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經脈

胰臟的經脈循行部位:根據胰臟在體內的位置與脊柱緊密相連的關係,其經脈起始部位當在後背脊骨之中,其循行的路線,則為沿督脈向兩側旁開半寸,也就相當於已發現上千年的華佗夾脊穴位置,與體前夾任脈而行的腎經路線前後相對。

基本簡介,相關理論,胰臟經脈腧穴圖,

基本簡介

胰臟經脈之氣充盈在整個脊柱之內,經氣分布到各個錐體,這就形成了各個錐體間的腧穴點,從頸1椎至腰5椎,兩側總計四十八穴,其穴位名稱暫時仍按頸1、頸2、胸1、胸2等等而定。向上的經氣沿頸向巔頂部散布,向下的經氣由骶椎向下肢散布,橫向的經氣由胸椎向肩、上肢部散布。胰臟經脈,與膀胱經脈關聯密切,膀胱經脈中的腧穴從大杼穴至關元俞穴一一與胰臟經脈穴點平行對應分布,緊靠錐體邊緣,其胰臟經脈之氣則通過每個穴位點散射到膀胱經脈,並隨膀胱經脈運行。正因為膀胱經脈與胰臟經脈的相鄰、相通關係,所以,膀胱經脈的諸多腧穴治療胰臟病都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在膀胱經脈有兩個腧穴空白點,其一為膈俞穴與肝俞穴之間第八胸椎下旁開1.5寸,應定名為“胰俞穴”(原被列為奇穴:胃管下俞穴)。其二為膈關穴與魂門穴之間第八胸椎下旁開3寸陷者中,應定名為“胰島穴”(現被視為無穴)。這兩個腧穴點對治療胰臟及胰臟經脈所發的病候,可起到關鍵性作用。胰經受病則見後心沉緊,腰以上、肩胛以下部位悶脹,頭昏、目沉、視物模糊,肌肉酸楚,四肢無力,懶言少語,胸腹燥熱、脹滿,咽乾口渴等。

相關理論

在中醫基礎理論之臟腑中,胰臟始終是一個缺位,在經脈之中,也是一個空白;但胰臟做為一個實體,終究有它應有的位置及歸屬。2007年11月,發表在《中國醫療前沿》雜誌上的《論胰臟及胰臟經脈》中對胰臟經脈是這樣論述的:
“胰臟的經脈循行部位:根據胰臟在體內的位置與脊柱緊密相連的關係,其經脈起始部位當在後背脊骨之中,其循行的路線,則為沿督脈向兩側旁開半寸,也就相當於已發現上千年的華佗夾脊穴位置,與體前夾任脈而行的腎經路線前後相對。
胰臟經脈之氣充盈在整個脊柱之內,經氣分布到各個錐體,這就形成了各個錐體間的腧穴點,從頸1椎至腰5椎,兩側總計四十八穴,其穴位名稱暫時仍按頸1、頸2、胸1、胸2等等而定。向上的經氣沿頸向巔頂部散布,向下的經氣由骶椎向下肢散布,橫向的經氣由胸椎向肩、上肢部散布。”
多年來,人們運用各種針法或手法或拔罐或刮痧等技術,選取“華佗夾脊穴”做為奇穴治療多種疾病,都有著很好的療效,可是,“華佗夾脊穴”上下左右幾十個穴位點,在治療疾病時,到底用的哪一個或哪幾個穴位點、還是全都用上了呢?大多數人沒說清楚,“華佗夾脊穴”的哪個穴位點到底有什麼主治作用更是少有人說,而且大多數人是說選取症狀或壓疼較明顯的部位穴位治療,照這樣的說法,哪裡是選取的“華佗夾脊穴”,純粹是在運用“阿是穴”了。
例如:《包頭醫學院學報》1997年第04期《穴位注射華佗夾脊穴治療腰背痛180例》論述:“取華佗夾脊穴,腰痛取4穴,背痛取4穴,腰背痛取6穴。取穴時儘量選壓痛明顯部位的穴位。”
又如:《針灸臨床雜誌》1999年第03期《華佗夾脊穴在臨床上的套用》論述:“病史:半月前因外傷至T5-8處疼痛,近日因工作勞累,漸覺痛由胸椎向前放射,逐漸加重。咳嗽、深呼吸、噴嚏疼痛加劇。查體:T5-8棘突及肋間隙有明顯局部壓痛及放射痛。X線片報告T5-8無異常。診斷:肋間神經痛。治療:取T5-8夾脊穴,陽陵泉穴,”
再如:《中國針灸》2004年第S1期《提捏華佗夾脊穴為主治療感冒52例》論述:“治療方法2.1風寒型 讓病人伏臥於治療床上,儘量放鬆,醫者站在患者的左側,在病人的背部塗勻滑石粉,從能部開始向上提捏至大椎穴,一般反覆做十幾次即可,然後用手指腹壓肺俞、脆俞、腎俞(每穴點壓10次),完畢後用TDP燈照風池、風府穴20分鐘。”
還有如:《湖北中醫雜誌》2007年第02期《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單純性肥胖的臨床觀察》述說:“治療方法治療組:取穴:華佗夾脊穴(第3胸椎至第5腰椎)。操作:穴位常規消毒,”
又如:《河南中醫》2003年第12期《火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背痛61例》論述:“治療方法2 .1取穴:根據病痛位置,對應取華佗夾脊4~6次。”
根據以上諸多文章所論述的取穴方法可以明顯的看出,不管是什麼針法或手法在選取“華佗夾脊穴”治療時,都是在以疼痛區域取的穴,這不就是根據“以疼為俞”理論取用的 “阿是穴”嗎。
五絕指針療法在治療糖尿病以及各種疑難雜症的研究過程中,確定了所謂的“華佗夾脊穴”,就是中醫學的經絡空白——胰臟經脈,這也才是真正的“奇經八脈”的“奇經”;並根據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總結出了每個穴位點都有著獨到的治療疾病作用,根據我們的研究認識,現將胰經腧穴的命名和主治作用介紹如下:
一、胰經腧穴的命名
關於腧穴的命名,實際上就是給諸多穴位點明確一個專有的名稱而已,至於為什麼叫這個或那個名字說起來並不重要,但是,為什麼確定了這個名稱,也還是有一定的規則的,胰經腧穴的定名主要根據以下幾種規律:
1、根據該穴位的主治作用而定名;如:腰4椎為“昇陽”穴,胸12椎為“和中”穴。
2、根據相鄰穴位的名稱屬性而定名;如:胸7椎與督脈的至陽穴相平相近,定為“九天”穴。
3、根據相鄰穴位所屬的臟腑功能而定名;如:胸10椎與膀胱經的膽俞穴相平相近,定為“中正”穴。
二、胰經腧穴的定位
頸1椎定為閉關穴;頸2椎定為鎖喉穴;頸3椎定為醒腦穴;頸4椎定為明目穴;頸5椎定為利咽穴;頸6椎定為清風穴;頸7椎定為定喘穴;胸1椎定為安陽穴;胸2椎定為氣路穴;胸3椎定為相府穴;胸4椎定為熱結穴;胸5椎定為神明穴;胸6椎定為作強穴;胸7椎定為九天穴;胸8椎定為津泉穴;胸9椎定為上將穴;胸10椎定為中正穴;胸11椎定為清營穴;胸12椎定為和中穴;腰1椎定為溫精穴;腰2椎定為固精穴;腰3椎定為壯陽穴;腰4椎定為昇陽穴;腰5椎定為髎巔穴。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1、穴位名稱:(頸1椎)閉關
【作用】:清心開竅,通利機關,疏風清熱,聰耳明目。
【主治】:鼻塞,頭痛,咽痛,目赤腫痛,頸項強痛,肩痛不舉,頭暈,目眩,中風不語,半身不遂。
2、穴位名稱:(頸2椎)鎖喉
【作用】:祛風散寒,溫經通絡,開闔關竅,潤肺生津。
【主治】:咳痰,氣喘,胸疼,鼻塞,咽乾,嘶啞,喉鳴,梅核氣,頸筋不舒,落枕,肩疼,肢體不遂。
3、穴位名稱:(頸3椎)醒腦
【作用】:熄風止痙,鎮驚安神,開竅醒腦,清肺寧心。
【主治】:頭暈頭痛,耳聾耳鳴,兩眼昏花,頸項強直,肩臂沉疼,四肢無力,心悸氣短,嗜睡。
4、穴位名稱:(頸4椎)明目
【作用】:疏風通絡,驅風散熱,明目養神,開竅醒腦。
【主治】:眉棱骨疼,視物不清,迎風流淚,頸肩疼痛,後背沉緊,上肢不抬,手指麻木,活動障礙。
5、穴位名稱:(頸5椎)利咽
【作用】:疏風清熱,養陰生津,調理筋脈,滑利關節。
【主治】:咽喉腫痛,咽乾口渴,頭暈目眩,頸項僵硬,落枕,肩臂疼麻。
6、穴位名稱:(頸6椎)清風
【作用】:熄風止痙,鎮驚安神,疏風通絡,聰耳明目。
【主治】:畏寒怕冷,迎風流淚,視物模糊,口乾鼻燥,頭痛頭暈,肩臂酸疼,肢體麻木。
7、穴位名稱:(頸7椎)定喘穴
【作用】:解表清熱,疏風散寒,熄風止痙,肅肺寧心。
【主治】:自汗盜汗,畏寒怕冷,感冒,目赤腫痛,頭項強痛,咳喘,胸悶氣短,驚悸,肩臂疼痛。
8、穴位名稱:(胸1椎)安陽
【作用】:宣肺解表,鎮驚安神,疏調筋骨。
【主治】:發熱,咳嗽,頭痛,鼻塞,脊強,骨痛,肩、腰、骶、膝關節痛。
9、穴位名稱:(胸2椎)氣路
【作用】:宣肺解表,熄風止痙,疏風清熱。
【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10、穴位名稱:(胸3椎)相府
【作用】:祛風退熱,寧心鎮痙,養陰清熱,調理肺氣。
【主治】:發熱,咳嗽,咳血,盜汗,鼻塞,氣喘,毛髮脫落,脊背強痛。
11、穴位名稱:(胸4椎)熱結
【作用】:養心安神,熄風止痙,清熱通絡,寬胸理氣。
【主治】:心痛,心悸,咳嗽,胸悶,風火牙痛。
12、穴位名稱:(胸5椎)神明
【作用】:養心安神,熄風止痙,清熱通絡,理氣止痛。
【主治】:心痛,心悸,胸悶,氣短,咳嗽,失眠,健忘,夢遺,盜汗,脊背強痛。
13、穴位名稱:(胸6椎)作強
【作用】:清熱解毒,滋陰壯陽,補腎益氣,利水消腫。
【主治】:遺尿,小便不利,水腫,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耳聾,耳鳴,咳嗽,氣喘,腰痛,骨病,脊背強痛。
14、穴位名稱:(胸7椎)九天
【作用】:清熱利濕,健脾養胰,寬胸降逆,調氣補虛。
【主治】:胃脘痛,呃逆,噯氣,便血,咳嗽,氣喘,咽乾口渴,骨蒸盜汗,胸脅脹痛,背痛。
15、穴位名稱:(胸8椎)津泉
【作用】:止痙熄風,健脾和胃,養胰生津,清熱利水。
【主治】:腰背疼痛,多食善飢,後心沉緊,頭昏腦脹,視物模糊,肌肉酸楚,四肢無力,懶言少語,胸腹燥熱,咽乾口渴。
16、穴位名稱:(胸9椎)上將
【作用】:疏肝理氣,止痙熄風,養血明目,健脾養胰。
【主治】:脅肋疼痛,黃疸,脊背痛,胃痛,視物模糊,口乾舌燥。
17、穴位名稱:(胸10椎)中正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疏肝利膽,理氣解郁。
【主治】:黃疸,嘔吐,口苦,腹脹滿,脅痛,潮熱,腰脊強痛。
18、穴位名稱:(胸11椎)清營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養胰生津,益氣和中。
【主治】:黃疸,嘔吐,腹脹,泄瀉,痢疾,水腫,口苦,咽乾,嘶啞。
19、穴位名稱:(胸12椎)和中
【作用】:溫補脾腎,強壯腰脊,健脾和胃,滋陰生津。
【主治】:肩胛疼痛,腰脊強痛,腹痛,胸腹滿悶,飲食無味,小便黃赤,便秘。
20、穴位名稱:(腰1椎)溫精
【作用】:溫補脾腎,強壯腰脊,通利三焦,疏調水道。
【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腹脹,腸鳴,泄瀉,腰腿疼痛,膝關節疼。
21、穴位名稱:(腰2椎)固精
【作用】:強壯腰膝,固精止帶,補腎益氣,利水消腫。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赤白帶下,中風偏癱,腰腿疼痛,骨病。
22、穴位名稱:(腰3椎)壯陽
【作用】:強腰補腎,調經通絡,消腫利水,固精止帶。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遺精,陽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23、穴位名稱:(腰4椎)昇陽
【作用】:壯陽補腎,調經通絡,通腸利腑,滲水利濕。
【主治】:腹脹,泄瀉,便秘,月經不調,遺精,陽痿,腰痛,腿疼,關節不利,下肢痿痹,腳後跟疼。
24、穴位名稱:(腰5椎)髎巔
【作用】:強腰補腎,溫經通絡,通調水道,舒筋活血。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遺精,陽痿,小便頻數或不利,腰腿疼痛,下肢麻木。
附:胰俞穴和胰島穴
穴位名稱:胰俞 (補入經穴)
【定位】:在背部,第八胸推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疏肝利膽,活血化淤,養胰健脾,調和腸胃。
【主治】:胃脘痛,呃逆,口苦咽乾,大便不調,多飲多尿,消食,盜汗遺精,肢體無力,肌肉酸楚。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穴位名稱:胰島(補入經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八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清熱利濕,養胰生津,通利腸道,滋陰助陽。
【主治】:口乾舌燥,多飲多尿,視物模糊,肢體消瘦,脊背沉痛,腰膝酸軟,皮膚粗糙,面黃肌瘦。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說明:本文所論穴位的主治作用,是五絕指針療法臨床治療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否適宜其它技術的有效治療,有待考證。

胰臟經脈腧穴圖

胰臟經脈腧穴圖胰臟經脈腧穴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