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蠅

腸胃蠅

腸胃蠅是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六足總綱昆蟲綱有翅亞綱雙翅目胃蠅科胃蠅屬膚蠅的一種。腸胃蠅(G.intestinalis)是一種膚蠅,偶然寄生於人時,在皮下移動,產生匐行疹(幼蟲移行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腸胃蠅
  • 拉丁學名:Gasterophilus intestinalis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雙翅目
  • 亞目:環裂亞目
  • :胃蠅科
  • :胃蠅屬
分類地位,發病原因,症狀與診斷,

分類地位

腸胃蠅(G. intestinalis)是一種膚蠅,偶然寄生於人時,在皮下移動,產生匐行疹(幼蟲移行症)。
生活史:雌蠅產卵於馬可以啃到的範圍內的被毛上。如前後腿及腹部。卵因任何機械作用均可使卵蓋脫落,幼蟲爬出卵殼,在馬體上移動,引起發癢,馬用牙齒搔癢,大量幼蟲粘附於馬齒、口唇及舌上,然後進入口腔鑽入口黏膜,並沿食道進入胃中,用口鉤固著在胃黏膜上,翌年春末夏初,幼蟲發育至三齡,隨糞便排到外界,在馬糞或土壤中化蛹,經1~1.5個月,羽化成蠅。
腸胃蠅雌蟲圖片腸胃蠅雌蟲圖片

發病原因

馬屬腸胃蠅病是由腸胃蠅幼蟲寄生於馬屬動物的胃腸道內引起的一種慢性消瘦和中毒性疾病,嚴重感染時可造成馬屬動物衰竭死亡。從本次驢發生腸胃蠅病所在地沁源縣來講,該地馬屬動物已很少,腸胃蠅寄生蟲病少有發生,結合腸胃蠅寄生蟲的生長發育(從分卵、幼蟲、蛹和成蠅4個階段的發育期約1年)規律及購進後不久就發病的時間來推測,認為所購進的驢是在出售地已感染腸胃蠅寄生蟲,經長途運輸後引起很大應激,致使驢抵抗力下降,到飼養地後因飼養管理條件的改變,而爆發腸胃蠅寄生蟲病臨床症狀。

症狀與診斷

由於該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有些症狀與消化系統的其它疾病相似,不易分辨。因此必須注意了解各方面情況,如本病在當地的流行情況,既往病史,動物引進地區是否為流行病區等。此外,還要檢查動物被毛上有無蠅卵、糞便中有無幼蟲排出等。在夏秋季節發現驢咀嚼或吞咽困難時,應檢查口腔、齒齦和咽喉部黏膜有無幼蟲寄生。必要時可用敵百蟲、伊維菌素(蟲剋星)等進行診斷性驅蟲。此次沁源縣引進驢發生嚴重的腸胃蠅寄生蟲病一開始表現為食欲不振、消瘦、嘴唇發白,按消化道疾病治療,未見好轉,隨後出現部分發病驢排血便,才懷疑為寄生蟲疾病,經診斷性驅蟲治療,在發病驢的糞便中發現腸胃蠅寄生蟲,確診為腸胃蠅寄生蟲病。
3 治療與預防
3.1 治療
選用山西興牧科技有限公生產的廣譜驅蟲藥蟲剋星(有效成分為伊維菌素,含量0.2%,包裝5g/袋)按0.14g/kg體重使用,大驢6袋、小驢4袋口服。症狀嚴重,臥地不起的同時靜脈輸液,用500mL的5%葡萄糖鹽水加50%葡萄糖針劑,再加入適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B12 。
驅蟲後3天起在驢的糞便中發現有蟲體排出,判定為腸胃蠅寄生蟲。1周后再次用蟲剋星(劑量同上)驅蟲。在發病的64頭驢中,大部分驢在驅蟲和精心飼養管理之後好轉。對症狀嚴重臥地不起的發病驢按上述配方每天輸1次液,輸液後5小時可站立,連輸3天,但仍不愛吃草,維持5天左右,症狀又恢復原狀,相繼死亡9頭,死亡率達發病驢的14.3%。 3.2 預防 在購進驢時應進行預防性驅蟲。由於腸胃蠅寄生蟲感染率較高,應在每年秋、冬兩季對所有驢進行驅蟲,這是消滅寄生在驢胃和十二指腸內的腸胃蠅幼蟲生活史中最易突破的環節,應作為主要預防措施。另外,平時應按以下方法預防。
3.2.1 在馬胃蠅飛翔產卵季節,應經常刷拭驢體表,刷拭器具最好每驢用後即消毒或更換,以免攜帶幼蟲或卵而造成互動感染。減少驢相互間啃咬,並用1%~2%敵百蟲溶液噴灑或塗擦畜體,每隔10~15天1次,殺滅皮膚上的幼蟲或卵。
3.2.2 科學餵養,餵飼優質草料,適當補飼精料,提高畜體抗寄生蟲能力。
3.2.3 為保護外界環境不受污染,驅蟲應在專門的有隔離條件的場所進行;驅蟲後應有一定的隔離時間,直至被驅出的病原排完為止;驅蟲後排出的糞便和一切病原物質應及時清掃堆集發酵處理,使之無害化。
3.2.4 驅蟲應有適宜的時間。秋冬季一般是家畜體質由強轉弱、由肥轉瘦的時節,此時驅蟲有利於保護家畜健康;秋冬季不適於蟲卵和幼蟲的發育,所以秋冬季驅蟲可以大大減少牧場的污染。可選用廣譜性驅蟲藥蟲剋星驅蟲:取蟲剋星(有效含量0.2%)按 0.14g/kg體重劑量口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