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府

臨江府

臨江古稱“石龍城”。唐武德八年(625),始於臨江建蕭灘鎮。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於蕭灘鎮始建清江縣。宋淳化三年(992)置臨江軍,轄清江、新淦、新喻三縣。元改置臨江路。明太祖癸卯年(1363年),改臨江路為臨江府,府治清江(在今江西省樟樹市臨江鎮),轄清江、新淦(今江西省新幹縣)、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3縣。明嘉靖五年(1526)新置峽江縣來屬。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江西布政使司和江西省均先後在臨江設湖西分守道署(俗稱“道台衙門”)。清末轄:清江、新淦、新喻、峽江共4縣。1913年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江府
  • 古稱:石頭城
  • 建築時間:唐武德八年(625)
  • 建築地點:臨江建蕭灘鎮
  • 地位:明朝是全國33大工商稅收城鎮之一
  • 古建築:有四大古建築
歷史文化重鎮,現存古建築,萬壽宮,大觀樓,鐘樓,臨江府師姑井,異聞軼事,解縉贊鐘樓,清正蓮,以絕對絕,

歷史文化重鎮

軍事重鎮
臨江自建鎮後,就有“後戈庚廩之積”,是駐兵囤糧要地,為兵家所必爭。趙宋建軍以來,先後設兵馬都監、千戶所和萬戶府、臨江汛和精兵營,以“以重防守”。抗日期間設有團管區。清鹹豐三年至七年(1853-1857),太平軍曾三次攻占臨江。1926年9月,北伐軍攻克臨江,在政治部主任李富春指導下,成立了全縣最早的共產黨支部。1927年春,中華全國總工會駐江西特派員陳毅來臨江,將臨江工人運動推向了高潮。1930年10月5日,彭德懷率領紅五軍,兵不血刃占領了臨江
千年臨江府千年臨江府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吳商蜀賈走駸駸”是臨江古代商賈雲集的盛況,明朝被列為全國33大工商稅收城鎮之一,史稱“舟車孔道,四達之地。”尤以藥材、木業、釀造業聞名於世,是當時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傳聞最盛時“城內三千戶,城外八千煙”,繁榮的經濟伴隨著燦爛的文化。
臨江古稱“人文薈萃”之勝地,代產人文。自宋至清,蘇軾蘇轍范成大朱熹文天祥解縉查慎行等歷代名儒碩士先後來臨江訪賢、覽勝、講學、吟詩,題寫臨江的詩文,現存數百篇。臨江鎮籍名標青史的人物:宋有向子甑,元末明初有龔守愚,明末清初有楊廷麟,清有錢時雍,清末民初有裴汝欽

現存古建築

萬壽宮

門額立“萬壽宮”石刻豎匾,青石門壁,素雕花木、戲劇、翔禽圖案,磚木結構。該宮系明洪武(1368—1398)年間所建,深五進,面積1430平方米,是省內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大的道教聖地。
臨江府萬壽宮臨江府萬壽宮

大觀樓

系臨江軍、路、府署大門望樓,坐北朝南,面對府前街,門口兩側有雌雄石獅一對,有一人高,用完整麻石雕成。該樓氣勢雄偉,原有巨大木刻“臨江府”豎額,懸二樓正中,系解縉所書。始建於宋元,是江西省境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道台衙門。

古代贛中最高建築臨江府--鐘鼓樓古代贛中最高建築臨江府--鐘鼓樓
臨江府

鐘樓

俗稱“鐘鼓樓”。明初大學士解縉曾有“風夾鐘聲過渡口,月移樓影到江心”的吟誦。曾有“四川有座峨眉山,離天只有三尺三,臨江有座鐘鼓樓,還有三尺三在天裡頭”的傳聞而名揚天下。
臨江府

臨江府師姑井

臨江府師姑巷內。井口直徑1.4米,深30餘米。磚石結構。水清且甜,旱不枯竭。〔明隆慶六年(1572)臨江府志〕明洪武(1368—1398)年間建。清同治(1862—1874)年間重修。師姑井也被譽為“樟樹10個風景最美的地方”。
臨江府
臨江府
臨江府

異聞軼事

解縉贊鐘樓

解縉從家鄉吉水去南昌滕王閣訪友,乘舟順流而下,一天,舟至臨江留宿。是夜,清風徐徐,明月高照,鐘樓月色,輝映如畫。解縉站立船頭,飽覽臨江古鎮夜色,心曠神怡。突然,鐘鼓樓響起了清脆的鐘聲,解縉靈感一觸,詩興大發,隨即吟出兩句:
風挾鐘聲過渡口,月移樓影到江心。

清正蓮

臨江府署大樓門前有兩口方形的小池內各長著一株並蒂蓮。並蒂蓮,本贊夫妻恩愛,可臨江府內的並蒂蓮,專顯官員是否廉潔清正。臨江府曾有一個昏庸知府,三年內並蒂蓮陰陰鬱郁,一直未開。三年後,貪官被革。新知府清謙正直,榮任六年,並蒂蓮始終葉茂花盛,一紅一白,楚楚動人。
清江人稱的中南海清江人稱的中南海

以絕對絕

贛江曾流經臨江鎮,臨江沿河有一棵大樟樹,每逢艷陽高照,風和日麗之時,大樟樹連同樹上的棲鳥,倒映水中,清晰可見:水中的游魚在樹影間來回遊動,悠然自得。一日,有一眉清目秀的書生,見此情景,興致勃勃,吟曰:“樟樹臨江,魚飛樹梢鳥衝波”。問世幾百年來,歷盡滄桑,無人對上。
解放後,有人對曰:“蓮花向塘,蝦舞花間蝶戲水”。但還不盡人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