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毒敗血症疹

膿毒敗血症疹是機體發生膿毒敗血症時,病原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引起的皮膚病變。最常見的病原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肺炎球菌等。膿毒敗血症疹為膿毒敗血症的併發症之一。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膿毒敗血症疹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病因: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
  • 常見症狀:高熱,全身症狀較重,皮膚病變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

病因

該病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肺炎球菌等病原菌侵入血流並播散於皮膚或其產生的毒素引起的。

臨床表現

1.一般發生在膿毒敗血症的早期,最常見的是第2~8天。
2.葡萄球菌引起的膿毒敗血症疹:初期為高熱、寒戰,體溫可達39℃以上,全身症狀較重。後期出現皮膚病變,皮疹表現為蕁麻疹、猩紅熱樣或麻疹樣皮疹,有皮下出血點或出血斑等,少數患者也可有紅斑、丘疹、水皰、結節及轉移性的皮下膿腫等。自覺瘙癢或灼燒感。
3.鏈球菌性膿毒敗血症疹:突然起病,伴惡寒、發熱,全身症狀中至重度。皮疹表現多為淡紫色斑疹或淡紅色丘疹,或猩紅熱樣疹。斑疹大小不等,從針頭大小到手掌大小,丘疹常呈痤瘡樣。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水皰、膿皰或壞死性潰瘍。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可見白細胞計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多。高熱時採血做細菌培養多呈陽性;皮損出現膿皰或小膿腫時也可培養出與血培養同樣的細菌,但毒素所致的皮損做細菌培養時為陰性。
2.病理檢查
真皮水腫,血管擴張,血管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在棘細胞及真皮淺層有潰瘍形成,血管內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膿皰性損害還可見細菌性栓塞塊。

診斷

該病發生在敗血症的早期,初期為高熱、寒戰等症狀,後期為皮膚病變。皮疹表現為斑疹、丘疹、蕁麻疹或猩紅熱樣疹,部分患者有皮下出血點或出血斑等。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水皰、膿皰及轉移性皮下膿腫等。葡萄球菌引起的膿毒敗血症疹患者可自覺瘙癢或灼燒感。

鑑別診斷

1.藥疹
有明確的用藥史,發病突然,一般對稱分布。皮疹可呈現紅斑、丘疹、結節、蕁麻疹、猩紅熱或麻疹樣、水皰、大皰,嚴重者可有剝脫性皮炎。該病泛發全身,常伴瘙癢,但無出血,少有膿皰及壞死的皮損改變,全身症狀輕。
2.變應性血管炎
皮損多形性,癢感較重,全身症狀相對輕。病理檢查顯示真皮毛細血管及小血管內皮細胞腫脹、閉塞,管壁有纖維蛋白滲出、變性及壞死,血管壁及血管周圍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及七、治療
1.全身治療
有效、足量、足療程的抗生素治療。可選用廣譜抗生素(如頭孢曲松),待血培養及藥敏結果出來後選擇相應的抗生素治療。
2.局部治療
非膿腫性損害可按皮炎治療,如出現膿腫需切開排膿,並按時換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