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直指

《脈經直指》,七卷,明代醫家方谷撰,成書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系方氏潛心研究王叔和《脈經》和《難經》諸書,結合自身臨床經驗而撰成。卷一主要論述“脈經直指論”,並主要論述了寒證脈象的形症治法,卷二至卷四分別詳列論“脈經火論”、“脈經熱論”和“脈經虛論”。卷五至卷七分別對“七表”、“八里”“九道”之脈及其體狀以及對應病證和治法進行了一一闡述。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脈經直指》
  • 作者:方谷
  • 成書年代:明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當時醫者治病多有虛實不論、補瀉無法之弊,即如本書序中所言:“今之愚者,從知病之所來,而就施藥之所治,則虛實有不論也,補瀉又無法也,此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所以方氏在序中闡述“使言談有論,治病有法,切脈有驗,而為高明之士不狹於人下者”,作此書“以明後學之愚,以引精微之地”。

流傳版本

有明萬曆二年甲戌(1574年)刻本、清乾隆五年(1787年)李源抄本和寧波天一閣手抄本等版本。

作者簡介

方谷,明代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錢塘醫官。其醫術精湛,常與弟子講解醫理,多以《內經》及金元諸家為學術之本,其學術思想由其子方隅整理成《醫林繩墨》八卷(1584年)。《脈經直指》將醫理與方藥一一配合,使補瀉升降得宜,寒熱溫涼有準,後學“言談有論,治病有法,切脈有驗”。另《本草纂要至寶》(又作《本草集要》十二卷),首論明經法制,用藥權宜,次敘174味常用藥品,末附藥性賦,為臨證實用藥物綱目。

內容簡介

1.作“脈經直指論”化繁為簡
作者研讀脈學諸書,認為王叔和《脈經》的七表八里九道之理論雖精微入辟,然隱顯莫測,初學之士難以掌握,所以以《脈經》三部九候、寸口脈及二十四脈理論結合臨床經驗,總結出一套淺顯易懂的理論體系,即“脈經直指論”,以便於初學者掌握,即作者所述:“使愚者之可知,育者之可明,初學之可升堂入室而窺見道體之妙。”如在論氣和脈的關係上,作者指出:“氣平則脈和,氣盛則脈洪,氣衰則脈微,氣滯則脈澀,氣縮則脈短,氣虧則脈虛,氣急則脈促,氣大則脈長,氣薄則脈緊……氣熱則脈數,氣結則脈歇,至而死賊見矣。”再如論邪正盛衰與病機虛實的關係時,作者認為初學者對於“邪正”的概念難以把握,作者則對此做了進一步闡釋,指出“左寸脈盛者風寒也,右寸脈盛者痰火也,左關脈盛者氣鬱也,右關脈盛者內傷也,左尺脈盛者房勞也……左關盛而右尺盛者此氣鬱而勞傷也,左關盛而左尺盛者此房勞而鬱氣也,右關盛而左尺盛者此醉飽而房勞也,右關盛而右尺盛者此飽食而房勞也。”
2.沿襲《脈經》精髓以脈辨證
《脈經直指》沿襲《脈經》以脈辨證的方法,將左右二手三部的各種病態和脈形,與所主的相應臟腑病變所表現出來的證候以及治療方法結合起來,形成了以臟腑辨證為綱系統的論脈辨證方法。如介紹浮脈時首先描述芤脈的體狀:芤脈者,芤似無力之滑脈也,缺然在皆重而按之又不見也,輕手舉之,宛然如前,此率氣有餘血不足也,蓋血不能統氣,有為傍實中空若芤之狀也,又曰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故氣不失其所,常則外衛而堅確者矣,設若血有所虧則血不能榮行脈道,但見外堅內虛而為傍實中空之象,故曰芤然。”然後結合左右二手三部病態和脈形,論述芤脈形症治法,如“左寸脈芤主心血虛也,其症咯血吐血,宜以清涼和血之劑,如歸芍生地黃連貝母犀角側柏之屬。”最後論述芤脈及其兼脈的主病,如“芤為失血,微芤為敗血,實芤為積血,緊芤為瘀血,弱芤為崩血,芤暴為痛血,芤數為膿血,芤長為有餘之症,芤短為不足之症,又謂微芤為失血之少,盛芤為失血之多”。
3.詳述脈形,辨別相似脈
《脈經直指》對王叔和《脈經》的24種脈象進行了重新詮釋,對脈形、脈象特徵和氣血與脈象的關係方面論述獨到,便於行醫者理解和臨床診斷。例如對濡脈的描述,“夫濡脈者,濡乃軟也,有為陰濕之症,當靜思之此脈在按之之下,輕手診之固不可得,重手按之又難可知,惟尋之稍久下隱隱而來有如短弦之狀,忽然少許又不知也,待存而診之又若如是,此濡脈之形狀也”。
王叔和《脈經》中並無相似脈的辨析,作者結合自己的臨床所得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如浮脈和虛脈其脈形相似,皆浮於肌表,鑑別較為困難,而作者則做出十分精準的表述:“夫浮脈者浮在風浮應肺見於肌表之中,舉之有,按之無也,今世以為虛者非也,蓋虛脈自見其虛,浮脈其勢必浮,是故虛脈者狀或大或小或長或短,舉之有,按之無力也,浮脈之狀由其氣,蓋於上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但勢力輕浮,按之不可得也。”
4.動態觀察,綜合推理
脈象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因人因時而異,脈象作為身體內在環境的反映,自然也隨疾病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觀察脈象必須結合病人自身體質、病史、環境、季節等作出合理的判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所在。如論弱脈主病和治法時,作者認為“大抵弱之為病不出乎氣血不足,精力短少之症,有天稟賦弱而一生脈之弱者,大率其人多病常令補血養氣方,可有年老氣衰脈勢之怯弱者,此老人之正脈,不論有病後元氣不復脈勢多弱者,宜當大補氣血,有汗下後損傷元氣,脈勢虛弱者猶宜溫養。正氣臆弱之見症,老得之為順,少得之為逆,不可一途而論也”。又如作者在論述細脈時認為:“診者切得斯脈,不可必為不足之論,不可斷為難治之脈,為當因人而施因時而取,但夏令而得斯脈不可也,此為水克火也,瘦人而得此脈亦不可也,亦為虛損極也,治當詳之,斯勿誤矣。”

影響評價

《脈經直指》為作者結合自己臨床實踐以及對脈學的理解所著,本書通俗易懂,容易為初學者掌握,即作者所道“使愚者之可知,育者之可明,初學之可升堂入室而窺見道體之妙”,是現今初學者研究中醫脈診的重要參考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