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痹

腸痹,中醫病名。多因腹部手術後,或因腸道、腹部的病變,或是全身疾患、癱瘓等的影響,使腸體麻痹,氣機不通所致。以腹脹如鼓,腹痛,嘔吐,便秘,無腸鳴、矢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內臟痹病類病證,稱為腸痹。 本病多指西醫所說麻痹性、功能性腸梗阻。本病預後與原發病變有關,經積極治療,多能緩解,部分病例預後欠佳。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腸痹
  • 發病部位:腸
  • 相關西醫疾病:麻痹性、功能性腸梗阻
  • 多發群體:任何年齡
  • 疾病分類:內科 內臟痹病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主要病因,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二、病證鑑別,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腸痹指因腹部手術後,或因腸道、腹部的病變,或是全身疾患、癱瘓等的影響,使腸體麻痹,氣機不通所致。以腹脹如鼓,腹痛,嘔吐,便秘,無腸鳴、矢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內臟痹病類病證。

主要病因

氣滯寒凝、瘀滯腸胃、脾胃氣滯、痰飲中阻。

歷史沿革

1、《素問·痹論篇》:“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飱瀉。”
2、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食進脘中難下,大便氣塞不爽,腸中收痛,此為腸痹。”尤怡《金匱翼》:“夫大腸者,傳導之府,小腸者,受盛之官,皆水谷氣味,出入之要路也。今風寒濕三氣痹之,邪氣獨留,正氣遂閉,由是水道不通,糟粕不化,則雖多飲而不得溲便,中氣喘滿而時發飱瀉也。”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上述腸痹的臨床特點,與西醫的麻痹性腸梗阻和機械性腸梗阻相近。故可根據本篇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

本病多因因腹部手術後,或因腸道、腹部的病變,或是全身疾患、癱瘓等的影響,使腸體麻痹,氣機不通所致。

病機

1、腸道氣滯
氣滯腸道,使腑氣不通,氣不能下行,故腹脹如鼓,便秘;氣機上逆,出現噁心嘔吐、噯氣。
2、寒滯胃腸
寒主凝滯,寒邪停於胃腸,邪阻氣機,使腸體麻痹、胃腸氣機不暢,故腹脹痛,便秘;氣機上逆,故噁心嘔吐。寒邪犯於四肢,故四肢不溫。
3、瘀滯胃腸
瘀血停滯於胃腸,致使胃腸氣機不通,腹痛,瘀血致使痛處固定不移,且可能會有刺痛。氣不下行,致使便秘,無矢氣,瘀血使腸體麻痹不通,故腸鳴音減弱或無腸鳴音。
4、脾虛氣滯
脾虛無力運化水谷精微,脾胃受納腐熟功能失調,故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氣虛致使腸體運動無力推動,故便秘難下。氣機上逆,故噁心、嘔吐。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血虛不足故面黃無華。
5、痰飲中阻
痰飲停滯於中焦,致使中焦水濕運化不利,氣機受水濕阻滯不利,故脘腹脹滿疼痛,痰飲中阻氣機不利,致使津液不能上乘,故口乾舌燥,不欲飲。中焦氣機受阻,胃腸氣滯,氣不能下行,故便秘。水濕上泛,氣機上逆,故嘔吐水液。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多發生在腹部手術、損傷後,癱瘓、腹膜炎、腹膜後血腫,腎周圍膿腫以及感染中毒性休克低血鉀等多種較重疾病情況下。
2、有脹、閉、痛、嘔四大症。腹脹明顯,一般無腹痛,但後期可因腹腔嚴重膨脹引起持續性脹痛和鈍痛,頻繁嘔吐,始為胃內容物,以後為腸內容物,肛門停止排便與排氣,查覺腹內有氣體竄走,氣阻則痛甚,腸鳴氣竄則痛減,常伴心悸、發熱等症。
3、體查可有腹部膨隆,叩之入鼓,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舌苔多厚膩。
4、X線腹部透視檢查:見小腸與結腸都呈均勻的擴張,但腸管內積氣和液面較少。若由腹膜炎引起者,腹腔內有滲出性液體,腸管漂浮其中,腸管間距增寬,邊緣模糊,空腸黏膜皺襞增粗。

二、病證鑑別

1、腸結:腹痛為陣發性絞痛,腹脹較次,腸鳴音亢進,呈高調,可見腸型及可聞氣過水聲。X線腹部透視見腸脹氣及氣液面限於梗阻以上腸管,粘連帶壓迫時,有時可見“咖啡豆”征。、
2、氣腹痛:突起腹部陣發性劇痛,可經治或自然緩解,緩解後無明顯症狀,腹部一般喜按,無包塊,無肛門停止排便、排氣現象,X線及胃腸檢查無器質性病變發現。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首先應分清風寒濕三氣的偏盛。《丹溪心法·痹》云:“凡痹病……寒多掣痛,風多則引注,濕多則重著。”《景岳全書·雜症謨·風痹》指出:“若欲辨其輕重,則在皮膚者輕,在筋骨者甚,在臟腑者更甚。若欲辨其寒熱,則多熱者方是陽證,無熱者便是陰證。然痹本陰邪,故惟寒者多熱者少,此不可不查。”
2、辨虛實 痹證常兼夾虛證,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脾腎虧虛等。而痹證日久,也可轉為虛實夾雜或虛證。

二、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應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和標本兼治的原則。

三、證治分類

1、腸道氣滯證
主證:腹脹如鼓,腹痛、噯氣,噁心嘔吐,便秘,無矢氣,舌紅苔黃,脈弦。
治法:行氣寬腸、瀉結行滯
代表方:厚朴三物湯合六磨湯
常用中藥:大黃、枳實、厚朴、檳榔、沉香、木香、烏藥、枳殼
2、寒滯胃腸
主證:腹脹痛,噁心嘔吐,大便秘結,惡寒肢冷,面色淡白,舌苔白,脈沉弦有力。
治法:溫中散寒、瀉結行滯
代表方:正氣天香散
常用中藥:烏藥、香附、乾薑、紫蘇、陳皮、木香、高良姜、附子
3、瘀滯胃腸
主證:腹脹痛或刺痛,痛處不移,大便秘結,舌紫暗或有斑點,脈弦澀。
治法:攻下逐瘀
代表方:抵當湯或少腹逐瘀湯
常用中藥:水蛭、土鱉蟲、大黃、桃仁、小茴香、乾薑、延胡、沒藥、川芎、官桂、赤芍、五靈脂、蒲黃、當歸
4、脾虛氣滯
主證:脘腹痞滿脹滿,噯氣,嘔吐,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黃無華,大便不通,舌淡苔白,脈弦緩。
治法:補脾益氣、瀉結行滯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湯合厚朴三物湯加減
常用中藥:木香、砂仁、茯苓、人參、甘草、白朮、陳皮、半夏、厚朴、枳實
5、痰飲中阻
主證:腹部脹滿疼痛,嘔吐水液,腸鳴漉漉,口乾舌燥,大便秘結,苔白膩或滑,脈沉弦或伏。
治法:攻逐水飲
代表方:甘遂半夏湯合己椒藶黃丸加減
常用中藥:甘遂、半夏、芍藥、甘草、防己、椒目、葶藶、大黃

其他療法

針灸法:針刺相關穴位

轉歸預後

本病預後與原發病變有關,經積極治療,多能緩解,部分病例預後欠佳。

預防調護

注重飲食,調暢情志,注重手術後防護。

文獻摘要

1、《素問·痹論篇》:“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飱瀉。”
2、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食進脘中難下,大便氣塞不爽,腸中收痛,此為腸痹。”
3、尤怡《金匱翼》:“夫大腸者,傳導之府,小腸者,受盛之官,皆水谷氣味,出入之要路也。今風寒濕三氣痹之,邪氣獨留,正氣遂閉,由是水道不通,糟粕不化,則雖多飲而不得溲便,中氣喘滿而時發飱瀉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