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狀元街

臨清狀元街,東西走向,長百餘名。臨清狀元街,是因為武狀元馬兆瑞府邸坐落此街而得名。臨清狀元街之名形成於清代,歷史上此街曾名‘蠟燭巷’,文革期間曾名‘向陽街’,現名‘天橋街’。不論是狀元街也好,還是天橋街也罷,它們都反映了臨清繁榮的人文景觀,見證了璀璨的臨清運河文化,詮釋了臨清運河古城的滄桑風貌。可以說,臨清狀元街是多元文化和運河文化在臨清融合碰撞出的獨具特色的胡同文化的體現。

臨清歷史上沒有出過文狀元,故而,臨清文廟的中儀門直到圮毀也沒開啟過。而臨清狀元街的這位狀元是武狀元,也是臨清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狀元。他叫馬兆瑞,回民,是乾隆(1787年)丁未科武狀元,被乾隆皇帝授一等侍衛,正三品官職。據《高宗實錄》記載: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上御太和殿傳臚, 賜武舉一甲馬兆瑞、侯璸、麥鷹揚三人武進士及第狀元、榜眼、探花”。 民國《臨清縣誌》《選舉志·武科進士表》載:“清乾隆,馬兆瑞,丁未科 一甲一名 ”。據《清史稿》和《廣州地方志》記載:馬兆瑞任職情況,“嘉慶年間,廣東羅定協副將,九年任”,“惠州協副將,十年任”。嘉慶四年(1799)八月,陝西張漢潮反叛,馬兆瑞率兵前去鎮壓,屢立戰功,在軍中影響頗大,期間充分彰顯了馬兆瑞的軍事才能和臨清教門的神技武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清狀元街
  • 地址:臨清
據尹阿訇《回教軼事》記載:“州人馬公兆瑞,慷慨士也。世服天方,敬事惟謹。性豪邁有大志,身軀魁梧,膂力絕倫。弓、馬、刀、石技超儕輩”。
現今,臨清還流傳著很多有關武狀元馬兆瑞的軼事傳說,比如:《武舉人力抱千斤牛》,《武狀元碎碑救教民》,《臨清潭腿技壓群雄》等民間故事。
《武舉人力抱千斤牛》的故事,發生在馬兆瑞還是武舉人的時候,臨清老清真寺前大運河上有渡口,一個老者在岸,牽一大黃牛欲過渡。上船時這牛來了犟脾氣,任你怎樣拖、拽,它就是不願上船。老者急出滿頭大汗。這是恰逢馬兆瑞出寺堤上經過,看到此景,趨步上前,一邊捋袖子,一邊說:“我來試試”。
只見他左手摟住黃牛前胯,右手抱住黃牛的後胯,雙膀一較勁。
“嗨”。
那大黃牛四蹄懸空被馬兆瑞抱了起來。俗話說:“寧舉千斤石頭,不抱百斤牲口”。說來也怪,那黃牛像是願意配合馬兆瑞,服服帖帖被抱上了船。老者和幾名過渡客看得目瞪口呆。從此,馬兆瑞力大無比,樂於助人的佳話在臨清傳開。
《武狀元碎碑救教民》說的是,當年大清王朝對回民採取了抑裁政策,制定了不少不平等的教民管理律例。不僅見諸大清律法,而且各地方也出台了一些附加條款。臨清州衙更是附加設立了苛刻的制度條例來束縛回民的生活和發展,如:“漢傷回民,十以一抵;回傷漢民,一以十抵”“ 勿令養馬,勿藏兵器”等等。臨清州衙還把苛虐條例刻在石碑上,並且把石碑矗立在衙門前,以便讓回教百姓銘記遵守。為此,教門同胞受到了殘酷的壓迫和虐待,廣大教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又沒有什麼辦法能改變現狀。
清代禮制規定,凡考中狀元者,由巡捕營護送新狀元歸第,省親祭祖,炫耀恩榮。馬兆瑞考取武狀元後,時刻掛念家鄉教胞,因為他出身教門,深知臨清教民百姓的疾苦。
馬兆瑞到臨清後,首先去拜見地方官員。表面上看是為了應付官場那些繁文縟節的禮節,但是他的心中自有一番打算。當時的臨清知州鄧希曾是六品官,而新狀元馬兆瑞是欽封正三品,知州的級別低於新狀元,所以,這一天,臨清知州鄧希曾親自率眾官吏到衙門外迎接新狀元,以表示對新狀元的尊敬。在州衙里,寒暄、小敘後,馬兆瑞告辭。他們一行人在走出大堂的時候,馬兆瑞指著衙門旁邊立著的《回民律例》石碑,慍色的問州官,‘這是立的什麼碑?’
知州鄧希曾趕忙回答道:‘這是為回民……’
還沒等知州把話說完,只見新狀元馬兆瑞撩起衣服,朝著大石碑,抬腿就是一腳,只見千斤大石碑轟然倒地,斷為數塊。州官見了大驚失色,嚇得的連話也說不出來了,其他官吏們更是嚇的都躲在了一邊,遠遠的觀望。這時馬兆瑞大聲的對州官說:‘回漢是一家,為什麼我州對教民附加如此苛例’,‘趕快派人把這個石碑砸碎去掉,以後也不能再立’。知州鄧希曾唯唯諾諾的回答道:‘是、是,馬上辦’。自從馬兆瑞踹碎石碑,廢除了對回民的不公正的附加律例後,臨清教民拍手稱快,皆稱頌武狀元馬兆瑞的功績。
臨清狀元街和武狀元馬兆瑞的生平軼事,正史難見詳載,《明史》和《臨清縣誌》也只是一點而過。這都是因為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所造成的。比如說,清代武科地位要比文科低得多,文科殿試揭曉後,新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及名次都要鄭重其事地刻在“進士題名碑”上,而武科就大不相同了,既沒有“題名碑”制度,也很少有專載其事的書籍。所以說,我們要探究臨清狀元街的歷史演革、狀元軼事掌故,也只能在一些野史雜記里尋覓,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中獲取。
遙想當年,依傍運河、毗鄰天橋的狀元街,大宅小門、青磚綠瓦、大院套著小院、店鋪挨著作坊,是臨清的一條繁華街巷。據我採訪到的一些老人講述,清末民初,寫著‘狀元街‘三個大字的標示牌就掛在胡同北首的牆上,在他們的記憶里,臨清死河子(元代古運河)北岸的狀元街里重門瓦舍、上馬石、下馬石依稀如昨。隨著時間的推移,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時至今日,狀元街里已難覓昔日那繁盛景象和狀元府遺存。但是,慶幸的是臨清狀元街老胡同的走向格局沒有改變,狀元街的名稱還在我們的口碑中傳承。
劉英順
2009-11-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