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性腹膜後出血或血腫

自發性腹膜後出血(spontaneous retroperitoneal hemorrhage)非常罕見,最早見於Barber(1909)報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可與腹腔內出血同時存在。發病因素複雜,臨床表現不典型,診斷比較困難,需詳細追蹤病史。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發病機制,

症狀體徵

1.腹痛  腹痛比較模糊,可為全腹痛或局限於血腫部位的疼痛。腹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伴噁心、嘔吐。如血液穿破後腹膜流入腹腔內,可引起腹膜刺激症狀,此時可有腹部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
2.腸麻痹  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腸蠕動減慢、腸脹氣。如血液穿破後腹膜流入腹腔內,可加重腸麻痹。
3.直腸刺激症狀  盆腔腹膜後血腫,患者可排便次數增多和里急後重感。
4.體徵  腰部可出現瘀斑,側腹部可飽滿、腫脹;觸診全腹或局部有壓痛,盆腔腹膜後血腫,直腸指檢可以觸及腫塊;叩診有時可發現腰部或背部有不隨體位而改變位置的濁音區。

用藥治療

1.非手術治療  病人全身情況較好、血流動力學穩定、臨床各項檢查後估計腹膜後出血量少者,採用非手術治療為宜。具體措施包括:
(1)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2)止血:如套用止血藥物;暫停抗凝藥物的使用;血友病患者應靜脈輸給抗血友因子等。
(3)輸血、補液,防止出血性休克。
(4)定時檢測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徵變化,動態檢測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的改變,動態B超或CT檢查腹膜後血腫大小變化等。
2.手術治療  治療與觀察期間如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腹膜後血腫明顯變大,應考慮手術治療。

飲食保健

根據不同的症狀,有不同情況的飲食要求,具體詢問醫生,針對具體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飲食標準。

預防護理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病理病因

自發性腹膜後出血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高血壓與血管硬化  據文獻報導,有38%~50%的病人伴有高血壓病,故有些學者認為高血壓與血管硬化可能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2.血管先天性畸形或發育缺陷  腹膜後任何部位的血管,可能有先天性畸形或發育缺陷,在外界或內在因素影響下發生自發性破裂出血。
3.內分泌變化  妊娠期或產褥期發生自發性腹膜後血腫,可能與內分泌變化有關。
4.血友病  血友病病人輕微外傷即可引起出血與血腫,偶見血友病患者因舉重物或用力屏氣而誘發腹膜後出血者。
5.出血傾向與腎功能衰竭  有文獻報導,當腎功能衰竭施行血液透析時,可發生自發性腹膜後血腫;亦有流行性出血熱病例發生尿毒症時並發大出血的報告。
6.抗凝治療及腹主動脈瘤破裂均可導致腹膜後出血。
7.血管造影導管創傷所致。

疾病診斷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紅細胞比容和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
其他輔助檢查:
1.B超檢查  急症腹部B超檢查,可顯示腹膜後積血、積液情況。
2.CT檢查  有助於腹膜後血腫的定位。
3.腹腔穿刺  如無後腹膜破裂,血液不流入腹腔時,腹腔穿刺常為陰性。若腹膜後血腫延伸至腹壁,在右或左下腹部穿刺也可抽出不凝固血液。

併發症

低血容量休克:血壓低、脈搏細弱、四肢潮冷,尿量少。

預後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發病機制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