臌症丸(臌症丸)

臌症丸(臌症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利水消腫,除濕健脾。用於臌症,胸腹脹滿,四肢浮腫,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臌症丸
  • 別名:臌症丸
  • 外文名稱:Guzheng Wan
  • 是否處方藥: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胸腹脹滿,四肢浮腫,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 用法用量:飯前服。一次10粒,一日3次,兒童酌減。
  •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 主要用藥禁忌:不可與甘草同服,忌食鹽與蕎麥麵。
  • 劑型:丸劑(水丸)
  • 運動員慎用:慎用
  • 是否納入醫保:未納入
  • 批准文號:國藥準字Z19983013
  • 藥品類型:中藥
  • 規格:每10粒重1.3g
  • 生產企業:邯鄲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功能主治,產品特點,處方設計,產品說明書,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除濕健脾。用於臌症,胸腹脹滿,四肢浮腫,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產品特點

1、排水利便,雙重祛腹水;
既能通泄大便,又能通利小便,使腹水迅速從二便排除。
2、臨床研究數據表明總有效率達到91.33%(數據出自2000年臌症丸臨床研究總結資料);
“臌症丸”是治療腹水,尤其是肝腹水的獨家專利產品。30天一療程,重症患者1到2個療程,總有效率達到91.33%。
3、純中藥製劑,安全性高;
不損害肝、腎、心、肺功能,不導致咽乾、舌燥現象,在消除積水的同時調理肺、脾、腎,特別是能平衡水鹽代謝,防止積水滋生復發。
4、服用注意事項。
臌症丸不可與甘草同服,忌食鹽與蕎麥麵。

處方設計

《傷寒論》(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十棗湯,甘遂半夏湯等都以甘遂作為瀉水的主藥。十棗湯方中,以大棗益氣護胃,緩和諸藥之毒,減少藥後反應。
《珍珠囊》(淳熙13年,金大定26年):水結胸中,非甘遂不能除。
《湯液本草》(元代):甘遂可以通水,而其氣直透達所結處。
《本草經疏》(明朝):甘遂,其味苦,其氣寒而有毒,善逐水。其主大腹者,即世所謂水蠱也。又主疝瘕腹滿、面目浮腫及留飲,利水道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氣腫滿者,謂諸病皆從濕水所生,水去飲消濕除,是拔其本也。
《本草新編》(清朝):甘遂,破症堅積聚如神,退面目浮腫,祛胃中水結,尤能利水。
傳承至今,臌症丸是在傳統古方基礎上,加減變化,以甘遂峻下逐水為君,大棗補氣和中為佐,大棗抑制甘遂峻下逐水同時耗傷正氣的副作用,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藥的刺激性,制約君藥峻烈之性。同時用木香理氣引水下行,皂礬燥濕,小麥健脾,合用起到消腫,健脾,除脹之功效。
1、甘遂,瀉水通便,消腫散結,其苦寒性降,直達病所,破結通利,功專遂水,使瀦留水飲排出體外。
2、大棗,甘溫,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作用。可緩和甘遂峻猛的藥效,使甘遂的峻下逐水之力得以適當緩和,免傷脾胃之正氣。
3、木香,辛苦溫,本品辛行苦泄,溫能善行脾胃及大腸之滯氣,行氣健脾,又能梳理肝膽,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脅痛,黃疸等。
4、皂礬,為硫酸鹽類礦物水綠礬的礦石,燥濕化痰,消積殺蟲,止血補血,解毒斂瘡。
5、小麥,禾本科植物,養心益腎,除熱止渴,利小便,補養肝氣,補養心氣,養心安神。

產品說明書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臌症丸
漢語拼音:GuzhengWan
【成 份】皂礬(醋制)、甘遂、大棗(去核炒)、木香、小麥(炒)。
【性 狀】本品為糖衣水丸,除去糖衣後顯褐色;味酸、澀。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除濕健脾。用於臌症,胸腹脹滿,四肢浮腫,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規 格】每10粒重1.3g
【用法用量】飯前服。一次10粒,一日3次,兒童酌減。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禁 忌】尚不明確。
【注意事項】不可與甘草同服,忌食鹽與蕎麥麵。
【貯 藏】密閉,防潮。
【包 裝】藥用口服固體陶瓷瓶,90粒/瓶,2瓶/盒。
【有效 期】36個月
【執行標準】部頒標準中藥成方製劑第二冊(WS3-B-0467-90)
【批准文號】國藥準字Z19983013
【生產企業】邯鄲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