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兒的信

致女兒的信

本文作為課文被選入:

1.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八課(略讀課文,2016年8月將該課刪除)

2.魯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十課(略讀課文)(略讀課文,2018年11月將該課刪除)

3.長春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四課(略讀課文)

4晉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項目1走過花季雨季第三課(略讀課文)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社會評價,問題研究,練習說明,有關資料,字詞結構,解釋,讀音,

內容簡介

親愛的女兒:
你的問題使我心情非常激動。
今天你整整十四歲了。你正跨越一個界限,越過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你問我:“爸爸,什麼是愛情?”
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個幼稚的孩子在說話,我的心就跳的益發歡快。你在跨越這個界限,願你幸福。但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千百萬女性,尤其那些十四歲少女,懷著一顆忐忑的心在思考著:什麼是愛情?每個人對他的理解各不相同。每個男青年,當他們已萌發成年男人的氣質時,也都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現在,親愛的女兒,我給你的信再不是從前那種信 了。我的宿願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稱之為生活的本事傳授給你。但願父輩的每一句話如同一顆小小的種子,從中萌發出你自己的觀點和信念的幼芽。
從前,這個問題也同樣使我不能平靜。在我少年和進入青年早期的時候,祖母瑪利亞是我最親近的人。她真了不起。 我心靈中所獲取的一切美好的、智慧的、誠實的東西應該都歸功於她。她在戰前去世了。是她在我面前打開了童話、祖國語言和人類美德的世界。有一次,在初秋寧靜的夜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葉繁茂的蘋果樹下,望著向溫帶飛去的鶴群, 我問道:“奶奶,什麼是愛情?”
奶奶善於用童話解釋極其複雜的難題。她那雙烏黑的眼睛顯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為什麼,她用一種特別的,從未有過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什麼是愛情?……在上帝創造世界時,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並且教會他們傳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孫。給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教給他們如何築造窩棚,又給男人一把鏟子,女人一把穀粒。‘生活下去,繁衍你們的後代吧!’上帝對他們說道:‘我去忙自己的事了。一年以後我再來,看看你們這裡的情形。’
“剛過一年,上帝帶著大天使加夫里拉就來了。那正是清晨,太陽升起 的時候。他看到窩棚旁坐著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穀物。而在他們旁邊放著一隻搖籃,搖籃里躺著熟睡的嬰兒。那男人和女人一會兒望望天空,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在他們目光接觸的剎那間,上帝從那目光中發現了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這種美勝過天空和太陽、大地和麥田――勝過上帝所創造的一切。這種美使上帝迷惑不解,驚慌不已。
“'這是什麼呀?’他向大天使加夫里拉問道。
“'這是愛情。’
“'愛情是什麼意思?’
“大天使無可奈何地聳聳肩。上帝走到男人和女人面前追問他們,什麼是愛情。可是,他們也無法向他解釋。於是上帝勃然大怒。
“‘好呀!看我不懲罰你們才怪!從現在起你們就要變老。一生中的每時每刻都將消磨你們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為烏有!五十年後我再來,看看你們眼睛裡還留存著什麼東西,該死的人……’”
“上帝為什麼要發怒呢?”我問了奶奶一句。
“是因為沒有經過請示就創造了一種他自己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你還是往下聽吧!五十年後上帝同大天使加夫里拉又來了。這次他看到,原來有窩棚的地方已蓋起一幢圓木造的房子,荒地變成了果園,地里一片金黃色的麥穗,幾個兒子在耕地,女兒在收麥子,孫子們在草地上嬉戲。老頭兒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時而望望紅艷艷的朝霞,時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上帝在這對男女的眼中看到了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還含有一種新東西。
“‘這是什麼?’他問大天使。
“‘忠誠。’大天使答道,但還是解釋不清楚。
上帝怒不可遏。
“‘你老得還不夠快嗎?該死的人,你活不了多久了。我還要來,看看你的愛情還能變成什麼樣!’
“三年以後,上帝帶著大天使加夫里拉又來到這裡。一看,有個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雙眼睛充滿憂鬱悲傷的神情,但目光中卻仍然使人感到一種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這已經不僅僅是愛情和忠誠了,還含有別的東西。
“‘這又是什麼?’他問大天使。
“‘心靈的追念。’
“上帝手撫鬍鬚,離開了小土丘上的老頭兒。舉目向麥田、向火紅色的曙光望去:金黃色的麥穗中站著許多青年男女,他們一會兒望望火紅色的天空,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深地思索著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這就是愛情,小孫子。愛情,它高於上帝。這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抔黃土,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這就是愛情,親愛的女兒。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同樣,從人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不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

作者簡介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俄文: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年至1939年就讀于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1970年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帕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勳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勳章、1枚紅星勳章、多枚烏申斯基和馬卡連柯獎章等。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給女兒的信》等,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
致女兒的信
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他探討了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在學校集體中和家庭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農村學校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及校內領導等問題。他在著作中,宣傳蘇維埃人道主義教育學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動的教育實例,在一些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本文體裁為書信體。

社會評價

歌德說過:“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對愛情充滿了好奇和遐想。愛情,可以說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種活動,一種體驗。作者說“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其意義在於,只有積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實地為愛下一個定義。當然,這種定義是非常個性化的。當作者14歲的女兒詢問“什麼是愛情”的時候,作者給她講述了一個極其動人的故事,給她作為一個父親、作為體驗過愛情的個體,對愛情的界定。
故事本身並不費解,耐人尋味的是故事背後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宇宙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可是在這個童話里,為什麼上帝沒有創造、也不能理解人類的“愛情”?上帝惱怒於人類的自我創造,幾次三番地要毀滅人間的“愛情”,為什麼最終無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離去?理解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故事開頭說,上帝創造世界時,“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並且教會他們傳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孫”;結尾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這些議論,點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愛情遠遠高於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為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是因為他僅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愛情的無法毀滅和上帝的沉思離去,正說明了人將永遠不會再淪為動物,將成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為“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在人的眼神里先後讀到了三種東西: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作者把它們放在一起談論,是別有深意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異性間很“容易”產生愛慕之心,但歲月和生命是對愛情的最大考驗:只有能經得起時間礪磨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稱為真正的愛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發現了“美和力量”──人間的摯愛,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體現!
故事的構思頗具匠心。一、前有暗示,後有點睛。故事開頭說,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並教他們傳宗接代、繁衍子孫;最後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前後對比,凸顯出人之區別於動物的關鍵。二、層層推進,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視察人間為敘事框架(這也是民間傳說和童話常用的敘事模式),對這三次視察的描寫有必要的重複,又有變化和遞進:從人們的目光里,上帝分別發現了“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故事最後再次強調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態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上帝態度的前後對比,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於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問題研究

怎樣理解作者的愛情觀?
作者在這封信里談論愛情,主要是談“情”與“性”、或人的“精神性”與“生物性”的關係,強調人類高尚的愛情應該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這一思想,可以說是貫穿在作者所有愛情論述中的一個主旋律(見作者著《愛情的教育》)。但是,毋庸諱言,“性”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作者曾批判“西方資產階級”受弗洛伊德“性本能”學說的影響,誇大了本能、性慾對於人格的作用。對此,我們應客觀而辯證地分析。作者之所以強調他的愛情觀,既是與當時蘇聯弘揚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觀合拍,也是和他所面對的教育對象(中學生)有關的。我們在和學生研討本文及愛情問題時,應該坦誠而審慎地把握“情”與“性”的分寸,不能偏執一端。
另外,愛情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可謂包羅萬象。本文及作者其他的愛情論著,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此不應求全責備。愛情的兩種觀念不一樣,一種是感情,一種是愛。
怎樣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中,上帝是世間萬物(包括物質與精神)的主宰,是弱小卑微的人類的救世主,是人們心靈的最高信仰與終極皈依。自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上帝的威嚴漸趨幕後,人類自己開始登上歷史的前台。文中這句話,即表現了堅定樂觀的人文主義信念。在故事的最後,“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這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於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如何理解"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一句的深層含義?
在與異性交往中,只有保持理智,機智,慎重,才能夠和諧相處,共創幸福。

練習說明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這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繫?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
此題意在讓學生把握全文的主旨和脈絡。
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先後從人的眼神里讀到了“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這三者有著緊密的聯繫:真正的愛情必然伴隨著忠誠,是愛人之間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厭倦;真正的愛情也必然是心靈的交融與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們視為愛情的三位一體。
二、聯繫全文,討論下面三句話的深層含義。
1.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2.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從人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
此題意在讓學生理解文中的哲理,學生只要有所領悟即可,不必統一認識。參考答案如下:
1.這一句飽含了人生哲理的話語,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異性或愛人之間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機警,才可以和諧相處、共創幸福。
2.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起初,他僅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類自己創造了愛情。愛情的無法毀滅使上帝從“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終“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這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於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結尾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這些話都很好地解釋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的含義:真正的愛情遠遠高於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為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
三、作者在另一封給女兒的信中談到自己對愛情的認識:“人的愛情應當不僅是美好、誠實、堅貞的,同時也應該是理智和慎重的、機警和嚴肅的,只有那樣的愛情才能帶來歡樂和幸福。”深入理解這段話的含義,結合課文內容,寫一段話。
此題意在延伸課文內涵,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愛情的真諦。

有關資料

蘇霍姆林斯基論愛情(戈洛瓦諾夫)
他用了多年時間研究這個問題,他認為愛情問題是個性形成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他說得很對。人的全部道德觀念集中地表現在愛的情感里,表現在愛的內容和形式里。
蘇霍姆林斯基在學校執教35年,這使他有機會細心觀察自己的學生在其個性形成的最活躍階段的許多情況。他不是憑從外部觀察所得的印象,而是作為一個經常過問這類事情的人,根據長期積累的經驗,全面地研究了兒童怎樣發育成長為少年、青年的過程,怎樣進入成人期,怎樣結婚,怎樣建立新的家庭關係,最後,他們怎樣生兒育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了學校。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即蘇霍姆林斯基)的家裡也有孩子。他每天觀察他們,同妻子安娜·伊萬諾芙娜一道撫育他們成長。這種情況也為他思考“這個難以給予教育、且常被教師忽略的人的心靈深處這一隱秘地方”,提供了不少材料。
愛的欲望存在於人的本性之中。在各民族的語言裡,恐怕只有“母親”這個詞可以同它相提並論。愛的真正實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一種非同尋常的傾慕、依戀之情,直至情感在意識中排除自己,在另一個“我”中忘卻自己,而恰是在這種“排除”和“忘卻”中獲得了新我,並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愛情是人類關係創造的花冠。隨著這種關係的建立,眼前出現許多美好事物,但主要是新的生活。帕夫雷什中學的教師們對愛情的看法是正確的。他們認為,“愛情屬於人的高級感情。年輕一代德育的實質就在於培養和建立這種感情”。他呼籲自己的同事們要細心觀察這種感情,深深尊重這種感情,並要竭盡全力用人的這種最高尚美德填滿年輕人的心田。
應當不失時機地教育未來公民懂得這一切。正如從一開始就要教導他們怎樣勞動(雖然他們在年滿18歲的時候才正式參加勞動)一樣,也需要在他們剛懂得愛情的時候就教育他們怎樣去愛。
(摘自《愛情的教育》一書的序言,世敏、寒薇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蘇霍姆林斯基給他女兒的另外兩封信
第四封信
親愛的女兒:
青少年時代是你們生命中的曙光,這一時期需要積蓄力量,去創造美好的東西,其中包括為人類明智而勇敢的愛所創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靈上的愛情的力量,這種力量需要堅持終生。珍惜它、愛護和發揚它直到進入棺木之前,使之成為專一不二忠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錯誤和遭到失望。我把愛情稱之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算是人類真正的愛。但是,如果一個年輕人缺乏意志,隨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沒有人類的智慧和勇敢,什麼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會遇到巨大的災難。如果一個人易性衝動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熱切地追求一時的快樂和追求強烈的快感──這就意味著,他正處在可怕的危險之中。一朵鮮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麗迷人的,但是它蘊藏著一種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慾,這是巨大的邪惡。它潛藏在生活之中,有時你也會碰上──我們可以直言不諱地承認這一點。年輕小伙子要求姑娘滿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幹壞事,他像是真的愛這個姑娘,這樣他的罪過就更加嚴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對待愛情的理解還不成熟。按他的體質發育來講,他已經可以做一個父親了,但是其道德思想上的發展還僅是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並不是懷有惡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於:他的身體雖已發育成熟,但還缺乏社會閱歷,可是就做“父親”了。我用引號把“父親”二字括起來並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強調我使用這個詞是附有條件的,因為通常這個詞是含有另一種更崇高的思想的。
產生禍害的原因是由於他在社會和文化方面不成熟,沒有培養出一種情操,他易動感情和無知,由於這一切而發生了下流行為,沒有向著人類真正愛情邁開一步。我的女兒,你要想一想我的意見:那些追求性愛,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為真正男子漢的小伙子是無知的;隨意在“不負責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戲的姑娘,也是無知的。她一千次地用眾所周知的那句話為自己的無知作辯解:“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我就是愛他,就是這樣。”如果小伙子由於自己的無知而給別人帶來了災難,歸根到底是給社會造成了災難。如果他不明白,不懂得給他本人也帶來了損害,那么你們──姑娘們的無知首先給自己帶來了災難。你的本性可以使你成為聰明的、勇敢的、深思的、謹慎的、嚴格要求自己的、有判斷能力的人。只有當你的本性在你身上表現出來的時候,那時你才能成為真正的婦女。我常勸告姑娘們,要慎重、再慎重地選擇配偶──不要害怕,可怕的是在對待這一問題上所表現出的輕率思想。
我相信,如果女人在愛情上是主宰者的話,那么姑娘的心靈上就會產生智慧和勇敢,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審美關係上將會出現全面的協調一致。
第五封信
親愛的女兒:
我想再重複一遍:女人在愛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為真正的人的強大力量。我一千次地確信,女人的勇敢和勇氣可以創造男人的精神財富、高尚的思想、美好的心靈、忠誠和信任。你問我,怎樣才能成為愛情的主宰者呢?怎樣才能在愛情中表現出智慧和勇敢精神呢?這種力量的源泉在哪裡呢?
女孩、姑娘、孩子的母親應當吸取這一真理,即愛情是一種責任,首先是盡責任,然後才能獲得快樂,包括愛情生活的幸福。而愛情的幸福在於對一個人負有很大責任。我認為教育的重要規律在於:在學校和家庭里要充滿一個人為他人的幸福、快樂、命運和生活而負責的精神。要使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和領會到:他的每一步、每一個行動都會在他身邊的人──同志、父母、教師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響。只有當他不給別人帶來災難,不欺負和擾亂別人時才能成為一個生活得平靜而又幸福的人。不能使一個剛進入校門的小孩子、少年和青年人安然地睡大覺,應當讓他們懂得,由於自己不慎重的態度,會給他人的心靈上帶來痛苦。親愛的女兒,這就是我上邊所說的創造愛情的力量。
在一個人身上創造這種力量,需要另外一個人,而他在精神上應當是更堅強、更豐富,心地更無私的。但是,每一個人同時也應當成為自我教育者。一個善於明智而勇敢地去愛的人必須善於了解與自己共同生活的人,對他內心細微活動作出回應。只有一個感情細膩的、敏感的、知心的、善良的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嚴格要求的,對邪惡不妥協、不留情,對輕浮思想、精神心理的奴性和卑鄙行為不容忍的人。
人人相互負責任的精神──應當充滿學校生活的整個環境,關於這一問題,以後有機會,我再給你寫信。
(選自《愛情的教育》,世敏、寒薇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盧梭論愛情教育
一到人覺得他需要一個伴侶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心了。他同別人的種種關係,他心中的一切愛,都將隨著他同這個伴侶的關係同時發生。他這第一個慾念很快就會使其他的慾念騷動起來。
這個本能的發展傾向是難以確定的。這種性別的人為另一種性別的人所吸引,這是天性的衝動。選擇、偏好和個人的愛,完全是由人的知識、偏見和習慣產生的;要使我們懂得愛,那是需要經過很多時間和具備很多知識的。只有在經過判斷之後,我們才有所愛;只有在經過比較之後,我們才有所選擇。這些判斷的形成雖然是無意識的,但不能因此就說它們是不真實的。真正的愛,不管你怎樣說,都始終是受到人的尊重的,因為儘管愛的魅力能使我們陷入歧途,儘管它不把那些醜惡的性質從感受到愛的心中完全排除,而且,甚至還會產生一些醜惡的性質,但它始終是受到尊重的,沒有這種尊重,我們就不能達到感受愛的境地。我們認為是違反理性的選擇,正是來源於理性的。我們之所以說愛是盲目的,那是因為它的眼睛比我們的眼睛好,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關係。在沒有任何道德觀和審美觀的男人看來,所有的婦女都同樣是很好的,他所遇到的頭一個女人在他看來總是最可愛的。愛不僅不是由自然產生的,而且它還限制著自然的慾念的發展;正是由於它,除了被愛的對象以外,這種性別的人對另一種性別的人才滿不在乎。
(摘自《愛彌兒》,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字詞結構

解釋

(1)幼稚(yòu zhì):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驗。
(2)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3)萌發(méng fā):種子和孢子發芽。
(4)傳宗接代(chuán zōng jiē dài):子孫一代接一代延續下去。
(5)繁衍(fán yǎn):逐漸增多或增廣。
(6)迷惑不解(mí huò bù jiě);辨不清是非,摸不著頭腦。
(7)驚慌不已(jīng huāng bù yǐ):不停地害怕慌張。
(8)無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沒有辦法可想。
(9) 勃然大怒(bó rán dà nù):因極度生氣而變了臉色。
(10)消磨(xiāo mó):使意志、精力等逐漸消失。
(11)化為烏有(huà wéi wū yǒu);指希望、願望落空。
(12)聞所未聞(wén suǒ wèi wén):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形容傳說的事物或訊息新鮮、奇特。
(13)嬉戲(xī xì):遊戲,玩耍。
(14)無與倫比(wú yǔ lún bǐ):沒有能與之相比的。
(15)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憤怒得難以抑制。
(16)曙光(shǔ guāng):比喻已經在望的美好前景。
(17)佇立(zhù lì):長時間地站著。
(18)紐帶(niǔdài):指能夠起聯繫作用的人或事物。
(19)一抔黃土(yī póu huáng tǔ):一抔:一捧。一捧黃土。借指墳墓,現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

讀音

(1)萌發:“méng”不能念成“mīng”。
(2)剎那間:“chà”不能念成“shà”。
(3)懲罰:“chéng”不能念成“zhēng”。
(4)佇立:“zhù”不能念成“chù”。
(5)一黃土:“póu”不能念成“bēi”。
(6)一幢:“zhuàng”不能念成“dòng”。 結構:1~4段:女兒提出問題及“我”(父親)對此的態度。 5~24段:回憶從前祖母給“我”講過的故事,得出愛情是什麼的答案。 25段:告訴女兒該如何對待愛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