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核

胸核

胸核:

胸核又稱背核。位於后角腹內側部,呈一界限清楚纖細的細胞柱,僅見於頸8到腰2或腰3脊髓節段。由大多角或圓形細胞組成,其軸突進入同側外側索,構成脊髓小腦後束。其傳入纖維主要來自背根內側部的側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胸核
  • 也稱:背核
  • 位於:C8至L3節段
  • 正文:后角基底部的內側,由大型多
解剖結構:,與胸核相關的疾病:,

解剖結構:

脊髓的灰質:
脊髓的灰質內含若干核團,但除少數核團以外,其境界並不明確,致使核的劃分較為混亂。
后角內神經元的形態、大小甚不一致,有些組成邊界明確的神經核團,有的則散在於灰質內,但其軸突皆分布於中樞神經系以內。后角細胞直接接受後根纖維的終支或側支所傳入的各種信息,也接受某些下行纖維束的纖維。自后角發出的纖維可直接進入前角,完成各種反射活動,有的也進入白質,分支升降,組成長短不同的纖維束。
在后角邊界明確的核團中,最顯著的是靠后角背側呈半月形的膠狀質。在膠狀質的背面有一薄層邊緣帶(有許多纖維束穿過,使之呈海綿狀,故又稱為海綿帶)。此帶貫穿脊髓全長,而在腰骶部發育最好,在胸髓發育最差。海綿帶內含大小不等的細胞,構成后角邊緣核,接受後根纖維及膠狀質細胞的軸突。后角邊緣核中至少有一部分細胞接受傷害性刺激,其軸突參與對側脊髓丘腦束之組成。膠狀質(Rolando)在腰骶髓及頸1節最發達,在新鮮標本上半透明,似膠凍,但所含神經膠質細胞並非特別多,主要由大量小神經細胞組成,胞質少,無尼氏小體。邊緣層及后角膠狀質腹側的一些神經元的樹突和軸突都伸入此層。過去認為膠狀質是痛溫覺傳導路的中繼核,其軸突構成脊髓丘腦束,現已知此說不確切。膠狀質接受背外側束(Lissauer束)的側支以及來自腦幹的下行纖維,其軸突在核內上、下縱行,或在背外側束中上、下走行數節後,復終止於膠狀層或邊緣帶。膠狀質內有複雜的突觸結構,它可能在脊髓感覺信息的傳遞方面起某種調節作用。頸1~2節的膠狀質明顯增大,其中有較大的細胞接受三叉神經脊束的纖維。在膠狀質的腹側有含細胞大小差別頗大的一個核團,籠統地稱作后角固有核。此核含有圓形,梭形和三角形細胞,樹突伸至膠狀質,與後根纖維形成突觸。其中大細胞的軸突經白質前連合越至對側,參與組成脊髓丘腦束。在后角固有核的腹外側側區,灰白質混淆,是為網狀結構,在頸髓尤為發達,其間的細胞稱為網狀核。
胸核(或背核Clarke核)見於頸8至腰3節段,位於后角基部之內側區。此核之周界明確,細胞大,胞核偏位,為脊髓小腦後束之起始核。胸核細胞在C8~L3範圍以外向上下延伸,常有少數細胞尚可辨認,稱作史惕陵(Stilling核)核。胸核與史惕陵核的性質是否相同,尚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後者不見於人類。貓頸髓上部后角之腹外側,埋在外側索白質內有一小群細胞,稱外側頸核,與觸壓覺及痛覺的傳導有關。此核在人類發育很差,在食肉類動物發達。在后角基部的內側緣區有后角連合核,性質不明。
中間灰質在前、后角之間,內側與灰質連合相接,有大量中間神經元,延髓網狀結構之外側部可能就是此區之上延。頸8至腰3節段中間灰質的外側部內有中間外側核,構成側角,為交感節前神經元胞體所在。骶2~4節,雖無側角,但位置與中間外側核相當的細胞,稱為骶副交感核。中間灰質的內側部內有中間內側核,可能與自主功能有關。
前角灰質中最突出的是前角運動核,由若干縱柱狀細胞群組成,分為內、外側兩大群:①內側群見於脊髓全長,可分為後內側及前內側兩小群,支配軀幹中軸肌。②外側群在頸膨大及腰骶膨大部發達,使前角向外側膨出,主要支配四肢肌,可進一步分前群、中央群、前外側群、後外側群及後外側後群。各群前角運動神經元與其所支配的肌有一定的定位關係。一般說來支配肢帶肌的細胞群位於前角的腹側部,居頸(或腰骶)膨大的較高脊髓節段;支配肢端肌的核群位於膨大部較低節段之背側部。雖然前角運動神經元細胞群的界限比較明確,但其樹突的伸展卻遠遠超出細胞群的範圍,甚至可達后角、側索及對側。前角運動神經元有大、小兩種。大的是α運動神經元,是支配骨胳肌(梭外肌)的神經元;小的是γ運動神經元,支配肌梭內的梭內肌纖維,前根中的神經纖維有30%來自γ神經元。α及γ運動神經元在前角混雜相間。前角運動神經元直接接受後根、皮質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可能還有網狀脊髓束的纖維,但主要的傳入來源為脊髓之中間神經元。前角內有大量中間神經元。

與胸核相關的疾病:

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病因為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主要病理變化在中樞神經系統,其中以運動神經元的病變最明顯。病變可累及大腦、中腦、延髓及脊髓,其中以脊髓損害最顯著。[1]
其臨床表現分五期:①潛伏期:一般為3~35天,平均5~14天,在病毒感後,臨床尚無症狀出現,但已有抗體形成;②前驅期:主要表現發熱,一般在38~39℃之間,可伴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狀,其中咽痛是比較多見的主訴;③癱瘓前期:除有發熱,上感症狀和胃腸道症狀外,主要出現劇烈頭痛、肌肉酸痛、感覺過敏、頸背強直等症狀。本期可持續3~5天;④癱瘓期:如累及脊髓,多出現不對稱,不規則弛緩性癱瘓,以下肢被累及者為多。如累及延髓,可出現顱神經麻痹、呼吸中樞損害和血管運動中樞損害。如累及大腦,可出現意識混濁、震顫、高熱、驚厥,強直性癱瘓等症狀;⑤恢復期和後遺症期:急性期1~2周,癱瘓肢體可逐漸恢復,如癱瘓時間過長未及時治療可導致肢體或軀幹畸形。腦脊液可有細胞蛋白分離現象。患者血液、腦脊液、糞便中用組織培養可分離出脊髓炎質炎病毒。診斷主要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進行確立,但應與格林-巴利綜合徵,周期性癱瘓相鑑別。本病無特效治療,可對症支持治療,恢復期可進行功能鍛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