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集書會

胡集書會

胡集書會是興起並紮根於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的一種傳統曲藝集市盛會。胡集,是山東省惠民縣(古為武定府)東南最大的一個集鎮,每年農曆二、七逢集,夏曆正月十二是春節後的頭一個大集,這天必開始舉行燈節書會。 胡集書會從元朝興起,至清初極盛,一直沿襲至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最早源於曲藝藝人的競技活動,後逐漸演變為以聯誼為主、具有習俗性質的自發性傳統民間曲藝交流活動。已經和燈會都成為元旦的固定項目。

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惠民縣申報的胡集書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胡集書會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Ⅹ-59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山東省惠民縣
歷史源流,曲藝形式,主要活動,前節,正節,偏節,傳承價值,

歷史源流

2200多年前,今天的山東惠民一帶就進入了秦始皇的視野,他“以東南有天子氣,乃東巡於此,次舍厭之”。秦始皇在此設定了厭次縣,要把這股“天子氣”壓住。
胡集書會胡集書會
在胡集書會肇始階段,從南方來了一夥唱漁鼓的藝人,他們與北邊一幫唱落子的藝人互不服氣,對壘唱戲,猶如擂台較量。第二年雙方又各自約來了更多的同行藝人,再次對唱,如此連續幾年,藝人越來越多,觀眾也越來越踴躍,影響也隨之擴大。後來藝人們慢慢意識到,藝術上相互競賽交流是好事,但不能視同行為冤家,再說都是窮說書的,為了混碗飯吃,更不能互相拆台,應該和解團結。於是大家就約定每年農曆正月十二來胡集聚會,借說書之便,暢敘友情、交流書目、傳授技藝、拜師收徒、各續門戶。於是,書會世代相傳,繁衍至今。
胡集書會始於宋元,盛於明清,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書會的成因說法不一,興起的具體年代也無從確定。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是,有一年恰逢春節後胡集第一個大集,從南方來了伙說漁鼓書的,從北方來了幫說大鼓書的,因互不服氣雙方發生了爭執。便相約來年各自邀來更多藝人相爭,如此數年,藝人逐年增多。後來,藝人們都覺得大家來此獻藝是好事,互相仇視沒有好處,於是商定每年正月十二的胡集大集,齊來聚會、暢敘友情、競技賣藝。這樣年年聚會,世代相傳,規模逐漸增大,來此說書的藝人有濟南、濰坊、淄博的,後來,河北、河南、遼寧、黑龍江等省的藝人也趕到這裡獻藝。
胡集書會胡集書會
史書記載
史書記載,宋朝時北方地區民間流傳著一種音樂與唱詞相結合的說唱藝術--說渾話,到宋朝末年,又流行起“鼓子詞”,而此時,惠民城裡每年都有書會,藝人們聚在一起切磋技藝、交流書目,“平話”在惠民一帶非常盛行。到初兵亂時期,藝人們把書會遷至惠民城東南七十里的胡集村。胡集歷史上商業發達,是方圓百餘里最大的集鎮,正月十二是春節後的第一個大集,周圍民眾為歡度元宵節,蜂擁前往胡集置辦元宵節用品。每年元宵節前後,各地的說書藝人利用這個機會,從四面八方趕到胡集,登場亮藝,說書賣場經年不衰,場面逐年擴大,逐步形成盛大的胡集書會。

曲藝形式

歷史上書會上的各種曲藝形式豐富多彩,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書評書渤海大鼓山東快書山東琴書、漁鼓書等。胡集附近村鎮的農民特別愛好聽書,一大早便起來,把說書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各村還派出內行人到書會上挑選中意的節目,再邀請藝人到本村演出,一連好幾天。
說書賣藝為餬口,藝人們都想賣個好場,書會期間每天早、中、晚三場書,藝人相當勞累。當年來胡集說書的藝人多達四五百檔,他們不怕路途遙遠趕到胡集劃場子,除附近及本省藝人外,還有來自遼寧等地的外地說書藝人在胡集各展聲喉,西湖大鼓、梅花大鼓、木板書、毛竹板、滄州木板、相聲、山東琴書、山東快書、漁鼓等藝術形式應有盡有,觀眾還可以聽到冷門的過窯調、韁大鼓、河間大鼓東路大鼓數來寶等,一時間,胡集村每個角落聲腔娓婉、鼓板齊奏、琴箏爭鳴。藝人們說唱的書目各異,但都是拿手的傳統看家戲,細說精唱,爭取賣個好價錢。
胡集書會胡集書會

主要活動

前節

胡集書會由“前節”、“正節”和“偏節”組成。“前節”就是在正月十二大集前,距此較遠的說書藝人為了不誤書會,常常提前幾天帶著樂器和被褥,三三兩兩雲集胡集,一些業餘的曲藝愛好者隨之而到,散住在鎮上各客棧中。藝人們來胡集的途中,沿途說書賣藝,並於十一日晚前趕到胡集,借宿在村民家,集體進行“望空”、“報門”等聯誼活動,這稱為“前節”。
胡集書會胡集書會

正節

正月十二大早,各路說書人便都來到集上,擺下攤子,扯旗掛牌,各自登場獻藝。上午10時,鼓樂四起,鞭炮齊鳴,書會正式開始,由這天一直到正月十六,為“正節”,這是書會的高峰盛期。
胡集書會胡集書會
“正節”期間有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地民間還有跑龍燈、扭秧歌踩高蹺抬芯子雜耍武術等中國傳統藝術表演,書會達到高潮。書會正節期間,藝人的演出要價最高。胡集附近村鎮的農民特別愛好聽書,一大早便起來聽說書,把說書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各村並派出內行人到書會上挑選中意的節目,選定藝人及節目後,拿走藝人的樂器以表示成交,於是邀請藝人到本村演唱,由本村人付給報酬。從正月十二晚間起,一連幾天,各村的白天和晚上都有藝人說唱,若主人挽留,藝人就繼續說唱下去,若主人不留,藝人就再趕正月十七的大集書會。

偏節

從十七日至二十一日,稱為“偏節”,偏節過後,書會才散場。書會期間,藝人們互相拜年,交換書目,切磋技藝,收徒拜師,極富樂群敬業精神。書會散後,藝人們又沿途賣藝歸去,翌年正月十二,藝人們又從四面八方來到胡集相聚。
胡集書會胡集書會
胡集書會是一場實實在在的“大戲”,藝人們都習慣在胡集村南首的大、小空場和巷尾演出,而最壯觀的是,胡集村有一個寬23米、長達130米的乾溝窪地,在這個“天然”大舞台中擺場子,藝人們紛紛脫下棉衣,捋起袖子,扯高嗓子,擊鼓彈琴,拿出看家本領盡力獻藝。這方鄉音大舞台以天為幕,以地為台,你唱你的,他唱他的,說古道今,演奏著世代相傳的鄉音大律,盡情地釋放和宣洩內心的歡悅和悲苦,真可謂“弦聲嘈嘈如風吹竹林,書聲朗朗似珠落玉盤”。書場周圍上萬名觀眾簇擁傾聽,乾溝窪地便成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曲藝海洋,那陣勢真可謂氣壯山河。

傳承價值

胡集書會胡集書會
胡集書會一直是民間藝人自發的活動,書會期間公推德高望重者主持祭奠、授徒等儀式。1985年,政府修建了可容納八百多人的曲藝廳,平整了場地,對到會藝人進行有效管理和妥善安置,受到歡迎。
胡集書會作為自發形成的單純曲藝交易活動,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對交流發展曲藝藝術、豐富民眾節日娛樂生活起到過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