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動脈瘤

動脈瘤是脾動脈擴張形成的動脈瘤。根據瘤體部位可分為3型:瘤體位於脾動脈主幹、距離脾臟>5cm為遠離脾門型;瘤體位於脾門處為近脾門型;介於兩者之間者為中間型。絕大多數為單發,且起病隱匿,不易診斷。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plenic artery  aneurysm
  • 就診科室:血管外科
  • 常見病因:動脈粥樣硬化、脾動脈纖維肌性發育不良、多次妊娠、門靜脈高壓、急慢性胰腺炎等所致
  • 常見症狀:左上腹或左季肋區疼痛、噁心、嘔吐,脾動脈瘤破裂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一般認為與動脈壁結構異常和內分泌水平改變有關。主要病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脾動脈纖維肌性發育不良、多次妊娠門靜脈高壓、急慢性胰腺炎等,其他少見病因包括醫源性損傷、外傷、感染等。

臨床表現

動脈瘤破裂前多無明顯症狀,偶有左上腹不適感。一旦出現明顯左上腹或左季肋區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往往預示動脈瘤先兆破裂。破裂後有上腹部劇痛及左肩部放射痛(Kehr征)、左側肋緣下壓痛、低血壓休克等表現。部分脾動脈瘤以破裂出血為首發症狀,很快出現休克、甚至死亡;若破入小網膜囊,可因血塊填塞壓迫而暫時止血,但可經Winslow孔再次破裂進入腹腔。極少數情況下瘤體還可與門靜脈系統形成動靜脈瘺,引起門靜脈高壓

檢查

1.腹部平片
絕大多數病人是在非針對性的腹部攝片檢查中發現,典型徵象是左上腹曲線樣或環形的鈣化影。
2.彩色都卜勒超聲
超聲檢查可發現典型的動脈瘤表現,在囊性的暗區記憶體有血流。彩色都卜勒超聲檢查能進一步明確血管內血流速度和是否存在動脈栓塞
3.CTA和MRA
CTA能進行影像的三維重建,幫助識別瘤體與毗鄰臟器的關係,為手術提供依據。MRA所獲圖像與血管造影和螺旋CT影像相似。
4.動脈造影
動脈造影是診斷內臟動脈瘤的“金標準”,它可明確動脈瘤的確切位置、大小及毗鄰關係,有助於判別是否並存有其他動脈瘤。還可用於同期介入治療。

診斷

一般臨床檢查不易發現脾動脈瘤,該病的早期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確定。
腹部X線片提示左上腹鈣化灶、突發左上腹部疼痛、左肩部放射痛、噁心、嘔吐等要考慮到脾動脈瘤的可能;少數病例可觸及腫塊,有搏動感和貓喘音。多數病例不具有明顯症狀,直到動脈瘤破裂到胃、腸或腹腔以後才得以診斷。CTA、動脈造影、腹部彩超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需與胰腺炎及消化不良疾病鑑別,一旦出現伴有休克急腹症則需考慮本病及與其他內臟動脈瘤相鑑別。CTA和動脈造影有助於鑑別診斷。

治療

1.手術治療
脾動脈瘤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是在動脈瘤未破裂前行手術切除,其手術指征為
(1)出現明顯症狀,懷疑先兆破裂或者已經破裂出血者;
(2)瘤體直徑≥2cm者;
(3)瘤體直徑<2cm,但有持續增大趨勢者;
(4)孕婦或育齡婦女,應在產前或孕前擇期手術;
(5)對開腹手術中偶然發現的脾動脈瘤,如病情允許,也應爭取切除;
(6)因毗鄰臟器病變侵襲、外傷、感染等引起的脾動脈瘤,也應儘早予以手術切除。
2.介入治療
近年來隨著介入技術的進步,脾動脈栓塞、脾動脈腔內隔絕術以及裸支架輔助下的彈簧栓塞術治療脾動脈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腔內介入治療已經成為脾動脈的首先治療。

預防

脾動脈瘤一旦破裂,死亡率極高,因此早期診斷極為重要,爭取在動脈瘤破裂前及時手術或介入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