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證

脾胃虛寒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致脾陽不足,則寒自內生,胃失溫養,脾失統攝所表現出來的胃痛隱隱,或便血,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一類病證。本病證見於胃痛和便血。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治法,常用中藥,常見病證,常用腧穴,針灸療法,預防調護,轉歸,

病因

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

病機

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一髒一腑,互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於胃,胃病亦可及於脾。若脾陽不足,則寒自內生,胃失溫養,故見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神疲納呆;脾陽不足,則手足不溫,大便溏薄;或中焦虛寒,統血無力,血溢胃腸,故 見便血,腹部隱痛;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為脾胃虛寒之象。

辨證要點

胃痛隱隱,或便血,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治法

健脾溫中。

常用中藥

桂枝、生薑、芍藥、飴糖、炙甘草。

常見病證

1.脾胃虛寒證 胃痛
臨床表現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後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治法 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常用方劑 黃芪建中湯加減。
常用中藥 黃芪、桂枝、生薑、芍藥、炙甘草、飴糖、大棗。
2.脾胃虛寒證 便血
臨床表現 便血紫暗,甚則黑色,腹部隱痛,喜熱飲,面色無華,神倦懶言,便溏,舌質淡,脈細。
治法 健脾溫中,養血止血。
常用方劑 黃土湯加減。
常用中藥 甘草、乾地黃、白朮、附子(炮)、阿膠、黃芩、灶心黃土。

常用腧穴

氣海、關元、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等。

針灸療法

針刺用補法。

預防調護

1. 患者要注意有規律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忌暴飲暴食、饑飽不勻;胃痛持續不已者,應在一定時期內進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忌粗糙多纖維飲食,儘量避免食用濃茶、咖啡、菸酒和辛辣等,進食宜細嚼慢咽。
2. 同時保持樂觀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與緊張,也是預防本病復發的關鍵。
3. 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轉歸

胃痛、便血可衍生變證,應及時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