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淺表血栓性靜脈炎

胸壁淺表血栓性靜脈炎又稱Mondor病。為主要發生於胸壁的淺表性血栓性靜脈炎、淋巴管增殖性炎性變化呈條索狀硬結,以青壯年婦女多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胸壁淺表血栓性靜脈炎
  • 外文名:Mondor病
  • 發病年齡:在20~40歲
  • 對象:青壯年婦女
流行病學,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臨床表現,檢查,治療,預後,

流行病學

發病年齡在20~40歲,女性約為男性2~4倍。目前沒有其他相關內容描述。

病因

病因不明。發病前常有外傷史,有認為與乳房手術、膿腫切開和局部壓迫等有關;或繫結核病、感冒和肝炎等感染性變態反應所致。

發病機制

其發病機制為:血栓形成;血栓機化;再通暢;殘餘的靜脈厚壁纖維化。

臨床表現

發病年齡在20~40歲,女性約為男性2~4倍。皮損表現為沿乳房側緣橫過肋緣伸向腹壁的寬約2~3cm長短不一的條索狀硬結,1或2條,與皮膚黏著較緊,但皮膚表面炎症並不顯著。當拉緊皮膚時,索狀物可略高於皮膚表面而抬高上肢又可見皮膚呈凹陷現象。輕度疼痛和壓痛,或缺乏自覺症狀,只於檢查時發現。本病具有自限性,可於2~3個月內自行消失,復發者少。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組織病理特徵性即可診斷。

臨床表現

發病年齡在20~40歲,女性約為男性2~4倍。皮損表現為沿乳房側緣橫過肋緣伸向腹壁的寬約2~3cm長短不一的條索狀硬結,1或2條,與皮膚黏著較緊,但皮膚表面炎症並不顯著。當拉緊皮膚時,索狀物可略高於皮膚表面而抬高上肢又可見皮膚呈凹陷現象。輕度疼痛和壓痛,或缺乏自覺症狀,只於檢查時發現。本病具有自限性,可於2~3個月內自行消失,復發者少。

檢查

組織病理:為非特異性血栓性靜脈炎。

治療

因有自限性傾向一般可不必處理,應注意避免損傷,必要時給予熱敷或口服吲哚美辛(消炎痛)、阿司匹林等藥物對症治療。

預後

本病具有自限性可於2~3個月內自行消失,復發者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