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遺恨

《臨安遺恨》是中阮演奏家林吉良於1990年創作的一首阮獨奏曲,誕生後不久經何占豪改編成為阮協奏曲。由於阮在演奏中缺乏應有的力度,在1992年又被何占豪先後改編為琵琶協奏曲和古箏協奏曲,其中以古箏曲最為出名。樂曲取材於傳統樂曲《滿江紅》,表現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陷害,囚禁在臨安(今杭州)獄中,在赴刑場的前夕,他對社稷面臨危難的焦慮,對家人處境的掛念,對奸臣當道的憤恨,以及對自己精忠報國卻無門可投的無奈而引發的感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安遺恨
  • 作者:林吉良,何占豪
  • 創作時間:1990
  • 演奏樂器:阮,琵琶,古箏,鋼琴(協奏)
創作背景,樂曲賞析,演奏技巧,社會評價,作者簡介,林吉良,何占豪,

創作背景

該樂曲原本是中阮演奏家林吉良取材於傳統樂曲《滿江紅》的旋律素材所作的阮獨奏曲,後由作曲家何占豪編配為中阮協奏曲。此曲在1991 年5月10日在“上海之春”民樂專場推出後大受好評,在當時的節目簡介上,作曲為林吉良、何占豪二人。1991年5月11日的《文匯報》等報紙上,對林吉良、何占豪創作的《臨安遺恨》做了重點報導。當年5月30日,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中國音樂信息》又重點報導了此曲。由於阮在演奏上缺乏應有的氣質,1992年何占豪先生又將此曲改編為琵琶協奏曲和古箏協奏曲。雖然琵琶與古箏都有較強的表現力,但古箏的音色更有內涵,更厚實深沉,在表達人物心靈深層次的感情更勝一籌,故在眾多演奏版本中,古箏和鋼琴的協奏曲版本最廣為人知

樂曲賞析

樂曲共分為七段。在鋼琴悲壯的前奏之後,古箏一進入即採用強有力的和弦與左手大幅度刮奏相結合,繼續渲染悲憤的情緒,確定了音樂內容表現的基調。第十六至十九小節,用長搖技法奏出的哀傷的旋律,可以處理得稍自由些,用力度、音色、節奏的變化來形成對比。第二十五小節起,連續十幾小節相同節奏型的旋律,由慢逐次漸快,由弱逐漸加強,使我們仿佛看到身處牢獄之中的岳飛肩扛枷鎖、腳戴鐵鐐,仍然憂國優民、坐臥不安的焦慮之態。樂曲主題段是以傳統樂曲《滿江紅》為旋律贏材發展、變化而成,並在全曲中貫穿。淳厚的曲調,既展現了英雄豪放的性格特徵;揭示了主人公此時內心複雜的情感。結束句好似一聲長嘆,那是由無奈引發出的感慨。
古箏曲曲譜古箏曲曲譜
接下來音樂情緒一轉,古箏奏出的戰馬賓士的節奏型好像把我們帶到了古代疆場,快速、激昂的音樂描繪了岳飛大元帥率領三軍將士,為保衛江山社稷浴血奮戰、奮勇殺敵的壯烈場面。當情緒達到高潮時,音樂戛然而止,鋼琴以極弱的音響引出古箏的一段柔板,這段音樂表現了英雄另一面的情感。如訴的旋律寄託了岳飛對家人的思念,對勉勵自己“精忠報國”的慈母的眷戀;轉而輕快的曲調錶現了主人公對昔時與家人歡聚情景的回憶。突然,刑場一陣擂鼓的巨響,將主人公從美好的思緒中拉回現實。曲作者在這一段採用協奏曲常用的華彩段演奏方式,給誠實者以更廣闊的想像空間、更多的表現手法,更充分地表達了主人公就義前對自己不能精忠報國的傷感以及對奸臣當道的憤恨之情。最後一段是主題再現,旋律在轉換的調性上奏出,哀婉平緩的曲調寄託著對英雄的追思。

演奏技巧

引子確定了樂曲悲憤的情感基調,古箏聲部的首句,要注意用右手一個堅定的柱式和弦緊接左手的刮奏到右手有力的搖指表現出了岳飛的英雄形象。在第16小節開始了四小節的長搖,這四小節的長搖透出了主人公的無奈和辛酸,常見的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搖指開始非常弱。由距琴碼約四厘米處游搖到靠近岳山處,做漸強處理。另一種是搖指要有音頭,先強馬上突弱然後再做漸強處理,此處旋律已由憤轉為悲,演奏時注意速度的把握以及力度的細膩變化。
在第25小節處作者做了連續十幾小節的模進,由慢漸快,由弱漸強,表現了岳飛身在獄中卻仍然憂國憂民坐臥不安的焦慮之態。由慢漸快是為表現主人公內心起伏不定、思緒萬千,因此演奏時演奏者的情緒要充分配合不斷變化的速度,體會主人公內心彷徨無奈的思想感情。最後一音“b”仿佛一聲無奈的嘆息作為引子的結束。所以在演奏時處理不應過強過激動,左手或右手掃弦時力度的控制非常重要。整段以磅礴、悲憤的情緒奠定基調,為主題段的出現作鋪墊。
樂曲主題段,這一段卻是表現一個英雄在告別人生時所抒發的真情實感,語氣是訴說,訴說對命運的悲嘆,對人生的留戀,因此在演奏時要彈得大氣、深沉,不能過於柔美,成了表現兒女情長,當然也不能劍拔弩張,丟掉樂曲的旋律美和聲韻美,此段除了演奏者需要準確做到譜面標記外還要自行加許多顫、滑音。只有左手對右手旋律作充分的修飾與配合才能將哀傷的旋律中始終貫穿的無奈與悲涼表達的淋漓盡致。此段的重點在於音樂形象如何準確的把握。
接下來的樂曲是連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點奏,演奏時由弱到強似馬蹄聲由遠及近。古箏聲部進入時音量要控制然而力點清晰,要做弱起漸強處理。由於這時是岳飛在獄中回憶自己曾經領兵作戰,誓死抗金,並不是表現真正的戰場沙疆。樂曲進入到115小節開始漸強,表現了一個英勇戰鬥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此時古箏的快速點奏技法運用了中指掃弦加食指輪抹,似昔日英雄馳騁疆場,正是“壯士飢飲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快板段需要注意的是140小節處快速指序音型。
下面一段是全曲唯一段稍微輕快的曲調,表現了岳飛對自己昔時凱旋而歸人民夾道歡迎以及與家人歡聚情景的美好回憶。樂曲慢起漸快再漸慢,在漸快時要注意古箏和鋼琴的配合,樂句後半拍進入時不要搶拍。310小節開始是此段的最後一句,緊接著鋼琴的八度震音,仿佛刑場一陣擂鼓將主人公從美好的回憶拉入殘酷的現實中。第六段,華彩,通常是全曲的高潮。曲作者在這一段採用協奏曲最常用的華彩段演奏方式,給演奏者更廣闊的想像空間、更多的表現手法,更充分地表達了主人公就義前報國無門的傷感以及對奸臣當道的憤恨之情。
尾聲部分在演奏時要注意心境和情緒的把握與主題段有明顯不同,由於表現追思,段首不宜處理得激動悲愴,演奏儘量平緩客觀。336小節處是此段的第二層,在情緒上有一些遞進,為尾聲的到來作鋪墊。346小節到曲終是樂曲的尾聲,用多音搖指和連續漸強將樂曲推向高潮,最後幾個剛勁有力的和弦速度依次遞減,預示著無盡的遺憾。樂曲換調再現了主題的旋律材料,哀婉平緩的曲調寄託著後人對英雄的無限追思和深深緬懷。

社會評價

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的成功,在於民族音樂素材的篩選上,作曲家選擇了具有歷史厚重感的曲調及人物形象,使國人欣賞起來毫無文化障礙;在結構與情感的契合上,二者極其緊密地融合,並且富有邏輯,結構輔助了音樂對於複雜情感的表達,而情感層次的轉變也突顯了作品結構的合理性。而且,從創作本質上來看,作曲家非常注重運用西方作曲技法來推動“古曲”的發展,使其具有時代精神,井且能夠與當下的世界音樂順流“交流”,使即便對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並不了解的西方人也能夠接受其音樂本身,《臨安遺恨》不僅是古箏音樂文獻中的精品,同時也是中國鋼琴作品中的寶貴文獻,在音樂教學和實踐中加強了兩方音樂文化對話與合作,對民族音樂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作者簡介

林吉良

林吉良林吉良
作曲家,教育家,現任瀋陽音樂學院民樂系外聘教授、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阮專業委員會榮譽長、遼寧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1942年2月26日出生於遼寧大連。1960年入大連歌舞團從事演奏工作。林吉良是中國當代阮樂器的主要開創人之一,在阮的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擴寬了它的天地,增添了它的魅力,使阮藝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為瀋陽、上海、西安、以及在北京的幾所音樂學院培養輸送了大批頗具影響的阮專業人才。

何占豪

音樂家,作曲家,現任中國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中國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1933年出身於浙江諸暨,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1958年其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期間與同學陳鋼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婦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錄音版本最多的中國管弦樂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音樂的必聽曲目,被譽為“為中國創造民族化交響樂開拓一片綠野”的“不朽的(中國)民族音樂經典”,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整個東方音樂的驕傲”。其作品除了富有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現代化風格,為世界樂壇培養和推薦了一大批學習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的年輕藝術家。被譽為為“學貫中西、推陳出新、獎學後進”的中國音樂大師。
何占豪何占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