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蘭州

臯蘭州始置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並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再置臯蘭州,初置地為烏拉特(Urad)中旗,後僑治鳴沙縣,廢棄時間不詳。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長史、司馬已下官主之。以回紇部為瀚海府……思結為盧山府,渾部為臯蘭州,斛薩[薛]為高闕州,阿跌為雞田州,契苾為榆溪州,跌結為雞鹿州,阿布思為蹛林州,白霫為寘顏州。”(《舊唐書》一九五《回紇傳》,5196頁)是年以渾部置臯蘭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臯蘭州
  • 始置:貞觀二十一年
  • 再置:貞觀二十二年
  • 初置地:烏拉特(Urad)中旗
前期,中期,後期,

前期

皋gāo見豪、háo《集韻》匣豪、gū《集韻》見模。臯同皋。蘭lán來寒‘一蘭花;二蘭草’。皋蘭:一澤中所生蘭草。二山名,在甘肅蘭州市。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餘里,合短兵,鏖皋蘭下,即此。隋開皇元年立蘭州,即以皋蘭山取名。《漢書·西域傳》以“高附”對譯Kabul(喀布爾),以高(見豪)對譯ka;王力《同源字典》高為kô;皋可還原為*ka、*ko。曇果譯rañ、ran、曇諦譯raṇ、支謙譯lan、lān、康僧會譯lin為蘭。臯蘭可還原為*Karan/*Koran、*Kalan/*Kolan,其中的-an可以視為伊朗語中以住民之名示地名的複數屬格後綴-an。臯蘭意即*Kar/*Kal、*Kor/*Kol之地。康僧鎧譯kar為羯(見月),臯蘭*Karan可解釋為羯地。若將葛邏祿Karluk之-luk解釋為維吾爾語-luk‘…之地’,葛邏祿Karluk亦是羯地之意。渾在鐵勒諸部中最靠南。燕然都護府在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成立伊始,以渾部所設的臯蘭州便隸屬之。 “[四月]丙寅,置燕然都護府,統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以揚州都督府司馬李素立為之。”(《資治通鑑》一九八,6246頁)胡註:“六都督、七州並見上。《新書》曰:‘置燕然都護府於故單于台’宋白曰:‘在西受降城東南四十里。’”。宋白又曰:“西受降城東南渡河至豐州八十里,西南至定遠城七百里,東北至磧口三百里。”西受降城在今烏拉特中旗西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西受降城東南渡河至豐州八十里,在西受降城東南四十里的故單于台離豐州約四十里。由於“渾在諸部最南者”,燕然都護府當設在它所管轄的諸羈縻州中的最南者臯蘭州中。臯蘭州的初置地為烏拉特(Urad)中旗。
唐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又置臯蘭州。“貞觀二十(三)[二]年二月四日,西蕃沙缽羅葉護率眾歸附,以阿史德特建俟斤部落置臯蘭、祁連二州,隸靈州都督府。”(《唐會要》七三《安北都護府》,1559-1560)《新書》四三下《隴右道》稱二十二年置臯蘭州。是年以薛延陀之阿史德特建俟斤部落又置臯蘭州。《突厥集史》六《編年》(260頁),岑仲勉針對本條置臯蘭州事指出:“臯蘭州之置,已見上年,系屬渾部。此又雲以阿史德特時健部置,新書四三下則以東臯蘭屬渾,臯蘭屬阿史德特時健,竊疑薛延陀之臯蘭州,與渾部之臯蘭州,偶爾同名,故渾部之東臯蘭於永徽元年改都督府,而延陀之臯蘭,則於同年廢。隸靈州者乃延陀之臯蘭也。非如此解說,無以破各書之糾紛。”兩個臯蘭州相繼建置令人困惑,其名稱的相同絕非偶然。《新唐書》稱“渾在諸部最南者。突厥頡利敗時,有俟利發阿貪支款塞。薛延陀之滅,大俟利發渾汪舉部內向,以其地為臯蘭都督府,後分東、西州。太宗以阿貪支於汪屬尊,遣譯者諷汪,汪欣然避位。帝嘉其讓,以阿貪支為右領軍衛大將軍、臯蘭州刺史,汪雲麾將軍兼俟利發為之副。”(《新唐書》二一七下《回鶻傳·渾》第6141頁)俟利發阿貪支在突厥頡利敗時就已款(至、留止)塞,此塞當為五原塞。汪古惕/汪古兒一名可能源自渾部的大俟利發渾汪之名汪。汪可視為漢語王之音轉,如客列亦惕人的國王汪罕即王罕。雷納·格魯塞“金將完顏襄看到他的盟友取得了勝利,不勝喜悅,封脫斡鄰勒以‘Wang’的稱號,這就是中文裡的‘王’,在蒙古的拼音中,念做‘汪’(Ong),加上脫斡鄰勒本來已有的汗(罕)的稱號,於是他有了汪罕(Ong-khan)之稱”(《蒙古帝國史》79)《元史·太祖本紀》說:“汪罕名脫里,受金封爵為王,番言音重,故稱汪罕。”汪(王)罕,拉施特《史集》作ūng-khān,漢語汪/王wang中的a音轉為u/o即是ūng/ong。王罕意為王中之罕,它和波斯國王的稱號“王中王”相同。《新唐書》中舉部內向的薛延陀大俟利發渾汪(意為渾王)當即《唐會要》中歸附的薛延陀之阿史德特建俟斤。大俟利發渾汪(渾王)的真名是阿史德特健。阿史德特健一名中的阿史德顯然與突厥的阿史德部同名,阿史德特健似乎是一名突厥人,他可能是在突厥人統治時期成為渾王(汪)的。另一方面,特健可能是特勤之音轉,他出生時可能恰逢渾部戰勝阿史德部,遂以阿史德特健(勤)名之。由於阿史德特健就是渾王(汪),阿史德特建俟斤部就是渾部,唐朝遂將安置他們之地也稱之為臯蘭州。以阿史德特建俟斤部所置臯蘭州位於唐之靈州境內。《舊唐書》謂“二十[二]年,鐵勒歸附,於州界置臯蘭、高麗、祁連三州,並屬靈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廢臯蘭等三州。”(《舊唐書》三八《地理志·關內道·靈州大都督府》,1415頁)靈州,北魏孝昌中置,治舊薄骨律鎮(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北周置回樂縣)。唐轄境相當今寧夏中衛、中寧以北地區。為朔方節度使治所。

中期

《新唐書》將以阿史德特建俟斤部所置的臯蘭州稱為臯蘭州,將以渾部所置臯蘭州稱為東臯蘭州。“臯蘭州。貞觀二十二年以阿史德特健部置,初隸燕然都護,後來屬。”(《新唐書》四三下《地理志·羈縻州·隴右道》,1130頁)。“東臯蘭州。以渾部置,初為都督府,並以延陀餘眾置祁連州,後罷都督,又分東、西州,永徽三年廢。後復置東臯蘭州,僑治鳴沙。”(《新唐書》四三下《地理志·羈縻州·關內道》,1121頁)鳴沙在寧夏中衛縣,隋置縣,以人馬行經沙上有聲而名。《新唐書》既稱東臯蘭州僑治鳴沙,那么老的東臯蘭州肯定不在鳴沙。老的東臯蘭州已落入別人之手,因此才有僑治一說。東臯蘭州屬於關內道。“關內道,自京西北出塞門鎮,經朔方節度,去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去東京二千里,關五原塞表匈奴之故地。以渾邪部落為臯蘭都督府、斛律部落為高(關)[闕]州,渾[艹匐]焦部為浚稽州,魯麗塞下置六胡州,党項十四州,拓拔、舍利、仆固、野剎、桑乾、節子等部落,牧其原野。”(《太白陰經》三《關塞四夷篇》)該書將鐵勒渾部等同於匈奴渾邪部。六胡州位於靈州南境。《元和郡縣圖》卷四關內道新宥州條記:“初,調露元年(679年)與靈州南界置魯、麗、含、塞、依、契等六州,以處突厥降戶,時人謂之‘六胡州’”。臯蘭州屬關內道,關內道之關指五原塞,“關五原塞表匈奴之故地”,臯蘭州應在五原塞之內。五原塞即漢五原郡之榆柳塞。《漢書·匈奴傳》:“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即此。故址在今內蒙古五原縣境內。而從臯蘭州初屬燕然都護府來看,臯蘭州最初在五原塞外。臯蘭州既屬關內道又在五原塞外的這一矛盾表明,臯蘭州曾發生遷徙轉移。
“永徽元年(650)三月三日,以皋蘭州為都督府,建置稽落州隸焉,廢高闕州。”(《唐會要》七三《安北都護府》,1558頁)“稽落州本高闕州,以斛薩部置。永徽元年廢高闕州,更置稽落州,後又廢,三年以阿特部復置。”稽落州本高闕州,而高闕州因古代趙國長城的高闕塞而得名。《史記·匈奴列傳》:趙武靈王“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正義》:“《地理志》雲,朔方臨戎縣北有連山,險於長城,其山中斷,兩峰俱峻,土俗名為高闕也。”《水經注》三《河水》謂山下有長城,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舉望若闕,故名。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辭海》:“高闕,古地名。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陰山山脈至此中斷,成一缺口,望若門闕,故名。戰國趙武靈王向北開拓疆土,沿陰山築長城至此;西漢時衛青領兵出此,與匈奴作戰。北魏置戍,隸沃野鎮。”高闕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高闕州大致在今杭錦旗一帶。皋蘭州和高闕州相鄰,其地當離杭錦後旗不遠。皋蘭都督府大致管轄今杭錦後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一帶。同年廢靈州境內的皋蘭州。“[皋蘭、祁連二州]至永徽元年廢。”(《唐會要》七三《靈州都督府》,1560頁)。岑仲勉先生針對《冊府》所記永徽三年(652)“發遣延陀餘眾渡河,置祁連州以處之。”稱:“祁連州先於貞觀末置,永徽元年廢,本年乃復置,《通鑑》一九八及一九九兩敘置州,中間未敘廢州。考《新》《延陀傳》,拔灼之敗,走依阿史那時健(即《會要》之阿史德特健),時健必延陀之一部,故貞觀廿二年置皐蘭、祁連兩州處之,永徽元年,以與渾部皐蘭同名,乃廢皐蘭而祁連尚在;至是延陀餘部復來,因令渡河,與其同部共處,非本年始置祁連也。此由《通鑑》中間無廢州事見之。”(《突厥集史·編年》,272頁)

後期

“唐龍朔三年(663年),分豐、勝二州界置瀚海郡都護府。總章(668-669年)中,改為安北大都護府,北至陰山七十里,至回紇界七百里,去洛陽二千九百里,在黃河北。”(《太平寰宇記》三八《關西道麟州》)豐州,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升永豐鎮置。治九原(今五原南)。轄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其迤北一帶。唐末入党項。勝州,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分雲州置。治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轄今內蒙古準格爾旗、達拉特旗、伊金霍洛旗、東勝市及黃河東岸托克托一帶。唐專轄西岸地。“分豐、勝二州界置瀚海郡都護府”既意味著瀚海都護府設在豐州、勝州的邊界上,似又暗示著燕然都護府所在的臯蘭州也隨同遷徙到這一地區。瀚海都護府初期的臯蘭州可能在今土默特(Tumd,為土伯特蒙文төвд‘①西藏;吐蕃;②西藏人’之音轉)旗、達拉特(Dadad,韃靼也)旗一帶的草原上。
“麟德(664-665)中,累轉靈州都督府司馬。州界內有渾、斛薛部落萬餘帳,數侵掠居人,百姓鹹廢農業,習騎射以備之。知溫表請徙於河北,斛薛不願遷移,時將軍契苾何力為之言於高宗,遂寢其奏。知溫前後十五上,詔竟從之,於是百姓始就耕穫。後斛薛入朝,因過州謝曰:‘前蒙奏徙河北,實有怨心。然牧地膏腴,水草不乏,部落日富,始荷公恩。’拜伏而去。”(《舊唐書·良吏傳·崔知溫》,4791頁)唐之靈州轄境相當今寧夏中衛、中寧以北地區,為朔方節度使治所。靈州都督府境內的渾當即阿史德特建也就是渾汪(王)的部眾。總章元年(668)“回紇州三,府一。蹛林州以思結別部置。金水州 賀蘭州 盧山都督府以思結部置。右初隸燕然都護府,總章元年隸涼州都督府。”(《新唐書》四三《地理志·羈縻州·隴右道》,1132頁)“吐渾部落 興昔部落 閣門府 皐蘭府 盧山府 金水州 蹛林州 賀蘭州 已上八州府,並無縣,皆吐渾、契苾、思結等部,寄在涼州界內,共有戶五千四十八,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二。”(《舊唐書》四○《地理志·河西道·涼州》,1641頁)此蹛林州是因涼州境內的思結別部而置,盧山都督府則是因涼州境內的思結部而置。《大唐左屯衛將軍皐蘭州都督渾公夫人契苾氏墓志銘並序》。稱:“神龍二年(706)十月廿六日,遘疾於皐蘭州之官舍,春秋廿有四。粵以景雲二年(711)四月九日,遷窆於賀蘭山之南原,祔先塋,禮也。”(《全唐文補遺》第七輯,350頁)此皐蘭州當在靈州。開元元年(713)“開元元年,復以九姓部落置皐蘭、燕然、燕山、雞田、(奚)[雞]鹿、燭龍等六州,並屬靈州。”(《唐會要》七三《靈州都督府》,1560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