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民居

臨清民居

臨清民居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典範之一,位於臨清市城區運河沿岸。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清民居包括冀家大院、朱家大院、汪家大院、趙家大院等眾多民居。大部分為明、清時期建築。古樸凝重的建築風格,淳厚濃郁的民俗情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清民居
  • 組成:冀家大院,朱家大院,汪家大院
  • 歷史:清明時期
  • 地理位置:臨清市城區運河沿岸
歷史背景,著名商埠,現狀,文化價值,評估與方案,實地測繪,全面了解,建築特點,冀家大院,汪家大院,孫家大院,趙家大院,朱家大院,

歷史背景

著名商埠

“南有蘇杭,北有臨張”,這是當年人們對京杭大運河沿岸四處著名商埠的表述,其中的“臨”即為山東臨清。臨清,位於山東省西部,京杭大運河岸邊,其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每每為世人所讚嘆。“臨清傍運河,富庶甲齊郡”,大運河造就了古代臨清的富庶繁華。
臨清名勝臨清名勝
明清之際,京杭大運河已成為貫通中國南北的交通大動脈。臨清,因“地居神京之臂,勢扼九省之喉”,伴隨著運河漕運的繁盛而迅速發展起來,尤以其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著稱於世。當時臨清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布匹年銷售量至少在百萬匹以上。臨清又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糧食流通中心之一,中央政府在臨清建糧倉,儲糧米,並設立派出機構——戶部督儲分司管理儲糧事宜。臨清還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貢磚燒制中心。每年,中央政府於臨清“歲征城磚百萬”,用於京城皇家宮闕陵寢的修建,並設立了工部營繕分司專門管理貢磚燒制及運輸。明初至清末500餘年間,臨清貢磚以其“擊之聲若鋼鐵,不鹼不蝕,斷之無孔”,源源不斷輸入京城,獲得了極高的聲譽。臨清還是中國稅收中心之一,明清兩代中央政府在臨清設立了專門督理漕運稅收的機關——戶部榷稅分司,以管理漕稅。明代萬曆年間,臨清鈔關年稅收額一度達83000餘兩白銀,高居全國七大運河鈔關之首。
數百年滔滔運河水,流出了臨清經濟的繁盛,也流出了臨清文化的發達。建築文化、民間文化、飲食文化皆名冠四方。

現狀

臨清運河鈔關,作為中國臨清鈔關的典型代表,為研究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明清兩代政治經濟狀況、中國稅務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舍利寶塔與北京通州燃燈塔、江蘇鎮江文峰塔、浙江杭州六和塔並稱“運河四塔”。作為臨清的標誌和象徵,歷經近400年風雨,仍傲立在運河岸邊。臨清清真寺為中國著名清真寺之一,其風格體現為中國古典與阿拉伯建築藝術的融合,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瑰寶。鰲頭磯位於臨清城內元代運河與明代運河的結合處,是一組結構精巧、古樸典雅的樓閣式建築,為歷代文人墨客憑欄眺望運河景色、賦詩抒懷之所。以上幾處文物古蹟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運河文化的典型遺存和重要載體而名聞遐邇。中國古典名著《金瓶梅》,是以明代臨清為主要故事背景地寫作而成。如今書中所寫諸多地名:運河鈔關、土山、晏公廟、獅子街、臨清閘等,遺蹟猶存,向人們訴說著逝去的歲月。
臨清名勝臨清名勝

文化價值

評估與方案

臨清民居位於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清市區運河沿岸,包括冀家大院、汪家大院、趙家大院、朱家大院等多處明清時期民居,對研究臨清市運河城市的形成、發展,對研究運河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為了更好地挖掘運河文化遺產,打造運河名城品牌,臨清市政府把臨清民居的保護工作列入了2008年政府工作重點。
2008年2月,文化局邀請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的專家對臨清文物遺蹟進行考察,委託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對臨清的縣治遺址閣樓、汪家大院、冀家大院制定維修方案。

實地測繪

2008年4月20日——5月4日,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專家對臨清的縣治遺址閣樓、汪家大院、冀家大院實地測繪,全面掌握了古建築的基本情況。

全面了解

在做好對古建築測繪和維修方案設計的同時,文化局按照市政府的安排,聯繫市城建、財政、旅遊、規劃、房管、城區辦事處等部門和單位,對縣治遺址閣樓、汪家大院、冀家大院進行了調查與走訪,詳細掌握了古建築的現狀、使用情況,古民居共86間,建築面積2600餘平方米。為妥善解決民居的賠償和安置問題,臨清市加強了對臨清民居修繕保護工作的領導,明確修繕安置工作由市文化局牽頭,成立了有城建、土管、財政、規劃、拆遷、房管等部門參加的“汪家、冀家大院修繕拆遷安置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設在鈔關。
臨清的古民居完美體現出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及魯西北民居的特點,是研究運河文化、城市發展、商貿流通及家族生活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是臨清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臨清古民居已有十餘處相繼公布為聊城市級、臨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清是明清時期運河沿岸一個著名的商業城市,在北方運河沿岸的城市中,臨清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作用和地位尤為突出,曾一度成為全國33個大城市之一,江北五大商埠之一,並以“軍事要地,漕運咽喉、商業都會”而著稱於世。由於城市的發展、商貿業的興盛,使的一些當地及外籍的官員和商人視臨清為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的地方,從而在這裡大興土木構建宅弟。臨清民居處於明清時期運河沿岸,周圍居民稠密,街巷胡同縱橫交錯,民居古樸,完美體現出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及魯西北民居的特點,這些民居院落主次有序、布局緊湊、規整,整體結構巧妙,和諧得體,其建築形制極具時代特點又完美體現出魯西民居建築特色。保存較好當屬冀家大院、汪家大院、孫家大院、趙家大院、朱家大院。大部分為明、清時期建築。

建築特點

冀家大院

冀家大院為明、清代建築,就位於汾陽市建昌村冀家建昌距文峰塔約1000米,為一座由9個大院組成的建築群。至今保存較
好的有舊院、新院、樓院、祠堂院,大多為二進、三進院,從建築風格來看,大約建於清末民國初,與晉商大院的奢華富貴之氣不同冀家大院沒有過多的磚雕、石雕、木雕但整體沿高廊深,裝飾典雅古樸,頗具“耕讀傳家”的韻味。冀貢泉舊居(舊院)在冀家大院建築群中居中,俗稱中院,中院坐北向南,為北方傳統二進院。大門為長方形門,居一進院南廳之中,門廳高大,兩側為南廳後牆代院圍牆,聳立雄偉;上院有正窯三間,兩旁各有耳房一間,東西窯各三間;上下院有門廳過道相連;下院也有東西房各三間。與冀家大院群一路之隔以西是冀貢泉的又一處舊居,俗稱新院,是冀貢泉與家屬兒女們聚居的地方。此院有街門和院門,街門坐南向北,有一巷道向南直通院門,院門向西,院落坐北向南,為二進院。祠堂院保存基本完好,為冀家供奉先祖神祇、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樓院二樓已塌毀,但看起來修復工程不算太大,據說,為冀家女孩居住的繡樓。冀貢泉(1882——1967),字育堂,是近代山西省以至國內外很有影響的一位教育家和早期革命活動家,其子冀朝鼎、冀朝輔、冀朝鑄等在在政治經濟、外交界久負盛名,整個冀家人丁興旺,家族龐大。
冀家大院冀家大院
明洪武十五年(1382)冀天儀遷調山東兗州護衛,二十一年(1388)改調平山衛臨清千戶所,舉家由山西平陽府岳陽縣遷居臨清居地,開始置買土地,大興土木。景泰二年(1451)、嘉靖、萬曆間陸續增建附屬建築。到清嘉慶年間,武德騎尉冀輝再次擴修,使大家宅第初顯風采,功能逐漸完備。至道光初,冀家大院居地已達二萬多平方米,房舍四百餘間。
解放後數度破壞拆毀。現存建築占地一萬多平方米,主院仍存兩進,南跨院存一進,北跨院存四進,穿廳、廊房、繡樓、耳房、廚室、影壁60餘間。主建築穿廳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抬梁木構,雕枋刻檁,花雕石礎,雕花木隔。從平面布局看,院落規模龐大,墀頭浮雕工藝精湛,檐檁下有曲拱型的額枋,上面有浮雕梅、蘭、竹、菊和卷草圖案。冀家大院建築結構嚴謹,造型完美,工藝精良,在眾多的臨清民居中堪稱上品。明清兩季三十餘代該宅科第聯翩,進士、舉人、貢生、庠生、太學生68人,財產盈居,人丁衍繁,富庶一邑。
2013年5月左右開始修復翼家大院,把最好的建築展示出來.

汪家大院

汪家大院位於臨清市先鋒街道辦事處鍋市街86、98號。為清代建築,宅主汪永椿系安徽歙縣洪琴村人,清乾隆年間在臨清經商,創辦“濟美醬園”,醬園系前店後廠其後宅,醬園又稱“遠香齋”,面鋪十間,後為作坊、醬醃坊地,再後為宅院,橫跨一街兩胡同,占地三萬多平方米。該醬園與北京“六必居”、濟寧“玉堂”、保定“槐茂”齊名,並稱“江北四大醬園”。汪家大院為汪姓宅院之一。坐北朝南,占地1600平方米,三進院落,一進由門樓、影壁組成。二進由南房三間、西廊房三間組成,中間為天井。三進由正屋三間、耳房兩間(明間為客廳、耳房為臥室),南北廊房各三間(南廊房已毀),中間為狹長天井。屬徽派民居建築,建構俱為磚牆、木樑架、方磚鋪地。門罩、影壁磚雕樸質華麗,廊房隔扇,窗欞雕花,細膩多彩。整座宅院布局疏朗,舒適緊湊。

孫家大院

孫家大院為清代建築,原為臨清地方稅課局,民國間稅課局遷移,由天津商人孫氏購得。位於臨清市先鋒
街道辦事處箍捅巷105號。解放前夕(1945年)孫氏潛逃,現為國家經租。該院落坐北朝南,原為四進院落,一進已毀,二進由穿廳三間、東西廊房各三間組成,中為天井。三進由主房三間、東耳房兩間和東西廊房各三間,南耳房各兩間(西廊已改建)組成,中為天井。四進由北房三間、西耳室一間和東西配房各二間(東配房已改建)組成,中為天井。現整座建築占地1200多平方米,房屋29間。整座宅院主次有序、布局緊湊、規整,廊房窗、門、掛落、隔扇多飾梅、蘭、菊、竹、八寶、冰凌刻雕,疏朗大方,古香質樸,保存完好。
孫家大院孫家大院

趙家大院

趙家大院始建於明代,位於臨清市先鋒街道辦事處竹桿巷47號、白布巷125、126號。相傳初為“書院”(藝妓館),後官購為“道台大院”,民國間名醫趙悅仁購得。院落四進,一進已毀。二進由垂花二門和穿廳組成,中為天井。三進由正堂(北向)三間,兩側各兩間耳樓(西耳樓已毀)和東西廊房各三間、南耳室各二間組成,中為天井。四進樓屋俱毀。西跨院三進,一進由門樓(已毀)、照壁組成,二進穿廳三間(北屋)、西廊房三間組成,三進由南北廊房各三間組成,中為天井。跨院穿廳硬山卷棚頂,廊廈與穿廳呈勾連搭式。蜀柱、枋額、雀替、多飾菊蘭、八寶雕飾。窗欞、掛落多飾花卉、回紋刻花。整座院落主次有序、布局疏朗,合為一院,分行各門,方便聚住。整座院落現占地140多平方米,現存門、廳、堂、屋37間,保存較好。

朱家大院

朱家大院位於臨清市區先鋒街道辦事處後關街。始建於清代,現存房屋60餘間,占地3400平方米,由三進
朱家大院朱家大院
院落組成。一進由門樓、照壁、三間北房組成,二進由15間廊房組成。後院一進由南屋三間、東屋七間、穿堂一間組成,二進由東房五間,北房六間組成。後跨院一進由北房各三間組成。整座宅院布局規整、主次有序。房屋均為磚,木樑架和方磚鋪地,梁駝、雀替、門窗、隔扇多飾魚卉、冰凌八寶雕飾,刻意求工,質樸華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