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李碧華創作中篇小說)

胭脂扣(李碧華創作中篇小說)

《胭脂扣》是作家李碧華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984年,收錄於同名小說集。

該小說講述了香港石塘咀紅牌阿姑如花與南北行富家公子十二少陳振邦的一段時空交錯、纏綿悱惻的情愛糾葛。小說塑造了如花和阿楚兩個隔著50年的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以此探尋現代女性意識的逐漸覺醒。

1988年,根據該小說改編,由梅艷芳張國榮主演的電影《胭脂扣》在中國香港等地上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胭脂扣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李碧華
  • 發表時間:1984年
  • 字數:約88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如花來到一家報館的廣告部,想登一則尋人啟示。此時的如花,已是來自陰間的一名女鬼,她要尋找昔日情人十二少陳振邦。於是,她認識了報館的袁永定及其女友凌楚娟,並在袁、凌二人的幫助下,開始尋人之旅。
50多年前的名妓如花和闊少爺陳振邦相愛,但由於當時門第觀念森嚴,兩人遭到十二少家人的強烈反對。於是,兩人約好一起飲鴉片共赴黃泉,並約好“三八七七”作為他們日後投胎轉世相認的密碼。如花自盡而亡,十二少卻臨時反悔,終被救回。如花在地府苦苦等不到十二少,便以犧牲來世的陽壽為代價,來到陽間尋找十二少。最終,在袁、凌的幫助下,如花在片場找到了十二少。她以死相許的愛人,竟醜陋齷齪地苟活於人間。昔日的浪漫愛情已不復存在,如花無可留戀,飄然而歸。

創作背景

1997年以前,香港經受了150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在這150多年裡,身處其中的香港市民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著中、英等國的雜交文化。這種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使香港長期處於夾縫中,同時具有了“邊緣性”、“混雜性”的文化特徵。1984年中英談判塵埃落定,1997年香港將回歸祖國。社會激起千層浪,集體歷史無意識的香港市民陷入了焦慮中。1997成了香港市民眼中的大限,因為他們對中國大陸的印象集體停留在20世紀30年代的影片。港人集體陷入1997一旦到來,就會摧毀他們現有生活的恐慌之中,繼而引發了港人80年代末的集體懷舊潮。港人開始在懷舊中尋找歷史、確認身份、想像家國。有著十年撰寫專欄經歷的李碧華憑著作為記者、作家的敏銳感抓住了這一時代特徵,適時地迎合了香港人的閱讀趣味,寫出了具有濃厚“懷舊”意味的作品《胭脂扣》。

人物介紹

如花:花運正紅、顛倒眾生的倚紅樓紅牌阿姑。她是一個守規矩、懂禮儀的具有古典東方女性溫柔氣質的女子,也是典型的受到封建思想壓抑的女性。她從小被賣到倚紅樓,根本不知道本身姓什麼。在阿楚質問她為什麼十二少不娶她時,她說“我並沒有做正室夫人的美夢,我只求埋街食井水,屈居為妾”。如花想要的是十二少的愛,並與其廝守終生。雖得到耳鬢廝磨的愛情,一片純情真心,如花到頭來卻仍要依仗舊業維持二人生計。最終名妓痴纏,一頓煙霞永絕。
陳振邦:眉清目朗、風流倜儻的南北行三間中藥海味鋪少東十二少。十二少也曾真心愛如花,為了與如花長相廝守,他放下富家闊少的身份去學戲。可離開父親蔭蔽,十二少總歸還是無奈,只好吸起鴉片煙。在如花殉情的建議面前,他想回頭了,重回那應有盡有的家。於是他沒有吞下鴉片,選擇苟活於這個世界。
凌楚娟:阿楚是個觀念開放、驕傲忙碌、活力十足的現代女性。她是娛樂版的名記,熱愛工作,追求理想、自由、平等。她直率犀利、咄咄逼人,質疑如花和十二少所謂的堅貞不渝的愛情;她也會無理取鬧,發小脾氣,會得理不饒人地說“你別以為時代女性會像以前的女人一般忍讓,如今男女平等”。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在李碧華筆下,無論是男人的背叛,還是女人對愛情的執著,無不因為一個‘欲’字:物慾、情慾。且不說導致男性背叛的種種誘因,單看女性的痴情已在潛意識中幻化為一種欲望。為了自己的欲望而爭,為了自己的欲望而執。小說《胭脂扣》中,主人公如花與十二少都是極端利己者,李碧華對他們兩人抱以同樣的理性和批判的態度。十二少體會到現實生活的艱難後決心要與如花斷絕關係,在看到如花飲毒自殺時,他瞬間的感動與遲疑很快便被恐懼占領,他不能死也不願意死。而如花對十二少的感情看似真摯熱烈和痴心感人,但背後卻蘊含著貪婪可怕的私慾——她不甘心十二少離開自己與別人幸福,這一信念使如花堅定了要奪走十二少性命的決心。到頭來,偷生的十二少家道中落,妻離子散,老年混跡在民眾演員中勉強度日;如花苦苦等待了50餘年,犧牲來世的陽壽回來尋找十二少,卻得知對方根本沒有死,對愛情徹底絕望。
小說的悲劇主題體現了兩性愛情中“有情與無情”的矛盾,也體現了人性中“貪情與貪生”的矛盾,歸根到底是要探討人性深處的私慾:面對走向絕路的愛情,如花重情且貪情,她要拼盡一切保全她的愛情,即使與之同歸於盡;十二少無情並貪生,他不願意為愛情付出代價,更不可能犧牲自己的性命。兩個人的愛情也曾浪漫熱烈,纏綿悱惻,但當面對殘酷的現實環境時,一個想要全權占有,一個想要抽身而退,曾經美好的愛情被各人的私慾徹底撕碎,面目全非。因而,小說中的悲劇論調更為陰沉犀利,直指人性的黑暗面。
《胭脂扣》戳破了男女生死相守和為愛殉情的浪漫理想,為世人道出了現實令人絕望的真相:男人在最後的那一刻膽怯了,背叛了,最終背棄了誓言苟活下來,悽美的愛情神話已經被拆穿。但李碧華不肯罷休,又添上更加諷刺辛辣的一筆——原來,女人也一直心有芥蒂,她早料到男人的軟弱與動搖,於是悄悄在酒中下藥,無論他願不願意殉情,她都要他陪自己死。一場看似浪漫感人的悲劇背後卻充斥著人性深處的自私、妒忌、貪婪、欺詐和背叛。可以說,《胭脂扣》的悲劇是人性的悲劇。
從另一方面來看,如花都是以一個弱者和被欺壓者的形象出現,她的隱忍、堅強、無奈、脆弱都被作者細緻地描繪出來。在她身上,可以看出社會的壓迫對精神的禁錮和對身體的任意凌辱。這部小說寄託了李碧華對女性的同情,同時也是對女性主義自主精神獨立的搖旗吶喊和振臂高歌。文中處處可以體現出李碧華對女性的讚譽和對男性的貶斥,為愛不顧一切的殉情女子背後,是對男權社會秩序和價值體系的不屑一顧。李碧華安排如花親自複述和親眼目睹發生的一切,也意在告慰女人,要獲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必須正視自己身為女人這個事實,才能平等地對待男女之間的不平等,真正作為一個女人強大起來。

藝術特色

自《聊齋志異》後,李碧華在文學場域中重新召喚出真正鬼魂的在場。不同的是,小說一開始是作為鬼的如花申請了七天來人間尋找十二少,小說所敘述的則是鬼生前的戀情,正是由於生前戀情的憾恨結局使得死而為鬼的如花繼續尋找戀人。這似乎是對傳統人鬼戀模式的一種繼承,而《胭脂扣》的顛倒和反撥之處則在於小說並無設定借屍還魂或雙雙做了鬼夫妻的大團圓結局。小說中十二少與如花相約殉情的悽美愛情故事背後,則是十二少的苟且偷生和如花的蓄意謀殺,這種對愛情存在的探詢是通過如花的尋人和袁凌二人的輔助來完成的。
《胭脂扣》著筆於香港歷史和香港人以及香港愛情的創造性嘗試,在如花這個50年前的塘西紅牌阿姑身上,寄予了作者對香港的歷史——塘西風月、香港人的本土身份史——如花說我是香港人、香港的愛情——人們只認為那是一種風俗的懷疑和戲謔,因此而掀起一股懷舊之風。《胭脂扣》對於歷史的鉤沉和再現不是鋪陳歷史大事,而是通過重回現世的名妓向對歷史一無所知的現代人講解50年前的香港。不過講解的既不是官方政治史,也不是經濟史,而是從一個22歲殉情的年輕妓女的小角度看來的香港風貌。這表明了李碧華重現帶有濃重民間情意色彩的“小敘事”的歷史意圖。

作品影響

1988年,小說《胭脂扣》被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在中國香港等地轟動一時,先後獲得第8屆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獎,第24屆電影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以及第10屆巴黎三大洲電影金球獎、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審特別獎。

作品評價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修已:《胭脂扣》被認為是一批“塘西風月”小說、電影的濫觴者,在80年代後期帶起整個懷舊潮。懷舊潮可以有多方面的意義,它反射出作家對香港自身歷史的興趣,是一種自我找導,它也揭示當下社會所感到的缺失,它美化過去,給過渡時期感到壓抑和焦慮的公眾提供安慰。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出版社ISBN版本備註
1984年
天地圖書公司(中國香港)
-
第一版
1993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
7-02-001727-4
李碧華小說系列
2006年
新世界出版社
7-80187-854-X
李碧華作品集
2013年
新星出版社
978-7-5133-1174-8
新經典文庫版

作者簡介

李碧華,原名李白,中國香港作家、記者、編劇。曾獲台灣電影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多次提名,1989年憑藉電影《胭脂扣》劇本獲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代表作品有《霸王別姬》《青蛇》《胭脂扣》《餃子》《生死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