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衰竭實驗診斷

腎衰竭實驗診斷是指通過實驗室檢查進行腎衰竭的診斷,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及血液生化等,是腎衰竭診斷的重要內容和依據。腎衰竭分為急性腎損傷和慢性腎衰竭,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急性腎損傷可發展為慢性腎衰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腎衰竭實驗診斷
  • 檢查內容: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及血液生化等
實驗室檢查,臨床意義,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慢性腎衰竭患者有明顯貧血,為正常細胞性貧血,白細胞數正常或增高。血小板降低,細胞沉降率加快。
2.尿常規檢查
隨原發病不同而有所差異。其共同點是:
(1)尿滲透壓降低 比重低,多在1.018以下,嚴重時固定在1.010~1.012之間,作尿濃縮稀釋試驗時夜尿量大於日尿量,各次尿比重均超過1.020,最高和最低的尿比重差小於0.008。
(2)尿量減少 多在每日1000毫升以下。根據急性腎損傷RIFLE標準,尿量改變為分期的標準之一,風險期(R)尿量<0.5ml/(kg·h)並持續6小時,損傷期(I)尿量<0.5ml/(kg·h)並持續12小時,衰竭期(F)尿量<0.3ml/(kg·h)並持續24小時或無尿12小時。失功能期(L)和終末期腎病期(E)均有尿量減少。
(3)尿蛋白定量 腎衰竭前期可有增加,晚期因腎小球絕大部分已損傷,尿蛋白反而減少。
(4)尿沉渣檢查 可有多少不等的紅細胞管型、白細胞管型、上皮細胞管型和顆粒管型等,其中蠟樣管型對診斷腎衰竭有重要意義。
(5)尿肌紅蛋白測定 橫紋肌溶解導致的急性腎損傷可有尿肌紅蛋白升高。
3.腎功能檢查
各項指標均提示腎功能減退。腎小球濾過率(GFR)和血肌酐(SCr)也是急性腎損傷RIFLE標準分期內容之一,風險期表現為短期內GFR下降>25%或SCr升高1.5倍持續24小時以上,損傷期GFR下降>50%或SCr升高2倍,衰竭期GFR下降>75%,SCr升高3倍或SCr升高≥44.2μmol/L並超過353.6μmol/L。GFR<60ml/min(老年人GFR<50ml/min)超過3個月對慢性腎衰竭具有提示診斷的意義。
4.血生化檢查
血漿中白蛋白減少,血鈣偏低,血磷增高,血鉀升高,血鈉正常或偏低。橫紋肌溶解導致的急性腎損傷可見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超過上限5倍以上具有診斷意義;血肌紅蛋白升高是特徵性表現。
5.病理檢查
病理檢查有助於明確急性腎損傷的病理類型,幫助病因診斷。常見的急性腎衰竭病理損傷如下。
(1)急性腎小管壞死 光學顯微鏡檢查發現腎小球損害不明顯,部分腎小球毛細血管瘀血、血栓、萎縮。腎間質不同程度水腫伴淋巴、漿細胞浸潤。腎小管上皮細胞脫落、壞死,腎小管管腔擴張。細胞碎片和管型阻塞近端、遠端小管和集合管。壞死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初始呈立方形或低圓柱形,後逐漸增高,壞死部位常出現鈣化。
(2)造影劑腎病 病理改變無特異性,主要表現為腎小管上皮細胞顆粒和空泡變性,嚴重者崩解脫落,細胞碎屑阻塞於腎小管腔,腎髓質的髓袢和集合管病變嚴重,腎間質瀰漫水腫,腎小球病變不明顯。
(3)腎皮質壞死 主要改變為腎小球、腎小管壞死和血栓形成。根據腎小球壞死灶的大小、有無血栓形成和血栓形成範圍可進行分型,分為局灶性病變型,小塊病變型,片狀病變型,大塊病變型,混合病變型。
(4)腎乳頭壞死 主要改變為腎乳頭壞死,壞死部位可發生鈣化。
(5)滲透性腎病 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胞質淡染、細胞內有大量等體積空泡,細胞核位於腎小管上皮細胞基底部。腎小球壁層上皮細胞、足細胞和間質細胞可出現相似空泡。滲透性物質可發生腎小管萎縮、間質纖維化和炎症細胞浸潤。
(6)血紅蛋白尿所致急性腎損傷 腎小管病變較為明顯,蘇木精-伊紅染色可見腎小管上皮細胞胞質內圓形、大小不一、棕黃色顆粒。多灶性腎小管上皮細胞扁平、刷狀緣脫落,灶性小管上皮細胞細小空泡變形,管腔內見紅細胞碎片、顆粒及管型。

臨床意義

腎衰竭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可為腎衰竭診斷、分期提供依據。通過病理學檢查等還可明確腎損傷的病因;慢性腎衰竭的診斷需要結合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進行診斷,病史是診斷的重要依據。相關實驗室檢查的動態監測,如GFR、SCr等可為病情評估、治療方案選擇、治療效果評價、預後判斷等提供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