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胎造像

脫胎造像

脫胎造像,古稱夾薴造像或乾漆造像、脫胎漆器造像等,是隨佛教的發展而興起的我國特有的造像方法,是中國古代漆器製作工藝的發展。始於漢魏,成熟於晉代,盛行於唐時。脫胎漆器造像的主要材料是“生漆”,即天然大漆。是采於漆樹的液汁。漆樹是中國原產的植物,屬多年生落葉喬木,皮下含有豐富的液脂。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中國漆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脫胎漆器是用布和漆表成胚胎,然後在表面上漆而成,一件脫胎漆器工藝品的工序多達四五十道。其特點是質輕而又十分堅固,不怕強酸或鹼性侵蝕,能防潮、防蛀、防腐、防裂,經久耐用而廣為推行。

脫胎漆器與銅器、瓷器同是中國古代傳統工藝的“三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脫胎造像
  • 地理標誌:莆田市 
  • 非遺級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使用材料:生漆、大漆
  • 製作方法:製作泥塑、胚胎、脫胎等手法製作
  • 類    型:雕塑、工藝美術
  • 起    源:始於漢魏
  • 拼    音:tuō tāi zào xiàng
  • 外文名:Bodiless statues
  • 通用名稱:脫胎佛像、生漆脫胎佛像
介紹,製作步驟,造像特點,

介紹

脫胎造像,古稱夾薴造像或乾漆造像、脫胎漆器造像等,是隨佛教的發展而興起的我國特有的造像方法,是中國古代漆器製作工藝的發展。始於漢魏,成熟於晉代,盛行於唐時。脫胎漆器造像的主要材料是“生漆”,即天然大漆。是采於漆樹的液汁。漆樹是中國原產的植物,屬多年生落葉喬木,皮下含有豐富的液脂。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中國漆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脫胎漆器是用布和漆表成胚胎,然後在表面上漆而成,一件脫胎漆器工藝品的工序多達四五十道。其特點是質輕而又十分堅固,不怕強酸或鹼性侵蝕,能防潮、防蛀、防腐、防裂,經久耐用而廣為推行。
脫胎漆器與銅器、瓷器同是中國古代傳統工藝的“三寶”。
生漆脫胎華嚴三聖生漆脫胎華嚴三聖
生漆脫胎造像技藝發展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其中以世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設計製作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莆田興勝工藝、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林勝標為代表的傳承人的藝術造詣為業界所推崇。

製作步驟

生漆脫胎的製作過程十分繁雜。經由莆田興勝工藝廠林勝標先生精心專研,傳承祖上技藝,終於得出一系列先進的製作理念及過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生漆脫胎分為兩個步驟:
製作泥塑(為上生漆脫胎而做的模型)
備好泥料:從地底取出泥土,去除雜質。用木槌或者木棒進行人工搗煉。太濕的泥土要先放於通風處,讓泥土吹乾達到合適的濕度,太乾的泥土則要砸碎泥土放於水中浸泡,然後在進行搗煉。最後要使泥土達到軟硬適度又不粘手為佳。
搭制骨架:泥塑造像有大小之分,大型造像需搭制骨架。骨架要牢固,以保證泥塑的穩定,上泥後不傾斜,不倒塌。堆泥後要使其即不掉泥,又不露架。所搭骨架要簡單,便於變動。
堆大型:泥與骨架備好後便可上大型了。先在骨架上噴一次水,以便泥塊與骨架更加牢固的結合,不易掉落。上泥時,將泥塊一塊一塊地堆貼在骨架上,用手按緊,拍實後層層加泥,用木槌,拍泥板將泥砸實補牢。上大型時要從大處著手,切忌局部細節塑造。
塑造:雕塑是三維立體的,當大型堆好後便可開始精細的刻畫。每添一個或減少一個部位都要考慮整體的視角,要經常活動雕塑台,不斷觀察比較。
成像保護:當泥塑完全塑造好後要進行相應的保護措施。在泥塑上噴少許清水,以透明濕布蓋之。這樣做的目的便是讓其水分充足而又不至於過多導致泥塊脫落,且可有效的保護泥塑因天氣乾燥而乾裂。
生漆脫胎(在泥塑製作完成並乾固的基礎上進行)
1、備漆:取自然生長百年漆樹枝幹上的生漆,放置桶狀容器中,用木槌或者木棒進行人工調和。調和生漆以呈液狀,如水般,晶瑩剔透卻又不失粘稠感為最。調好生漆便可開始上漆了。
2、上漆裱褙:上漆前,需佩帶防毒面具以及較為厚重的帆布工作服,以免造成氣味吸入鼻腔導致過敏以及生漆“咬人”皮膚的後果。取大小不一的刷子,用刷子沾上少許調配好的生漆,在泥塑上反覆塗抹均勻,需層層塗抹,以保證其粘性。第一層漆叫做底漆。底漆上完後便開始貼上以裁剪好的夏布,綢布等物,每貼一層需得上一次乃至三次生漆。使其完全粘合在泥塑上,如此逐層裱褙。當厚度達到3-5公分時便可停止裱褙,這時需上兩道漆灰料,這樣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
3、掏泥:將放置在陰涼處裱褙好且乾固後的佛像取出置於水缸中。因為乾固後內里的泥塑也已經乾固,而脫胎,顧名思義便是要脫去內胎而保留外表的生漆裱褙。在水缸中浸泡一時三刻後,發覺內胎中得泥塑有濕潤之感,便可進行掏泥的工序了。掏泥,需準備木槌,木棒及一些較為鋒利的勺狀器物,以便有效的掏出泥土。掏泥是精細活,切忌大力魯莽,要一點一點耐心的掏,這樣才能有效的保護外表的生漆胚模,避免因過於用力而將胚模戳破。
4、打磨:當泥塑內去除乾淨切外表胚模晾乾後便可開始打磨了。打磨屬於生漆脫胎傳統技藝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佛像的打磨好與壞便直接決定了一尊完成品的質量。打磨需準備砂紙,樹脂軟拍,漆灰,大型佛像打磨在適當情況下可用手握式打磨機進行。砂紙的主要功用便是磨去表面稜角以及一些較為粗糙的部位。打磨時力道不宜過重,以免對胚模的表層造成破壞。當發現有小漏洞時便可使用漆灰進行填補及使用樹脂軟拍較為精細的補灰加工。當佛像打磨光滑,即手磨上去光滑細膩時便可再次上漆。此時上漆需均勻,使佛像表層具有一定的粘合性。可以粘住一些模具印出的花紋,裝飾品等物。
5、鎏金著色:打磨且均勻、上完漆貼完花紋裝飾品的佛像便可開始進行最後一道工序了。鎏金著色,其所用工具種類繁多,常見的便是畫筆,刷子。生漆脫胎製成的佛像外表有很強的吸附性,可在很大程度上將顏料吸附,即使經過雨水沖刷也難以掉色。故而在著色上,顏料不宜過稀,顏料過稀,會沒有厚重感,也不可過度粘稠,否則會過於粗糙艷麗。著色前要上一層底色,底色一般為米花色,即熟知的勾芡。勾芡需用樹脂軟拍進行,不厭其煩的一遍遍磨至光滑均勻。完工後便可開始著色。著色需從大局出發,步步到位。因為著色顏料不可被其它顏料大面積覆蓋,故而不能有一絲疏忽,否則會因小失大。著色後便是鎏金,現在的鎏金工藝基本上都是用金紙貼上去的。而為了達到色彩鮮艷,厚重,又不至於金光耀眼給人一種俗氣之感。故而依舊採用祖上傳承的傳統鎏金工藝。將常見的金紙碾碎和以數種化學藥物調配出的金水,可以最大限度的把握鎏金時的色彩感官,也不會使佛像過於俗氣。
6、成像保護:做好的佛像需用透明塑膠薄膜從頭到腳包好,此種舉措不但可以防止灰塵,且可以供人觀賞,輕便實用。
佛像的放置亦是有講究的,不可直接放於地面,以免地面積水腐蝕顏料,需放置在一定高度,用桌子或木架托起。
在經過如此繁雜,瑣碎的工序之後方能製成一件由生漆脫胎造像技藝完成的佛像。此種技藝所造就的佛像更是被譽為“中國工藝品三寶”之一。

造像特點

林勝標先生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的脫胎漆器造像方面,以嶄新的心法、獨創一流的技法和超凡的想像力,弘揚了古代傳統的藝術魅力,宣揚了宗教理義的真諦,為人們帶來真善美和藝術的薰陶。
其特點:
一是製作工藝精美,造像眉目清秀、衣紋褶皺分明。
二是造像形態自然,比例適當,動作和諧,線條流暢。
三是傳統造像手法與漆器工藝的完美結合。這在雕塑界是少能做到的。
四是大膽創新,在設計和製作工藝上下功夫,雕塑特大型脫胎漆器造像。
文化價值
莆田興勝工藝廠脫胎造像技藝是先人創造、歷史傳承的一種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間,具有鮮明的歷史性、民俗宗教性、藝術性、廣泛性特徵,在傳統造像領域一枝獨秀,已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經濟產業。
生漆脫胎文殊菩薩生漆脫胎文殊菩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14年01月20日,該技藝經批准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