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經穴位

針灸學名詞。指足太陰脾經穴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脾經穴位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足太陰脾經穴位
中醫解讀,中醫套用,

中醫解讀

脾經穴位,即足太陰脾經穴位,共21個,分別為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其中11穴分布在下肢內側面,10穴分布在側胸腹部。

中醫套用

脾經穴位主治病證
1、隱白:位於足大趾內側,甲根腳旁0.1寸,伸足仰趾取之。一般斜刺0.1~0.2寸。針後局部疼痛。也可用三棱針點刺出血。艾炷灸5~7壯;艾卷灸10~15分鐘。本穴是臨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血證和脾胃、神志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嘔吐、腹脹、納呆、腹痛、暴泄、腫滿、癲狂、驚風等。
2、大都:位於足大趾內側緣,第一跖趾關節前緣,當赤白肉際處。正坐或仰臥取之。一般直刺0.1~0.2寸。針後局部疼痛或痠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脾胃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嘔吐、脘腹脹痛、霍亂瀉利、四肢浮腫、肌膚不仁、熱病無汗、手足厥冷、氣滯腰痛等。
3、太白:位於足內側,第一跖骨小頭後緣,當赤白肉際處。正坐或仰臥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針後局部痠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本穴是臨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嘔吐、呃逆、腹脹、腹痛、飢不欲食、腸鳴泄瀉、便秘、水腫、骨節痠痛、胸脅脹滿等。
4、公孫:位於足內側,第一趾骨基底部前下方凹陷處,正當赤白肉際。正坐或仰臥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針後局部痠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本穴是臨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腎及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嘔吐、呃逆、反胃、噎膈、腹痛、胃脘痛、食不化、腸鳴、痢疾、黃疸、水腫、眩暈、胎衣不下、癲癇、瘧疾、脅痛、疝氣等。
5、商丘:位於足內踝前下方,當脛骨前肌腱內凹陷處。正坐或仰臥取之。一般直刺0.5~0.8寸。針後局部痠脹或向踝關節擴散。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脾胃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嘔吐、吞酸、胃痛、腹脹、黃疸、食飲不化、腸鳴泄瀉、痢疾、體重節痛、嗜臥、舌本強痛、夢魘、癲癇、瘧疾等。
6、三陰交: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當脛骨內側面後緣處。正坐或仰臥取之。一般直刺1~1.5寸,針後局部痠脹或向足底和膝部擴散。艾炷灸5~7壯;艾卷灸10~15分鐘。本穴是臨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嘔吐、納呆、脾胃虛弱、完谷不化、心腹脹滿、腹痛腸鳴、痢疾、泄瀉、黃疸、水腫、月經不調、經閉、帶下、症瘕、血崩、血暈、死胎、惡露不止、陰莖痛、小便不利、遺精白濁、七疝、癲癇、不眠、癮疹等。
7、漏谷:位於足內踝尖直上6寸,當脛骨內側面後緣處。正坐或仰臥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針後局部痠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脾胃、肝腎、小腹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脘腹脹滿、腸鳴切痛、食欲不振、小便不利、遺精、疝氣、少腹疼痛、下肢濕痹、足脛腫痛。
8、地機:位於內膝眼下5寸,脛骨內側面後緣,亦即脛骨內側踝下緣直下3寸處。正坐或仰臥取之。一般直刺1~1.5寸。針後局部痠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本穴是臨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腎、少腹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食欲不振、腹脹腹痛、水腫、大便溏泄、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過多、遺精、疝氣、小便不利、痔瘡等。
9、陰陵泉:位於膝下內側,脛骨內側踝下緣凹陷處。正坐或仰臥取之。一般直刺1~1.3寸。針後局部痠脹,並可向下擴散。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本穴是臨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腎、少腹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水腫、黃疸、霍亂吐瀉、小便不利或失禁、遺尿、月經不調、痛經、遺精、陽痿、膝痛、腳氣等。
10、血海:位於髕底內側端上2寸。屈膝時,當股骨內上緣股內側肌隆起處。正坐屈膝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針後局部痠脹。艾炷灸3~5寸;艾卷灸5~10分鐘。本穴是臨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肝腎、皮膚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病患,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經閉、痛經、產後血暈、陰部瘙癢、渾身疥癩、兩腿瘡瘍、丹毒、氣逆腹脹、淋病等。
11、箕門:位於髕骨內側端上8寸,亦即血海穴直上6寸處。仰臥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針後局部痠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肝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瀝、遺溺、癃閉、遺精、陽痿、小腹腫痛、陰部濕癢、兩股生瘡等。
12、沖門:位於腹下部,平恥骨聯合上緣,前正中線旁開3.5寸。仰臥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避開動脈。針後局部痠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肝腎、前陰及下腹部等疾患,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難產、癃閉、疝氣、癃閉、疝氣、少腹疼痛、霍亂、泄痢、腹部痞塊等。
13、府舍:位於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處的曲骨穴旁開4寸,再向上0.7寸處。仰臥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針後局部痠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脾胃及下腹部等疾患,如腹痛、積聚、霍亂、疝氣、髀中急痛、厥逆等。
14、腹結:位於臍中神闕穴旁開4寸,再直下1.3寸處。仰臥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針後局部痠脹或向周圍擴散。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繞臍疼痛、腹寒泄痢、便秘、疝痛等。
15、大橫:位於腹中部,臍中神厥穴旁開4寸。仰臥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針後局部痠脹或向周圍擴散。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本穴是臨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腹脹、腹痛、泄瀉、便秘、四肢無力、驚悸怔忡等。
16、腹哀:位於腹上部,在臍中直上3寸的建里穴旁開4寸處。仰臥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針後局部痠脹或向周圍擴散。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脾胃、腸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飲食不振、大便膿血、泄利無度、便秘等。
17、食竇:位於胸下部,在胸骨中線旁開6寸的第五肋間隙中。仰臥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針後局部重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脾胃及胸脅部等疾患,如翻胃、噎膈、腹脹水腫、黃疸、脾泄下注、胸滿氣喘、脅痛不止等。
18、天溪:位於胸部,在胸骨中線旁開6寸的第四肋間隙中。仰臥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針後局部重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中滿痛、咳逆上氣、乳腫癰漬、呃逆、喉鳴有聲。
19、胸鄉:位於胸部,在胸骨中線旁開6寸的第三肋間隙中。一般斜刺0.3~0.5寸。針後局部重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胸肺部等疾患,胸脅脹滿、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難。
20、周榮:位於胸上部,在胸骨中線旁開6寸的第二肋間隙中。仰臥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針後局部重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痛引背、咳逆上氣、咳唾膿血、飲食不下、呃逆等。
21、大包:位於側胸部的腋中線上,當第六肋間隙中。側臥或正坐舉臂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針後局部重脹。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脅痛、氣喘、全身疼痛、四肢無力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