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頸硬化症

概述,病因與發病機制,診斷要點,診斷要點概述,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其他檢查,治療概述,

概述

膀胱頸硬化症臨床上並非少見,與男性一樣,是由於膀胱頸功能或器質性病變所致的一系列排尿梗阻性疾病。女性病人發病年齡多在30歲以上,且多發生於已婚生育過的婦女。由於其病因學缺乏統一認識,因此對其概念、定義一直存在爭議。以往的命名較混亂,如膀胱頸梗阻、膀胱頸肥厚、膀胱頸括約肌硬化、膀胱頸張力過高、甚至歸類於尿道綜合徵。目前已較統一稱為膀胱頸硬化症或Marion病。

病因與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尚無定論,大致有以下幾種見解,即炎症、非炎症或老化現象所致括約肌及其附近組織的纖維組織硬化,膀胱頸長期痙攣;因局部組織的結構中發現有形成膠原蛋白的成纖維細胞而推測本病為膠原性疾病;先天性畸形,尤其是膀胱頸神經、肌肉結構不良:早期神經損害;陰道、尿道、膀胱頸手術後繼發形成膀胱頸硬化等。

診斷要點

診斷要點概述

中年以上婦女患者發生不明原因排尿困難,就應考慮到膀胱頸硬化可能,應做進一步檢查。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尿流變細,排尿困難、尿頻、無力,夜尿增多及排尿不盡感。

影像學檢查

1.內窺鏡檢查 
女性膀胱頸硬化的內窺鏡檢查的特點為:內括約肌呈環狀或堤樣狹窄,把尿道與膀胱腔明顯分開;膀胱頸抬高,窺鏡進入膀胱腔時,往往需翻越高台的“柵欄”;膀胱三角區呈凹陷狀,嚴重者需將窺鏡尾部抬高,術者呈站立位方能窺見膀胱三角區及二側輸尿管口;膀胱黏膜蒼白或間有玫瑰色,其表面光滑,缺少血管分布。
2.尿道膀胱造影 
尿道膀胱逆行造影的特點為:尿道長度正常或縮短;尿道有向前傾斜的趨勢;無膀胱底部的抬高;膀胱頸部呈漏斗狀擴大,中間變細狀態;動態觀察,當造影劑經膀胱頸進入膀胱腔的一瞬間,有“噴泉”樣景像。

其他檢查

尿流動力學檢查可見到膀胱內壓明顯增高,尿流量減少的尿流曲線變化。尿道測壓可見膀胱頸部壓力升高,尿流曲線呈雙峰曲線。

治療概述

本病非手術治療往往無效,原則上應以手術治療為主,但下列情況可暫行非手術治療,即症狀較輕,排尿並不十分困難者;無殘餘尿或殘餘尿很少(10~20ml);尿路感染較輕;無慢性腎功能不全者;無膀胱輸尿管反流者。該類患者可長期抗炎治療,運用α阻滯劑,尿道擴張及導尿等。手術治療方法有膀胱頸YV成形術、經尿道膀胱頸電切術等,效果一般尚可,但術後應定期複查,必要時服用α阻滯劑,或定期尿道擴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