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鳴

腹鳴

腹鳴是腹中胃腸蠕動漉漉作響的症狀。在正常情況下,腹鳴聲低弱而和緩,一般難以聞及。當腸道傳導失常或阻塞不通時,則腹鳴音高亢而頻急。臨床根據作響的部位及聲音來判斷病位和病性。胃脘部鳴響如囊裹漿,振動有聲,立行或推撫脘部,其聲漉漉下行者,多為水飲留聚於胃;鳴響在脘腹,如飢腸漉漉,得溫得食則減,饑寒則重者,為中氣不足,胃腸虛寒。腹中腸鳴如雷,脘腹痞滿,大便泄瀉者,多為感受風、寒、濕邪以致胃腸氣機紊亂所致。腹內微有腹鳴之聲,腹脹,食少納呆者,多屬胃腸氣虛、傳導功能減弱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腹鳴
  • 季節分布::四季
  • 傳染病::否
  • 臨床表現::腹部振動有聲
  • 就診科室::內科
  • 發病部位::腹部
病因,診斷,預防,緩解方法,
腹鳴 - 病因

病因

腹鳴飲食因素:運用測定細菌酶類的方法研究菌叢代謝活性的結果表明,飲食可使糞便菌叢發生明顯改變。無纖維食物能促進細菌易位。SpaethG用大鼠作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食物纖維能維持腸道菌群正常生態平衡,且細菌代謝纖維的終產物對小腸上皮有營養作用,纖維能維持腸黏膜細胞的正常代謝和細胞動力學。Hosoda等報導加入纖維的低渣飲食對保存腸的結構和功能有好的效果,纖維的保護作用是否通過直接刺激激腸黏膜或誘導釋放營養性胃腸激素尚不清楚。食物纖維能減少細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復至正常。
菌叢的變化因素:菌叢組成可因個體不同而存在差異,但對同一個人來說,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菌叢組成十分穩定。每個菌種的生態學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狀態、細菌間的相互作用和環境的影響所確定。在平衡狀態下,所有的生態學地位都被占據。細菌的暫時棲生可使生態平衡發生改變。
藥物的代謝因素:腸道菌叢在許多藥物的代謝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乳果糖、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任何抗生素都可導致結腸菌叢的改變,其取決於藥物的抗菌譜及其在腸腔內的濃度。氯林可黴素和氨苄青黴素可造成大腸內生態學真空狀態,使艱難梭菌增殖。套用甲氰咪胍等H2—受體拮抗劑可導致藥物性低胃酸和胃內細菌增殖。
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高,腸道菌群的平衡可發生改變,雙尾菌減少,產氣莢膜桿菌增加,前者有可能減弱對免疫機能的刺激,後者導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老年人如能維持年青時的腸道菌群平衡,也許能夠提高免疫能力。
胃腸道免疫功能障礙因素:胃腸道正常免疫功能來自黏膜固有層的漿細胞,漿細胞能產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此為胃腸道防止細菌侵入的主要物質。一旦胃腸道黏膜合成單體,或雙體IgA,或合成分泌片功能發生障礙,致使胃腸道分泌液中缺乏分型IgA,則可引起小腸內需氧菌與厭氧菌過度繁殖,從而造成菌群失調,引起慢性腹瀉。無症狀的IgA缺乏者,小腸內菌群亦可過度繁殖。新生兒期菌群失調發生率較高,亦可能與免疫系統發育未成熟或不完善有關。
細菌生長過盛:胃腸道的解剖和生理學異常會導致近段小腸內結腸型叢增殖,而出現各種代謝紊亂,包括脂肪瀉,維生素缺乏和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並可伴發生於小腸假性梗阻、硬皮病、糖尿病性植物神經病變、慢性營養不良等。小腸內細菌生長過盛,其多種厭氧菌(主要有類桿菌、雙岐桿菌、韋榮氏球菌、腸球菌和梭狀芽胞桿菌)能水解結合膽鹽,導致微膠粒形成障礙、肝硬化、無明顯代謝紊亂的低胃酸症等。結腸菌叢的改變能導致因廣泛小腸切除後伴有神經功能不全的D-乳酸性酸中毒。套用廣譜抗生素,尤其是氯林可黴素和氨苄青黴素能使艱難梭菌增殖,產生一種蛋白質黴素,引起結腸黏膜壞死和潰瘍,稱為假膜性結腸炎。
細菌產生IgA分解酶:溶血性鏈球菌屬、綠色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屬、流感嗜血桿菌屬、腦膜炎雙球菌,淋病雙球菌屬等菌能夠產生分解IgA的蛋白酶,並能分解人血清中的IgA1和初乳中的分泌型IgA。其中前2例細菌是構成口腔內菌群的主要菌種,後4種則為附著黏膜表面增殖的毒力性強的致病菌。由此可見,IgA蛋白酶對於這些細菌在黏膜表面作為常住菌生存或致病都是至關重要的。
腸道叢與結核癌:結腸菌叢產生多種具有代謝活性的酶類,在一些自然產物、食物保存劑、染料、添加劑及污染物質變為致突變物質的反應中起媒介作用。許多細菌可因長期接觸底物而使細菌酶系系統活性增高。若此底物為致癌物原(procarcinogen),則長期接觸可使致癌物質的產生增加。
腹鳴腹鳴

診斷

腹鳴腹鳴本症以嚴重腹瀉或慢性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在套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如突然發生腹瀉,或原有腹瀉加重,即有可能發生本症。腹瀉多為淡黃綠色水樣便,有時如蛋花樣。真菌感染可呈泡沫樣稀便,有腥臭味,膿血便;葡萄球菌感染可排黃綠色稀便,每日3~20餘次,伴有腹脹,腹痛一般不著,吐瀉嚴重者可伴有脫水,電解質紊亂、血尿素氮升高、血壓下降;白色念珠菌感染一般多從上消化道開始,蔓延到小腸甚至肛周,鵝口瘡常是白色念珠菌腸炎最早的信號,如小腸黏膜糜爛或潰瘍可引起多次的無臭粘液膿性糞便,有時可呈水瀉,伴有消化不良,如治療不及時,可擴散至呼吸道、泌尿道甚至腦組織;綠膿桿菌感染能產生藍綠色螢光素使糞便帶綠色,但並不經常引起腹瀉,個別病例糞便中有粉一般腹痛輕,少數伴噁心、嘔吐、多有水、電解質紊亂,重症可發生休克。有些旅遊者可能因氣候和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腸道菌叢失調俗稱水土不服。近年來,由於冰櫃的普及使用,有的家庭儲存大量的肉食品及疏萊,過久的儲存使食物變質,食用後引起腸道菌群失調,造成嘔吐、腹瀉,有地出現精神不集中甚至精神恍惚。
臨床常見腸道菌群失調症狀類型如下:
白色念珠菌性腸炎:是腸道菌群失調症最常見的一種。多見於瘦弱的嬰兒、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糖尿病、惡性腫瘤、長期套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
葡萄球菌性腸炎:多見於長期套用抗生素(四環素類、氨苄青黴素等)、腎上腺皮質激素和進行腸道手術的老年患者或慢性病患者。
產氣莢膜桿菌性急性壞死性腸炎:產氣莢膜桿菌所產生的β黴素可引起急性壞死性腫瘤、消耗性疾病、以及使用抗生素、皮質激素等情況下最易發生感染。
綠膿桿菌腸道感染:綠膿桿菌為條件致病菌,常為繼發感染,在嬰幼兒、老人、某些惡性腫瘤、消耗性疾病、以及使用抗生素、皮質激素等情況下最易發生感染。
變形桿菌腸道感染:變表桿菌在一定條件下可為條件致病菌,如普通桿菌、奇異桿菌、摩根氏變形桿菌均可引起食物中毒,無恆變形桿菌可引起嬰幼兒夏季腹瀉。
肺炎桿菌腸道感染: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或其他原因,正常寄生在腸道的肺炎桿菌可引起感染,特別是小兒的嚴重腹瀉。
腹鳴腹鳴

預防

合理套用抗生素。對年老體弱、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時,嚴格掌握適應症,最好能作藥物敏感試驗,選擇最敏感的抗生素。對老、細及病後體弱者,在用抗生素的同時並配合使用乳酸菌素或雙岐桿菌活菌製劑及維生素B族或維生素C等,以防腸道菌群失調。在大手術前,應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療法,如提高營養、輸血、肌注丙種球蛋白、服用維生素等。
腸道菌群失調症狀除引起嚴重吐瀉脫水、失血、發生毒血症、甚至休克,預後較差外,一般預後良好。

緩解方法

腹鳴腹鳴與飲食和運動有很大的關係。吃生冷的、不易消化的和對某個人的腸胃特別敏感的,都會產生腹鳴。經常不運動甚至不活動的,腹鳴會多。減少腹鳴的方法:
1、少吃甚至不吃生冷的、不易消化的食品。平時要注意吃了哪些食物後易產生腹鳴,從而減少對這類食物的攝入量。
2、養成適當運動,經常活動的好習慣。平時多喝水,每日通大便。
3、生活要有規律。可以每日在空閒的時候(飯後1小時內,不要運作),面對東方順時針揉腹部10分鐘,再面對西方逆時針揉腹部10分鐘,以促進腸胃蠕動。
腹鳴腹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