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陽虛衰證

脾陽虛衰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久病,反覆發作,正氣漸衰,或因失治、誤治,損傷脾腎所表現出來的身腫日久,納減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緩一類病證。本病證見於水腫。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臨床表現,治法,常用方劑,常用中藥,預防與調護,轉歸預後,

病因

久病,反覆發作,正氣漸衰,或因失治、誤治。

病機

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土不制水,故見身腫,腰以下為甚;脾虛運化無權,故見脘腹脹悶,納減便溏;脾陽不足,故見面色無華;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為脾陽虛衰之象。

辨證要點

身腫日久,納減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緩。

臨床表現

身腫日久,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無華,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緩。

治法

健脾溫陽利水。

常用方劑

實脾飲

常用中藥

乾薑、附子、草果、桂枝、白朮、茯苓、炙甘草、生薑。

預防與調護

1. 避免風邪外襲,病人應注意保暖。
2. 感冒流行季節,外出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場所。
3. 居室宜通風,平時應避免冒雨澀水,或濕衣久穿不脫,以免濕邪外侵。
4. 注意調攝飲食。腫勢重者應予無鹽飲食,輕者予低鹽飲食,若因營養障礙而致水腫者,不必過於忌鹽,飲食應富含蛋白質,清淡易消化。
5. 勞逸結合,調暢情志。

轉歸預後

一般而言,陽水易消,陰水難治。由於瘡毒內侵及飲食不足所致水腫,治療得當,水腫可望治癒。若陰水日久,導致正氣大虧,肺、脾、腎三髒功能嚴重受損,則難向愈,且常易轉變為關格、癃閉、胸痹、心悸、眩暈等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