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是杜甫反應現實情況最早的詩歌。全詩夾雜了個人遭遇的陰鬱蒼涼的情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
二儀積風雨,百穀漏波濤⑴。
聞道洪河坼⑵,遙連滄海高。
職司憂悄悄⑶,郡國訴嗷嗷⑷。
舍弟卑棲邑,防川領簿曹⑸。
尺書前日至,版築不時操⑹。
難假黿鼉力,空瞻烏鵲毛⑺。
燕南吹畎畝,濟上沒蓬蒿⑻。
螺蚌滿近郭,蛟螭乘九皋⑼。
徐關深水府,碣石小秋毫⑽。
白屋留孤樹,青天失萬艘⑾。
吾衰同泛梗⑿,利涉想蟠桃⒀。
卻倚天涯釣,猶能掣巨鰲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首二句說明河溢的由來。二儀,即天地。積風雨,久雨。詩題先序書至,次序苦雨何泛,詩則先序苦南河泛,再落到舍弟書至,故不乎直。
⑵坼,即決口。
⑶職司,職在防河的有司(官吏)。憂悄悄,出自《詩經·邶風·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憂愁的心情難以消除。
⑷這句是說災區的地方官吏訴說災民嗷嗷待哺的慘況。
⑸這裡才說到自己的弟弟。簿曹,官名。
⑹版築,用版夾土而築。不時操,是說無時無刻不在築堤。這以下十一句都是書中所說的話。
⑺這二句形容版築的困難。相傳周穆王至九江,叱黿鼉為橋,又七月七日烏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真能這樣,對築堤防水該多么方便?但不能如願,所以說“難假”、“空瞻”。假,假借。瞻,仰望。
⑻這二句言面積之廣。燕南,河北省南部。濟上,濟南兗州一帶。畎音犬,田中小溝。
⑼這二句言大水久不退,以致螺蚌蛟螭諸水族橫行陸地。
⑽這二句言水勢之大。徐關成了水府,碣石小若秋毫。碣石,山名,在渤海東。
⑾這二句寫河溢給人民造成的災難。白屋,就是百姓住的茅草屋,為水所沖,故只留孤樹。青天,是沒有狂風暴雨的天,但還是有許多船隻失事沉沒。
⑿此下四句是杜甫自序。《說苑》:土偶謂桃梗日:“子,東園之桃也。刻子以為梗,遇天大雨,水潦並至,必浮去,泛泛乎不知所止。”由於詩的內容是寫大水,同時杜甫這時還是一個沒有職位的野人,所以自比“泛梗”。
⒀這句是說儘管我如泛梗一般無能,但還是想涉過人水去摘取蟠桃。《山海經》:“東海度山有大桃,屈盤三千里,名曰蟠桃。”
⒁這二句承上,是說要用蟠桃為餌,把大髓釣上來。掣,就是制服。傳說巨鰲能致河溢之災,故杜甫有此想頭。杜甫說這種大話,意在寬慰兄弟。

白話譯文

天地風雨不絕,秋收時節,百穀卻倒伏在波濤里。聽說黃河決堤之後,波濤洶湧如江海翻騰。每個職位上的官員都憂心忡忡,災患地區的郡縣都陷入一片饑荒之中。我的司職於臨邑小官主簿位子上的弟弟,也是同樣的一種情形啊。
你寫給我的書信,我前日已經收到,從信里得知你們正在晝夜不曾停息的夾築堤岸,我也為你們憂心。這個時候,如果有大鱉和鼉龍能夠從水裡鑽出來,在滔天洪水之中架設其連通災區之間的橋樑,如果有七月七為牛郎織女架設天橋的喜鵲來為災難中的民眾架出橋樑該有多好,但這些也只是美好的想像罷了。燕南地區(今河北省南部),水漫田野,暴雨積聚的洪水順著風勢流淌著,山東你那邊,洪水怕是已經沒過蓬蒿了吧。水患時間太長,田地里的螺蚌都爬滿城郭,如果再這樣持續下去,水澤深水之中的向蛟螭一樣的精靈水怪就要出來為貨一方百姓了。
黃河岸邊不遠的徐關,怕要成為龍宮的一個水府,渤海灣東邊的石山碣石已經被洪水淹沒的只剩下秋鳥的羽毛那么大的一點地方露在水面上。整片整片的村落里,除了孤零零的樹木立在那裡,幾乎看不到人煙。河川水道完全淹蔽的水道上,即使天青晴朗,天天也有上萬艘的船舶失事傾覆。在這個水災連天的季節,我的生命也同飄零在水面上的木梗一般,既沒有找到紮下來的根,也沒有找到可以下錨停泊的港,但我卻還想著順利渡過這洪水連天的水澤之鄉,能夠往東海的度索山上去採摘我心中的蟠桃。弟弟,這個時候,如果用蟠桃做餌,到這茫茫大水的邊際垂釣巨鰲,或許這巨鰲能夠為我們平服這場河觴之災。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五言排律,只末二句是散行的。杜甫弟有穎、觀、豐、占四人,仇兆鰲以此詩“舍弟”是指穎。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有些問題。黃鶴據《新唐書·五行志》:“開元二十九年秋,河南河北郡二十四,水害稼”的記載,認為作於是年。張蜒則表示懷疑,說公元740年(開元二十九年)杜甫才三十歲,而詩中有“吾衰同泛梗”的話,為其少作的可能性不大。按杜甫晚年所作的《上水遣懷》詩曾說:“我衰太平時,身病戎馬後。”那么這首詩所說的“吾衰”,也不應但從年齡上來解釋。從詩的總的情調來香,應該是困守長安以前,亦即三十五歲以前的作品。

作品鑑賞

在有記載的杜詩當中,這首詩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杜甫反應現實情況最早的詩歌。一個作家詩人自發性的反應社會現實,除了他將視野由一種單薄的內在感受投向更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在社會生活中所經歷的憂患,使得他逐漸把社會現實和個人境遇、內在精神探索、生命節操整體連結起來的緣故。在杜甫最初開始關注社會現實的詩里,可以看到一個人內心如何由審美的情趣個性的張揚理想的追溯向更深沉更撲拙更淡然更純粹的大愛大善的過度。當然,這種純粹東方式的文學背景里缺少一種人性複雜性系統的思辯邏輯(這是有中國的傳統哲學,傳統道德所決定的),正因為如此,杜甫時常把我震住的同時,我也感覺到了他的單薄。但這些絲毫不會影響到我從他身上感召到的那種山嶽江河一樣的偉大,他的詩句里蘊藏的審美的長河和人格的巨流,在中國文學的彩色幕布上,有著少有人匹敵的凸現的絢爛色彩,這色彩因為是用生命研磨和渲染,只要這詩中的生命力不消失(它自然是不會輕易消失的),這色彩總是如晚霞如朝雲一般,會日復一日的逼視著這片東方古老蒼穹下面繁衍生息的生命,使他們在任何時候,不至萎靡,不至猥褻,也不至迷失了一種自尊和心靈的威儀。
由杜甫的詩里可以看出,當時的災患是很嚴重的。
杜甫給弟弟的信里,已經有一種陰鬱的夾雜了個人遭遇的蒼涼包裹其中,但其中個人際遇和社會現實之間的變遷明顯能夠看出兩者還是分離開來的。一種開玩笑的嬉戲,說明杜甫更多的心思是對弟弟杜穎的一種關照,或許在杜甫,這樣做是希望能夠緩解弟弟憂慮惶恐的心情,在他,生命里依然有一種飄揚快意的東西,使他能夠很快的擺脫生靈塗炭的災荒年月中悽厲呼號的生命多艱帶給心靈的壓抑。自我這個時候還是輕鬆的,自在的,描述景物的時候,審美的意趣要凌駕於悲民生多艱的更廣闊意義上的生命情懷。他的眼光這個時候依然多在山川草木,多在鬼怪神靈,多在自我的原宥當中,杜甫的眼裡,百姓的聲音還沒有出現。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