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應力骨折和應力性骨膜炎

應力骨折是體育運動和軍事訓練中常見的損傷,屬於過度使用性損傷(overuse injury)的一種亦稱疲勞骨折1855年,普魯士軍醫Briethaupt描寫在新兵中出現足痛和腫脹,至1897年才由Stechow對其X線表現作了描寫並稱之為“行軍骨折”,實際上這就是跖骨應力骨折與暴力引起的急性骨折不同,應力骨折是反覆作用的閾下損傷積累的結果,其特徵是骨的破壞和修復同時進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脛骨應力骨折和應力性骨膜炎
  • 類屬:過度使用性損傷
  • 特徵:骨的破壞和修復同時進行
  • 流行病學:脛骨
流行病學,病因,發病機制,

流行病學

在體育運動和軍事訓練中,應力骨折最常見的部位是脛骨,多數報導占所有應力骨折的半數以上,劉大雄報導占78.0%,黃昌林報導達83.3%。脛骨應力骨折的發病部位因運動項目的不同而各異,行軍訓練的新兵群體多發生在近段脛骨的後內側(圖1)中長跑運動員好發於脛骨中下段的後側(圖2),而芭蕾舞演員則多發生在脛骨中段的前側(圖3)。

病因

本病是體育運動和軍事訓練中的過度使用性損傷所致。

發病機制

脛骨應力骨折和應力性骨膜炎
應力骨折重在預防近年來國內外對運動和訓練中應力骨折預防的研究報告很多,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場地與改善裝備 通過選擇運動場地及改善裝備以吸收震盪而減少應力損傷。如Greaney(1983)選用草地,Mepoil(1991)套用軟墊鞋,Milgrom(1992)套用減震鞋場地選擇應避免甲板、水泥路面等硬質地,而以平整的泥土或砂石場地為好。
2.科學安排訓練 控制訓練強度,以利於應力性骨破壞和骨修復的平衡。對新兵和青少年運動員,應強調循序漸進逐步加大運動量根據應力骨折的發病規律,Scully(1982)提出周期性訓練,主張在訓練第3周安排上肢或其他適應性訓練以避開下肢應力骨折的高峰期。張連生(1992)的骨平衡訓練法和黃昌林(1994)的強化循環訓練法均取得了明顯的預防效果。
3.提高訓練技巧及應力分布 通過在訓練中不斷改變骨的應力集中區而達到預防應力骨折的目的劉大雄等(1996)在士兵負重行軍訓練中隔天交替使用平跟鞋和坡跟鞋,明顯降低了脛骨應力骨折的發生率在中長跑運動訓練中可有意識選擇不同坡度的場地,使脛骨承重時的應力集中區不斷變化,以減少骨局部的破壞性改變。主張交替安排負重行軍和跑步訓練,既可減少應力性損傷的發生,又可不影響下肢訓練的課程要求和整體效果。
4.訓練前的準備 做好訓練前的準備活動和訓練後的放鬆運動,避免在心理緊張和生理疲勞狀態下運動和訓練。張莉(1995)套用心理學干預,讓受訓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訓練傷的發病率明顯降低。李祖國(1994)分析了新兵基礎訓練中應力骨折的危險因素,強調帶傷訓練和疲勞狀態下訓練的有害性此外,應重視運動與訓練的醫務監督,經常詢問受訓人員的自我感覺定期檢查應力骨折的好發部位以達到儘早發現早期損傷,及時防範應力骨折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