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舫

胡靖舫先生,原籍河南省汲縣,1920年2月22日出生。1927年9月至1932年8月,在河南省汲縣第四國小求學;1932年9月至1933年8月,在河南省汲縣女子中學求學:1933年9月至1937年8月,在河南省汲縣縣立女子簡易師範學校求學;1938年2月至1940年6月,任四川省西陽縣龍潭鎮四川省立第三中學教員;1940年秋,任重慶市立第五國小教員;1940年冬至1942年夏,考入重慶前中訓團音樂幹部進修班學習聲樂;1942年9月考入重慶國立音樂學院主修聲樂,1946年7月,以優異成績畢業;1946年8月至1949年6月,任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音樂組助教;1949年9月至1953年5月,任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聲樂講師兼少年班副主任、輔導員;1953年6月至1956年7月,任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民間音樂研究室副主任;1956年9月起,長期擔任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講師(期間,曾兼任附中聲樂科主任、赴現代京劇《龍江頌》劇組任聲樂教員);1979年2月光榮退休。之後,因學校教學工作需要,長期返聘。1988年,晉升為副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靖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20年2月22日
  • 逝世日期:2015年1月2日
  • 性別:女
詳情,

詳情

胡靖舫先生,原籍河南省汲縣,1920年2月22日出生。1927年9月至1932年8月,在河南省汲縣第四國小求學;1932年9月至1933年8月,在河南省汲縣女子中學求學:1933年9月至1937年8月,在河南省汲縣縣立女子簡易師範學校求學;1938年2月至1940年6月,任四川省西陽縣龍潭鎮四川省立第三中學教員;1940年秋,任重慶市立第五國小教員;1940年冬至1942年夏,考入重慶前中訓團音樂幹部進修班學習聲樂;1942年9月考入重慶國立音樂學院主修聲樂,1946年7月,以優異成績畢業;1946年8月至1949年6月,任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音樂組助教;1949年9月至1953年5月,任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聲樂講師兼少年班副主任、輔導員;1953年6月至1956年7月,任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民間音樂研究室副主任;1956年9月起,長期擔任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講師(期間,曾兼任附中聲樂科主任、赴現代京劇《龍江頌》劇組任聲樂教員);1979年2月光榮退休。之後,因學校教學工作需要,長期返聘。1988年,晉升為副教授。
胡靖舫先生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深深地熱愛自己的祖國,青年時代就追隨進步,曾在經濟上幫助過我地下黨員。新中國成立之初,她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音樂會,在音樂會中擔任獨唱,歌唱新時代,歌唱新生活,謳歌人民謳歌黨,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熱烈歡迎。胡先生曾從自己每個月的工資中拿出一定數額的錢款長期捐助抗美援朝。本院黨組織公開時,委任胡先生為黨的宣傳員,她認真按照黨組織的要求,在師生中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配合學校開展好各項工作。1958年8月28日,在黨組織的關懷、培養下,由林陽、王品素同志介紹,胡先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她更緊密地把自己的命運與黨和人民的事業連在了一起。
1956年,學校創辦了民族聲樂專業,胡靖舫先生積極回響黨組織的號召,成為系裡第一個民族聲樂專業的老師。怎么教好民族聲樂專業(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胡先生謙虛好學,她與王品素等老師一起,在乾中學、學中乾,虛心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向戲曲演員、民族歌唱家學,甚至向自己的教學對象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刻苦鑽研語言、風格、發聲方法等民族聲樂專業教學的業務知識,日益積累教學經驗,努力提高藝術修養,並大膽付諸於實踐。1963年,我院成立民族聲樂系,胡先生為系核心組成員,之後一直擔任教研組長。
在民族聲樂專業課堂教學中,胡靖舫先生倡導採用西洋唱法和民族特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民聲教學成績斐然,尤其是民族班,曾成為上海音樂學院的一大亮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上海之春”曾舉辦上海音樂學院少數民族學生獨唱專場音樂會,引起社會強烈反響,還被拍成了電影。
胡靖舫先生忠誠於黨的音樂教育事業,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她兢兢業業、嘔心瀝血,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教書育人,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藝雙馨的民族聲樂專門人才,有的在國內外高規格聲樂比賽中獲得大獎,成為著名歌唱家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如阿旺、楊學進、巴哈古麗等;有的成為全國各藝術院團的獨唱演員、領導,如曹新華、項定秀、曾新芳等;有的成為全國各藝術院校的教學骨幹力量,如全花子、王淑英、羅余瑛等。
胡靖舫先生多年來積極主持本院民族聲樂教材的編寫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油印成冊七集——“中國民歌選”第四集,“民族聲樂教材選”1、2、3、4、5集,“外國民歌選”一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兩集——民族聲樂作品選(獨唱歌曲部分),獨唱歌曲集——民族聲樂部分。上述教材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被廣泛使用,深受廣大師生喜歡。
胡靖舫先生善於總結教學經驗,並在認真概括的基礎上曾撰寫過數篇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理論文章,發表在《人民音樂》、《音樂研究》等刊物上,如“民族聲樂教學的體會”、“向戲曲演員採訪學習的一些體會”等。為年輕教師提供了教學借鑑。
鑒於胡靖舫先生的勤奮努力與突出成績,1951年6月,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工會第一屆選模大會推選她為“甲等模範”;1987年11月,學校授予她“上海音樂學院教學成績優秀獎”。
在“文革”中,胡靖舫先生曾遭受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被任意揪斗、強迫勞動,但胡先生對黨和人民的信念堅定不移。平反昭雪後,她以更旺盛的工作熱情,積極投身到自己一生鐘愛的聲樂教學事業中去。充分體現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崇高精神。她熱愛學校,熱愛學生,更珍惜生命。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沒有停止過在音樂園地里的耕耘。不管是在職在編,還是退休返聘,黨叫幹啥就幹啥,只要教學工作需要,只要學生需要,她一定傾盡全力,無私奉獻。
胡靖舫教授除了培養漢族歌唱演員外,為我國兄弟民族:壯、苗、藏、維吾爾、彝、朝鮮、普米、傣族等培養了眾多的歌唱人才,不少學生在各類聲樂比賽中獲獎,其中四個學生獲得國內外金獎、四個學生獲得第一名。 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民族風格與美聲唱法緊密結合,先後在 《人民音樂》、《音樂研究》 上發表學術論文,努力探索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演唱風格,受到聲樂界的重視, 幾十年來的教學一絲不苟刻苦鑽研,為此曾兩度榮獲教學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