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區金山中學

臨淄區金山中學,創建於1972年,原為“中國石化集團第十建設公司子弟學校”,2005年3月更名為“臨淄區金山中學”,為區屬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重點學校。是山東省規範化學校、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淄博市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學校一直是“淄博市教學先進(優勝)單位”,多次獲淄博市、臨淄區“學校管理先進單位”“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獲得“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淄區金山中學
  • 創辦時間:1972年
  • 所屬地區:故都臨淄
  • 主要獎項:“德育工作先進單位”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先進單位”
  • 現任校長:張有蔚
辦學歷史,創業維艱(1972--1981),十年磨劍(1982--1992),走向成功(1993--1997),與時俱進(1998-- ),辦學條件,硬體設施,師資力量,辦學成果,師生成果,學校榮譽,文化傳統,地理位置,

辦學歷史

在齊魯大地,古淄河岸邊,大山的懷抱中,塔吊成林,球罐成群,這裡有一個蜚聲中外的"石化城"。近幾年,一所現代化的企業辦學校,越來越吸引了淄博市、山東省教育界的目光,在石化系統更是聲名鵲起,她就是中國石化集團第十建設公司子弟學校。
2002年5月,十建學校將迎來她的第三十個生日。而立之年的十建學校,已是一個辦學水平一流的"省級規範化學校"。她如今擁有2700名師生員工,有義務教育和高中兩個校區,學校占地面積100餘畝,總建築面積20000多平方米。配備78間普通教室,4個音樂教室,4個美術專用教室,9個理、化、生實驗室,2個語音室,3個微機室,3個多媒體教室,圖書館藏書10萬餘冊,擁有的大型現代化體育館和塑膠排球場,具備承辦省級乃至國家級比賽的條件。學校建立了區域網路,並開通Internet網與社會各界建立了聯繫。
這一切都是令人驕傲的,面對眼前的美麗校園,回念三十年風雨歷程,怎不讓人感慨萬千。談起學校的創業,第一任負責人、如今已83歲高齡的谷源芳老人激動不已,他扳著顫抖的雙手、如數家珍地一個個回憶著當時僅有的幾名教師,一邊還感嘆著:"不容易啊,真不容易,我們完完全全是白手起家呀!"
"把十化建學校辦成一所一流的現代化學校,讓學生們在這裡能學有特長,得到全面提高,讓公司滿意,讓家長放心。"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個人、十化建學校現校長張有蔚如是說。
還是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那崢嶸歲月,追尋著幾代人艱苦奮鬥的足跡,會獲得怎樣的教益和啟發呢?。

創業維艱(1972--1981)

十建學校的前身是山東省化學石油建設公司子弟學校。1970年,化工部第二建設公司(簡稱"化二建")分建山東,成立山東省化學石油建設公司(稱"山化建")。1971年初,公司安排吳珊珊等在合成氨廠(今齊魯第一化肥廠)施工現場的臨時工棚內,給自帶小凳來的職工子弟上課,算是寫下了公司"教育"這兩個字。之後,借用氨廠子弟學校教室正式招收了國小5個年級的100多名學生,任命谷源芳為負責人,分散在附近農村及氨廠學校的教師吳珊珊、杜蘭運等也集中到了一起,開始了自成體系的教學工作,化建學校初步成型。
1972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平凡而又是讓人不能平靜的日子,我們的學校在"抓革命,促生產;先生產,後生活"的革命口號中誕生了。在公司504基地的西南部,面對湯湯淄河,背依鬱郁青山,幾間平房組成了一個院落--化建學校有了自己的校舍,5月11日,公司正式下發檔案,成立"山化建子弟學校領導小組",任命了以盛學禮為組長、谷源芳為副組長、紀在學為組員的學校領導班子,9月29日,正式任命盛學禮為山化建子弟學校校長,谷源芳、紀在學為山化建子弟學校副校長。從此齊國古地上增添了一所新的學校--"山化建子弟學校"。
可是,這是怎樣的"學校":沒有教學設施,沒有校園,沒有操場--甚至你在院子裡要找一塊幾平方米的平地都很困難。當時的生活基地根本就是一片瓦礫,到處是施工現場,職工家屬都分散寄居在周圍農村,誰都沒有自己的家,在生活區,學校這些平房,已經是最大的一片建築群落了。
更困難的是教職員隊伍的組建。從山西"分家"過來,學校、醫院是最後一批,這時"娘家"似乎已醒悟過來,留住學校,堅決不分家。盛學禮校長多方奔走,四處招兵,下放到施工大隊中勞動而隨遷到山東的原學校教師,自然是當然的人選;又在轉業軍人中抽調了潘子華、鄭清敏等來校任教,總共也只有9名教師。期間,公司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終於,獨立的"化建學校"開學了。
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學校歷史上最動人的場面:僅有的幾名教師和幾個退伍軍人,手裡拿著小黑板,各帶著十幾個孩子,或在工棚里,或在大石的背風處,開始了教書育人的生涯。過來人都知道,孩子們多數時間並不是在讀書--琅琅書聲比起機器的轟鳴總是顯得那么微弱--他們經常跟在平整校園的推土機後面,不時喊著:"又挖出了一個墳墓!""又推出一塊石碑!"
這就是當時的學校,真有點不堪回首的味道。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30間漂亮的平房惹人注目地矗立在了化建基地的最高處,當年,即開設了國小、國中、高中班,從國小至高中、學生總數400多人、初具規模的化建子弟學校逐步形成。
之後,公司從其它部門抽調了單黎娜等同志來校任教,並於1973年接受了一批"工農兵學員",基本解決了老師"全能"的局面,學校已能夠開全開足中國小全部課程。1974年,在公司的強烈要求下, 解建業、劉守敬、豐懷敏、劉麗麗、程素芳等17名中師畢業生分配到化建學校,很快就成為學校教學的主要力量。
1974年,化建學校為社會輸送了首屆高中畢業生27人。這裡面有後來成為北京國安足球隊領隊的楊群,總公司人教部副主任高濱。
眾所周知的原因,那時,國家窮,公司窮,學校自然不會富裕。經費少得可憐,但當時的創業者們不怨天尤人,而是自力更生,副校長邰峰組織了王西嶽等同志,利用國家對校辦企業的優惠政策,辦起了校辦廠。他們去青島、下浙江、回太原,籌藉資金買原料、進設備,先後建起來粉筆廠、印刷廠,並很快打開市場,產品遠銷膠東地區,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燃眉之急。同時,公司不斷加大對學校的投入,1974年,第一座辦公樓拔地而起--這也是當時整個生活區的最高建築,並相繼購進一批教學設施,購買儀器和實驗藥品,教學條件在不斷改善。1978年,中學教學樓竣工,使學校向正規化邁進了一大步。學校號召師生自己動手,這年下半學期,整修了一間化學實驗室,購進了1500元的儀器、藥品,學生終於能夠10多人圍在水泥台上進行化學實驗了,其間,分配到學校13名大中專畢業生。
到1981年,教職工增加到77人,同時,公司進一步加強了對學校的管理,充實了學校的領導班子,在盛學禮(校長兼書記)、刁有衡(書記)、楊富全(書記)等的領導下,學校管理逐步完善起來。邰峰、法登珠、張汶全、王歧鈺先後擔任副校長,學校的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步入正規。
在全體教職工的努力下,學校得到很快發展。從1977年到1981年,共培養出初、高中畢業生1698人,在維護公司生活區的穩定、健康發展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自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到1981年這段時間,共有15人考入大中專院校。
1981年,山東省教育廳批覆,下發檔案:《十化建學校教育教學部分劃歸淄博市教育局管理》。是對十建教育者艱苦創業的鼓勵,也是對十建學校辦學水平的肯定。

十年磨劍(1982--1992)

1982年,盛夏,對十建學校的每一個教職工來說,卻如同一個既漫長又寒冷的冬夜--這一年高考失利,升學率為零。學生不滿意,家長不滿意,公司領導幾乎"震怒",甚至不時有"子弟學校別辦了"的風聲傳來。學校聲譽一落千丈,學生外流現象逐漸增多。似一塊重重的鉛石壓在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心上,沉甸甸的透不過氣來。
面對"恥辱",十建學校沒有垮掉。王歧鈺為首的一班人經過學習、討論,開始認識到:企業辦學和地方政府辦學的差距,主要不在資金和設備上,而是在師資水平、教育觀念和教學管理上。有遠大的目標,有漂亮的大樓,有先進的教學設施,都是遠遠不夠的,最要緊的是,必須有一流的教職工隊伍。
於是,隊伍建設被作為學校工作的重點和中心,得到強化。
在大量學生外流削弱應屆畢業生應考能力的情況下,吳姍姍老師被調整擔任了1984屆畢業班的班主任,校領導大膽起用張有蔚等年輕大學生到重要崗位。他們密切配合,擰成一股繩,迎著困難上,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中,在參加高考的17名學生中有5人考入大中專院校,暫時扭轉了學校的被動局面。但是,學校要發展,必須有長久之計。 "端正辦學思想,實施素質教育"是割除頑疾的第一刀。過去,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思潮影響下,領導、老師把眼點放在高三,把希望寄托在少數尖子生身上,把好教師集中在高三,把課程集中在必考科目,相對削弱了其他年級、其他學科的教學,學生基礎沒打好。少數尖子生沒抓上去,多數學生處在被遺忘的角落",形成惡性循環。
為此,學校在人事安排上加大改革力度,下決心革除人浮於事的現象、改變承擔任務不均衡的現象;注意了力量搭配,能大循環的大循環,能小循環的小循環,人員相對穩定。
加強國小和國中階段的教學,新畢業的大專、中專生,一律從國小教起,本科從國中教起,取得經驗後逐漸跟上高年級,形成一條龍的管理模式。面向全體學生,夯實基礎,使教學轉入良性循環。
毛澤東說過:"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沒有一支思想素質、業務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針對青年教師居多的情況,學校下決心採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辦法,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建立強幹的教師隊伍。十年來,從外地區,外單位引進了一批年富力強、有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充實到教學第一線,以他們的好經驗、好作風帶動教師隊伍水平的提高。
改變陳舊的管理模式,以鄧小平"三個面向"的教育思想指導教學管理,使之逐步向科學化邁進。經過幾年摸索,形成了一整套教學管理體系。1988年制定了《教學工作常規》,對備課、課堂教學、作業布置與批改、第二課堂活動指導、教育規律與教學原則的運用等做了詳細規定,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之後,一併執行淄博市教育局、山東省教委下達的《教學常規》,使學校的常規教育逐步走向規範化。為調動教師積極性,在參考外地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教育教學評估體系和獎勵機制,從德、業、勤、績四個方面對教師進行考查。
這個期間,公司對學校建制進行了改革,領導班子也經過幾次調整。1980年,子弟學校分為子弟中學、子弟國小。1983年,公司成立教育中心,統一管理國小、中學、技校等。1986年初,中、國小又合併建制,合稱中石化第十建設公司職工子弟學校。王岐鈺任校長,山東省優秀教師王錫源任黨總支書記,郭弢、姜炳謨兩位專家型教師被任命為副校長,主管中學日常工作。從此這所企業辦學校有了更多的教育本色。
師資隊伍也有了較大改觀,自1987年至1991年分配到學校大中專畢業生57人,至此,學校中學部有專職教師92人,其中具備大學本科學歷的44人;國小部專職教師62人,有大專學歷的8人,中專學歷44人。隨著隊伍的年輕化,學校加大了培養提高青年教師質量的力度。首先加強了政治思想教育,對他們進行職業榮譽感教育;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加強與地方及兄弟學校的交流,請高級教師吳珊珊、周長進、姜炳謨等舉辦教育教學講座,從1998年開始,實施旨在培養後備力量的"以老帶新"計畫,為年輕教師的儘快成長鋪路搭橋。
幾番努力,學校有了一隻數量足夠而又穩定的教師隊伍。呂春梅、張有蔚、張堯強、滕照樂等分別被授予淄博市"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吳珊珊獲得省級"優秀教師"的榮譽。
隊伍建設帶來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1988年之後,高考升學率連年提高。1992年,以王竹報擔綱的一群年輕人,團結合作,群策群力,形成了一個"特別能戰鬥的集體",高考升學率達到80%以上,躋身淄博市"強校"之列,獲得淄博市"高中教學質量一等獎",被授予淄博市"教學先進單位"稱號。
十年磨礪,在十建學校慶祝建校20周年的時候,學校才真正從十年前的陰影中走出來。

走向成功(1993--1997)

1993年,國家教育部門先後下發了《關於組織學習〈教育過程中的效率循環與後進生的轉化〉文章的通知》和關於"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一系列檔案。
中國的基礎教育開始進行全面反思和深入思考。十建學校也在思考和探尋。無論地域特點,還是生源條件,企業辦學校都是無法與地方學校競爭的,十建學校的決策者經過反覆論證,考慮到自己的優勢--早在 1990年就被命名為"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醞釀著一個新的思路--"素質教育立校,特色教育強校"。
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確立了"全面加特色,合格加特長"的辦學宗旨,明確了"以素質教育為龍頭,以藝體教育為兩翼"的指導思想。微機、音體美等以前坐"冷板凳"或只是當點綴的科目成為發展重點。
爭取到公司的支持,學校首先加快了硬體建設的步伐。繼1992年10月辦公樓竣工後, 1993年,又先後對教學樓、綜合樓進行了維修,教室進行了裝修;投入大資金購入物理、化學、生物等的各種先進教學實驗儀器,配備高標準的體育器械。1994年11月,圖書實驗樓正式投入使用。1997年安裝微機"486"、"586"各48台並聯網。辦學條件逐步走向現代化。
1995年,學校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公司任命王竹報為副校長、宋傑為工會主席,對學校科室也正式確認並任命了負責人,到1996年,解建業調任子弟學校黨總支書記,學校管理工作得到加強。"以老帶新""師帶徒"活動也紮實有效地開展起來。
為加強特色教育,成立了體衛藝科,學校有一名副校長分管藝體工作。學校先後成立了男女國小、國中、高中6支排球隊、田徑隊、男子籃球隊、男子足球隊,音樂、美術教學也建立導師制度,分別由學歷達標、專業對口的固定教練員指導訓練工作。
繼1991年學校成功地承辦 "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首屆排球賽"、1992年6月承辦"淄博市藝術教育工作會議"之後,又承辦了淄博市"希望杯"排球選拔賽、淄博市第十二屆運動會沙灘排球賽等比賽、淄博市藝術教育現場會等。學校排球隊先後到過北大、清華、中國人民大學、北方交大等高校進行交流比賽,開闊了眼界,鍛鍊了隊伍,提高了知名度;山東工藝學院、山東師大等學校的音樂、美術專家、教授被請來授課指導。在高考中,十建學校音體美特長學生的錄取率逐年攀升,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山東海洋大學等高校開始錄取。
不懈的努力贏得的當然是驕人的成績。1996年,以朱以才為組長,關丙卿、張廣華分任一、二(文)班班主任的高三年級組全體同志,不畏困難,相互配合,以93.8%的高考升學率把十建學校定格在淄博市同類學校"第一"的位置上。1997年,老教師單黎娜率同一群年輕人克服生源等方麵條件相對較差的困難,與體育教師積極配合,發揮自己的優勢,落實學校"特長培養"思路。高考中,趙勇同學以排球特長和文化課的優異成績敲開了清華大學的校門,幾代十建人的夢寐以求終於成為現實!十建學校開始真正為社會所認可。
1997年9月,學校首屆首次職工代表大會召開。首屆職代會進一步明確了學校"轉變觀念,特色興校"的基本方略,對師生員工提出了"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要求。
這一年,教工隊伍擴大到230多人,學生近2000人,國小、國中的畢業率均達到100%,教育教學科研、黨政工團等諸方面工作都獲得淄博市、公司有關部門的表彰。省級規範化學校、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單位、山東省體育衛生及國防教育先進單位、淄博市藝術教育示範學校等殊榮紛至沓來。

與時俱進(1998-- )

1998年6月,淄博市優秀教師、優秀德育工作者張有蔚被任命為子弟學校校長。接手的學校似乎已發展到了頂峰,而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學校同公司一起承受著陣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何去何從?中學高級教師出身的他深黯教育之道,上任伊始便成竹在胸。
通過職代會,確立了"上規模,上檔次,創建省內一流學校"的奮鬥目標,提出了"在保證現有升學率並能有所提高的基礎上爭創名牌"的辦學思路。
20世紀末,素質教育的實施引發了中國教育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為適應中國基礎教育已變化了的新形勢,為學校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本色,也是為了加強隊伍建設,重定校訓:"育德行,養正氣,求創造"。
學校開始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提高的新階段。
教職工隊伍建設永遠是學校的首要工作。學校對教師提出了"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己"的要求,啟動了以鑄造"師魂"為根本、以錘鍊"師能"為目的的"名師工程",並制定措施,鼓勵教師進修。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中,提倡教師"做教練,不做保姆",在班級管理中,要求教師做導師,不要做包工頭。
在辦學過程中,學校形成了"用期望目標鼓舞人,用人格力量感召人,用民主管理凝聚人,用激勵和競爭機制推動人,用豐富的文化生活吸引人"的管理思想,逐漸形成了辦學特色。學校面向全體學生,著力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教師樹立了新的教學觀、人才觀,注重學生的基礎道德教育。近年來,一批學有特長的優秀學生在全國及省級各類競賽中脫穎而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校要發展,關鍵是改善辦學條件。
校領導爭得公司的政策支持,奔赴各項目部請求對學校的支持,籌集資金,為教師配備微機,建成了校園網。網路安裝教育教學信息庫、素材庫和現代辦公管理系統,將學校的一切工作都納入了計算機管理範圍。所有工作需要的行政人員和每位教師參加計算機培訓考試合格的,均配備一台計算機作教學、科研和工作用,全部能通過校園網訪問網際網路,教師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學習、提取信息、收發電子郵件和進行網上交流。投巨資建成高標準的體育館和塑膠排球場。
學校己形成一套目標管理與動態管理相結合的管理網路,有一套目標管理與動態管理相結合的模式,充分調動了大多數人的積極性,保證了學校能有序、規範地工作,保證學校工作目標和計畫的有效實施,在學校工作中形成了良性循環。
為了學校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交流與合作,"淄博市高中校長聯誼會"在我校召開,是鼓舞,是鞭策;蘇州大學、中南林學院、石油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天津大學等相繼掛牌,確定我校為後備人才培養基地,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
2001年7月,學校領導班子重組,張有蔚任校長,解建業任書記,王竹報、宋傑、朱以才、蔡書榮任副校長。並選拔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年輕教師充實到管理崗位上。
學校於2001年9月改擴建了高中校區,面向地方招收學生,成功地走上規模"的第一步。
2002年元月,學校開始以模擬法人資格自立運營。
拂去塵煙,肩負重託,我們以昂揚鬥志、蓬勃精神走在新世紀新教育的康莊大道上。借重公司和地方教育部門的幫助與指導,學校將進一步對校內外資源進行整合最佳化,十建學校人將用青春和汗水、智慧和毅力、追求和奉獻的人生境界,以與時俱進的追求精神,實現學校的歷史性超越與嬗變,提高學校的文化品位,勇於創造,不辱使命,把十建學校辦成當之無愧的精英沃土、人才搖籃。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學校地處故都臨淄,文化氛圍濃厚,環境優雅,交通便利。校園占地面積100餘畝,總建築面積20000多平方米。校園布局合理美觀,綠樹成蔭,亭廊交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映成趣,是現代化氣息、文化氣息濃郁的區級“花園式”學校。
學校現有46個教學班,在校全日制學生2000餘名。學校教學設施先進,在全市率先實現多媒體進教室並建立區域網路,擁有3個大型計算機室,建有語言實驗室、理化生實驗室、美術創作室、形體訓練室、圖書閱覽室等,同時建有高標準塑膠運動場、現代化體育館、游泳池。
金山中學局部掠影金山中學局部掠影
金山中學具備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硬體設施。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在170名專任教師中,國家級課題組成員3人,中學高級教師48人,省、市、區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39人,校長張有蔚是山東省中國小骨幹校長、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個人,另有12人獲得國家、省部級“勞動模範”“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

辦學成果

師生成果

先後承擔國家級課題三項,多人獲省級、市級教學成果獎,語文、英語教學教科研走在全市前列,近五年,省市區優質課獲獎者 80多人,有400餘篇教學教研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有8人成為山東省“省級骨幹教師”、淄博市“中國小骨幹教師”。

學校榮譽

自1991年以來,學校一直是“淄博市教學先進(優勝)單位”,多次獲淄博市、臨淄區“學校管理先進單位”“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獲得“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學校正朝著質量優、效益高,家長信賴、學生嚮往的素質教育區域名校邁進。

文化傳統

學校堅持“全面加特色、合格加特長”的辦學宗旨,秉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教書第一,學生第一”的理念,始終“堅持學生髮展主體地位,堅持課堂教學中心地位”,在“以素質教育為主體,以藝術體育特長培養為兩翼”辦學思路的指導下,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不斷取得跨越式進步。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