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電波互動

腦電波互動

腦電波互動是指人類直接通過腦波互動讀取思維,由此更加準確而深度地解讀到“人”們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

人機互動,人機互動因人類需求升級而發展,腦波互動:人機互動的終極方向,腦波互動讓人機坦誠相待,腦波互動擺脫人工智慧終結說,

人機互動

伴隨著蘋果Siri和Google now的推廣,以及Kinect在遊戲中的套用與體驗,人們對人機互動技術的認識被不斷地刷新:從工業生產的要求到人類生活的需求,從機器的被動接受指令到主動提供服務,從人類單向輸入到人機雙向交流……人機互動的終極方向到底劍指何方?它又將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人機互動因人類需求升級而發展

·第一階段:工業革命開啟人機互動時代
關於人機互動的起源,我們依稀可以追溯到公元1764年,英國。
18世紀中期的英國,因商品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商品需要被銷往海外市場。於是,原始手工工場的生產效率,漸漸地便不再能夠滿足日益擴大化的國際市場的需求。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商品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
在這個時候,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手搖紡紗機,以革命性的姿態改變了傳統的工業生產模式。新型的珍妮紡紗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紡紗能力比舊式紡車提高了8倍,生產效率也由此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大規模的織布廠得以建立。這項發明不僅標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更可謂是人機互動的起源,標誌著人類率先從工業生產領域開始了對人機互動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第二階段:單向人機互動的發展與升級
伴隨著人與機器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接觸日益頻繁,機器和個人生活的關係也變得日益緊密,如何順利地與機器進行溝通和互動,成為了人類生活的新需求。
1808年,義大利人佩萊里尼·圖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機械打字機。但是,真正開創打字機歷史並取得專利的,則是美國密西根州的威廉·伯特於1828年製造的“排字機”,該機器讓現代鍵盤的出現成為一種可能。而基於此,美國的新聞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爾斯(C.Sholes)於1868年發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鍵盤。
伴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人類對信息處理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加,僅有的鍵盤很快又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於是,滑鼠應運而生。1964年,美國人道格·恩格爾巴特發明的滑鼠,第一次讓人們感受到了自由互動的魅力。多了一個滑鼠的媒介,用戶可以隨意點擊螢幕的任何地方,從而有效地提升體驗感受和數據處理的效率。
但知足的過程總是短暫的,不斷升級的“欲望”滋生出了更高級的需求。基於此,一個可以使圖形化的人機互動界面,變得更為直觀易用的玩意兒誕生了,那便是1971年,美國人SamHurst發明的世界上第一個觸摸感測器。這也讓人機互動進入了觸屏的新時代。
·第三階段:人機開啟雙向互動時代
很快,依託於機械式單向輸入的互動不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在這個時候,以蘋果推出Siri為代表,語音互動憑藉其更加省力、學習成本更低的優勢特徵,成為了人類新的需求方向和研究熱點。
緊隨蘋果Siri之後,Google Now在Google搜尋功能的基礎上,將用戶搜尋的關鍵字記錄下來,並通過智慧型化讀取為用戶提供相關的語音服務。這讓機器設備從“被動”回答用戶的提問升級為“主動”針對用戶需求發出提醒,即機器對於人類提供的服務式互動方式。
無論是Apple Siri,還是Google Now,都讓機器具備了在“自主思考”基礎上行為的能力,由此開啟了人機雙向互動的新時代。而以Kinnect技術套用於遊戲為代表的體感互動,更是將人機互動的範疇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之後。

腦波互動:人機互動的終極方向

在5月份登入中國院線的印度影片《我的個神啊》中,我們看到P.K。所在的外星球已經不再是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而是直接通過腦波互動讀取思維,由此更加準確而深度地解讀到“人”們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
伴隨著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我的個神啊》中以外星人為載體,基於腦波互動的思維交流方式將不再是科幻。而且,這種交流還將成為人機互動深入研究和發展的方向,尤其在人工智慧領域得到更深層次的套用。
·心智模型構建讓腦波互動成為可能
所謂心智模型,是人類對思維的高級建構,即個體為了要了解和解釋他們的經驗,所建構的知識結構。一個人若擁有完整而健全的心智模型,那么,他便能對事物的發展做出更準確的預測。而將心智模型植入機器系統,將成為人工智慧的一個基礎載體。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像人類基於不斷地對外接觸和學習,可以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心智模型一樣,被植入了開發者所創建的心智模組的機器人,將通過現實的互動實現在系統中的開發者的心智模型的升級和完善,從而在自己的腦中形成一個新的模型。
·大數據和雲計算助推腦波互動的發展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大數據和雲計算在推動人機互動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依託於數據和平台,搭載了心智模型的機器設備,將使人類和機器之間的互動行為更趨“智慧型化”和“人性化”,甚至還將更趨近於人人互動的自然性。

腦波互動讓人機坦誠相待

基於腦波互動、思維交流,人類原先那深不可測、難以琢磨的“心思”將變得公開化。同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將因為直接而變得純粹,讓“口是心非”走向終結。或許這還將終結中國幾千來對於“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的糾結探討。
人性之“惡”之所以有生存、滋長的空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可以被掩藏,致使別人無法及時洞察其深層次的心思本意。其實,伴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基於大數據平台,人類已經可以通過微表情的分析,對人性心理進行初步的“揣測”。但是,鑒於該分析依託於分析者心智模組的程度大大高於大數據客觀測算的比例,難免就存在著精準度的問題,同時對分析者的測算與評估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而基於腦波直接進行的思維交流,將最大限度地撇清人為的主觀猜測與評斷,讓互動所得信息更精準確節。
也就是說,當一方但凡滋生出“惡”的心念,它在腦波互動、思維交流的過程中就會被表露無疑。換而言之,也就是說還沒來得及讓這“惡”的想法付諸於行動,就已經被人們所知曉而扼殺在待萌芽期了。久而久之,曾經滋生人性之“惡”的土壤也就被慢慢地剷除掉了,人類或許就可以由此走向純粹而真實世界,坦然而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和這個世界。

腦波互動擺脫人工智慧終結說

人與人之間的腦波互動,可以有效地遏制並排除人類心念中的“惡”。同樣的道理,人機之間的思維交流,將可以讓人類及時準確地把控人工智慧的思維動態。
當下社會,在人類迅速發展人工智慧的同時,人工智慧將成為人類終結者的論調已經蔚然成風。科學界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對“終結”一說表現出不小程度的恐慌和焦慮;控制人工智慧發展的思維導向日益成為主流。
之前,我一直認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工智慧何去何從,完全取得於人類自身。而今往後,當腦波互動得到發展,思維交流成為主流的時候,無疑將大大降低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恐懼心理,因為它就像是給人工智慧加了一份雙保險。即便開發者初始植入的心智模組在人工智慧自我發展過程中滋生出了不利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心念,也會在人機腦波互動過程中,於第一時間被發現,從而得到有效的控制。
基於此層面,人工智慧終結人類一說或許可以得到較大程式的緩解。因為這就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最根本的基礎已經被控制並消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