1.2萬公里的快速客運專線網,還確定“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總方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致敬!國家工程師
  • 系列1:“高鐵大腦”創造者
  • 人物:常振臣
  • 出生於:吉林省九台市六台鄉石場村
系列報導之一:“高鐵大腦”創造者,系列報導之二:擎起“國家臂膀”,系列報導之三:鑄造“大壓機”,系列報導之四:ARJ21的最後考試,系列報導之五:中國汽車故事第一章,系列報導之六:解放90萬井下採煤工,系列報導之七:乙烯壓縮機第一人成長記,系列報導之八:鑽入深海,系列報導之九:淬鍊國家利器,

系列報導之一:“高鐵大腦”創造者

1965年,常振臣出生於吉林省九台市六台鄉石場村,這是一個距離縣城近百公里、僅有50餘戶人家的小山村。
12歲那年他用鐮刀收割玉米,一刀砍在左手上,至今疤痕歷歷。
將近40年後,常振臣對我們說,這道傷疤不僅留在手上,也深深刻在他心裡。
在童年記憶中,他最嚮往的是書本上的現代化農業機械——拖拉機和收割機在農田裡耕作和收穫的場景,洋溢著美好和幸福,“以後絕不讓鄉親們再用鐮刀,一定要用上這樣的機器。”
常振臣1985年成為村里第一位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他的志願是“吉林工業大學農機工程專業”。
不過,他最終沒有像兒時期望的那樣成為一名農機工程師。身穿藍色工作服的他,如今是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客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
這家企業以高速動車組和城市軌道車輛的設計、製造而知名。在這個1.4萬餘人的製造企業中,常振臣是“列車網路控制系統”研發團隊的領導者。
列車網路控制系統之於高速列車,相當於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它是高速動車組製造的核心技術之一,對於任何一家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企業不可或缺。
2012年12月,由常振臣擔綱主持的“CRH5型動車組列車網路控制系統研發項目”通過評審。2014年6月,這項科研成果通過智慧財產權分析與評估,中國徹底擁有設計製造“高鐵大腦”的能力。
2002前,中國鐵路營業里程7.4萬公里,人均鐵路長度5.5厘米,僅為英國人均鐵路長度的五分之一。13億中國人焦灼迫切,綠皮車拖慢的不僅是人流的速度,還有國民經濟的步伐。
中國人開始謙虛學習與探索先進高速列車技術——這場艱苦並曾備受爭議的探索,最終開啟屬於中國的高鐵時代。
那時,39歲的常振臣剛獲得博士頭銜,在高校和高鐵之間,他選擇打造“中國速度”。十年一劍,到2013年,中國已經完成了約一萬公里的高速鐵路網建設,位居全球第一。
如今,中國高鐵正嘗試推動世界其他地方的發展速度。
  

系列報導之二:擎起“國家臂膀”

2014年9月中旬,在江蘇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的調試場地,一台起重能力4000噸的起重機正在組裝,準備調試。
尚未安裝吊臂等部件,這台機器僅履帶就有3米多高,大小兩台履帶式底座,面積超過一個籃球場。
作為主設計師,徐工履帶起重機研究所所長孫麗告訴我們,4000噸起重能力是指在吊臂20米範圍內,可以將約2260輛奧迪A6轎車同時吊起。如果讓這些車首尾相連,從北京的建國門可以一直排到公主墳。
這是徐工集團生產建造的第二台同型號起重機,未來很可能用於中國大型核電工程建設。此前,2013年交付的首台4000噸起重機,已服務於石油化工領域的大噸位吊裝工程。
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國家力量,它凝聚著幾十年來工程機械領域的苦心積累。
以這個“巨無霸”為代表,用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的話說:“已經登上了8000米的高度,還剩下幾百米的努力,就可以登頂珠峰。”
在王民和孫麗心中,將來用戶在徐工集團和卡特彼勒、利勃海爾這樣的國際巨頭間選擇時,最終覺得徐工集團的產品更好一點兒,“就成功了”。
這可能也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漫長征途中最艱難的篇章,“用5到10年,咬咬牙就過去了。”王民對我們說。
《致敬!國家工程師》

系列報導之三:鑄造“大壓機”

簡單的藍色工裝上衣,更簡單的牛仔褲,輕便鞋子。陳曉慈在狹小的辦公室里,站起來熱情地向我們記者伸出手。他“頗為慚愧”地說,你看我連塊表也沒有,你們都戴著表,都是“表哥”啊!
在德陽,重工之城裡的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二重集團”),副總工程師陳曉慈與幾十位工程師攻城拔寨,終成今日——他們的作品中就包括8萬噸模鍛壓機。
二戰後,飛機作用凸顯,如今軍機對於戰爭結果有決定性意義。但製造飛機起落架、主梁等大型航空模鍛件,都需要得力的“大壓機”。上世紀70年代,美、俄、法分別有了5萬噸、7.5萬噸以及6.5萬噸“大壓機”。
8萬噸“大壓機”的列裝,使中國成為擁有世界最高等級模鍛裝備的國家。
談起“大壓機”往事,二重集團副總經理閆傑對我們回憶:新世紀初,中國工程院院士師昌緒上書國家領導人,建議圍繞大飛機項目的保障能力課題,研製大噸位壓力機。 “大壓機”的夢想開啟了。
《致敬!國家工程師》

系列報導之四:ARJ21的最後考試

到2014年9月,上海寶山區,中國商用飛機某某公司(以下稱“商飛公司”)總裝車間,巨大的轟鳴聲穿透廠房。80多名工人圍在綠黃色機體旁緊張忙碌,這架飛機的臨機發電機性能模擬測試即將開始。
這就是中國國產支線客機ARJ21的總裝試驗現場。直到目睹完全過程,其複雜和精密程度依然難以用語言描述。
2014年12月底,ARJ21必須通過最後的考試:爭取到中國民用航空局的適航認證。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國首款嚴格按照國際適航標準研製的國產噴氣飛機,ARJ21還在接受美國適航當局的“影子審查”,以期未來可以飛上北美以及更多地區的天空。也就是說,它要通過美國人所設定的各種條件下的飛行要求。
作為一架飛機的“神經系統”,航電系統的綜合、可靠、精準,是決定考試成績的根本因素之一。
比如,它是否能在數千米高空精確地預警結冰帶來的風險。
距離總裝車間數十公里外的浦東新區金科南路5188號的上海市設計研究院,47歲的趙春玲——負責航電系統的ARJ21項目副總設計師,自2009年以來一直在準備這次考試。
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製造的部件和系統源源不斷運往上海,趙春玲需要用航電系統將它們細緻連線,最終讓這架飛機飛起來。
《致敬!國家工程師》

系列報導之五:中國汽車故事第一章

世界第一大汽車製造國中國,終於在衝壓、焊接、塗裝、總裝四大汽車製造工藝中奪得一席之地——作為流程之首的衝壓技術,已被中國企業所研發、收穫。
在山東煙臺的上海通用東嶽汽車公司車間,一塊鋼板從進入衝壓工具機到成為一扇車門,只需要4秒鐘。
也就是說,這些帶有濟南二工具機集團有限公司標識的機器,每分鐘可以生產15個包括車門在內的車身衝壓件。此前由德國提供給中國汽車企業的衝壓工具機,最快的速度為每分鐘13.5個。
到2014年夏天,中國境內的汽車生產企業中,80%的衝壓工具機都來自濟南二工具機。而其他3個工藝流程,所需高端設備均需從國外進口。
作為濟南二工具機的董事長、總經理,張志剛是這個“中國自主故事”的最佳講述者。與眾多裝備製造重大成就一樣,這也是一個與國家尊嚴有關的故事。但在張志剛看來,“大型快速高效全自動衝壓生產線”只是這個故事的開端。
他提到2001年帶隊到伊朗競標:因為制裁,行業內最好的德國、日本企業都沒有參加。中國人原本覺得把握很大,結果卻是韓國企業中標。
“韓國這個企業要說它的技術,我們也不服,企業規模也沒我們大。伊朗人告訴我,等有一天你看到我們德黑蘭大街上跑著中國品牌車的時候,你們中標就有戲了。”張志剛在回國的路上一直琢磨,“我們中國人應該爭口氣”。
10年之後,濟南二工具機在底特律贏得了福特汽車公司的第一條生產線,“中標以後,走在底特律大街上,看到川流不息的各國名車,我心中沒有感到自豪。”
又過兩年,拿下福特公司在美國肯塔基工廠的第六條生產線後,張志剛“才感覺到驕傲和自豪”。但是,如他所說,這場塑造中國裝備製造形象的“國際大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致敬!國家工程師》

系列報導之六:解放90萬井下採煤工

黃樂亭出生時的1960年1月,原煤炭工業部在遼寧阜新召開了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現場會,要求放下鐵杴,實現採煤機械化。
這是中國首次系統提出、大規模實施煤炭技術革命,寄望推動採煤方式從人工轉向機械化。
1960年5月9日,山西大同礦務局白洞礦14號煤塵爆炸,礦井全毀,死亡684人,其中677人在井下直接死亡。
1960年,中國的煤炭產量增長了37%,但死亡人數一併激增,共有6036名礦工死亡。
53年後,黃樂亭組織研發的“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慧型系統”套用示範取得成功,陝西“黃陵一號”煤礦的一個工作面,首次成功實現無人化開採——整個生產過程中,採煤工作面支護區域可以沒有一個人。
“煤礦的重大災害主要發生在採煤工作面,為煤礦工人提供一個安全的生產環境,減少井下作業人數,核心在於自動化控制開採設備的全面套用。”如今作為“全智慧型化煤炭綜采裝備”負責人之一,天地科技副總經理黃樂亭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安全、高效,是中國煤炭工業65年來的終極夢想。如今,它在黃樂亭這一代煤炭科技工作者身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致敬!國家工程師》

系列報導之七:乙烯壓縮機第一人成長記

沈鼓集團透平設計院三室主任、“中國百萬噸乙烯壓縮機設計第一人”姜妍。(姜冰 攝)
作為全球第一服裝大國,中國人在很多年裡都無法用自己製造的機器生產合成纖維。譬如滌綸、腈綸、錦綸,現代服裝業以它們為原料,才能製成大衣、運動服、襯衫、T恤……
合成纖維來自原油到乙烯的轉變:前者被投入到氣壓縮機,被分解為多種氣體——這個過程被稱為“裂解”。
其中一種氣體丙烯,進入丙烯壓縮機、在零下40攝氏度的環境下再分離,其結果進入可以提供零下102攝氏度低溫環境的乙烯壓縮機。
這一系列過程最終得到的乙烯,有對稱結構的兩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這使它可以用於“粘連”其他原子,結果用來製造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膠等產品。
因為用途廣泛,乙烯產品在全部石化產品中的比例超過75%。
但是,在這一系列化學反應中作為關鍵設備的乙烯壓縮機,卻一直是中國裝備製造領域的短板——2006年之前,中國甚至無法製造自己的乙烯壓縮機。
乙烯壓縮機與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組成乙烯“三機”機組。
2006年,中國決定用超過600億元人民幣建設3個百萬噸乙烯項目。這也是中國引以為豪的石化工業自1978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投資。
誰能為中國解決百萬噸級別的乙烯壓縮機?答案是,41歲的女工程師姜妍。
《致敬!國家工程師》

系列報導之八:鑽入深海

中集來福斯技術助理總監楊忠華(中)和他的同事們。(張立人 攝)
站在巨大的半潛式鑽井平台上,37歲的中集來福斯技術助理總監楊忠華躊躇滿志——場地上正在建造5座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
楊忠華出生那年,中集來福斯的前身煙臺造船廠成立。從建造中國第一個座底式海上鑽井平台,到中外合資,最終又成為中資企業,37年輪迴後,這家工廠已成功交付8座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9座自升式鑽井平台。
它的在建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中國市場的70%。手持90億美元訂單,中集來福斯也是中國唯一具備深水、超深水鑽井平台批量化設計建造和交付能力的海工企業。
與歷史悠久、積累深厚的其他裝備製造領域不同,中國的海洋工程裝備曾近乎停滯20多年。當中國人決心進軍海洋,如楊忠華般的年輕工程師,承擔起了新使命。
《致敬!國家工程師》

系列報導之九:淬鍊國家利器

離開家鄉日久,劉雁已經吃慣了四川的辣子,甚至湖北話也已經完全變為川音。可他仍念念不忘家鄉,著名革命老區湖北大悟。
本來他可以讀縣裡最好的中學,但是沒有去,因為負擔不起每月5元的生活費。最終他選擇了一個離家稍近、每月只要2.5元生活費的中學,因為可以自己從家裡帶米、帶鹹菜。
填報大學志願時,他很想填農學院,但長輩們說,“還是要有一門技術”。
高中老師說,去交大吧,將來可以開火車。他填報了西南交通大學
多年後,身為中國重大裝備製造項目技術負責人的劉雁,仍然記著這些細節。“改變現狀”,是他幾十年間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努力的結果不是開火車,而是致力於研製精密工具機,為製造汽車、飛機、火箭等等工業產品提供母機。
是為國家利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