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先

胡華先

胡華先(1908年—1984年),江西瑞昌武蛟鄉人。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瑞昌碼頭區農業生產互助組組長、武蛟大橋村黨支部書記、大橋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特邀研究員等。

上世紀五十年代,胡華先帶領武蛟鄉大橋人憑藉著“兩個肩膀一雙手,一支扁擔兩個筐”,開墾荒地、改良土壤、改進栽培技術,鑄就了享譽全國的“鐵肩膀精神”,昔日大橋村舊貌換新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華先
  • 出生地:江西瑞昌武蛟鄉
  • 出生日期:1907
  • 逝世日期:1984年11月26日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鐵肩膀精神
個人生平,個人事跡,

個人生平

青少年時,靠傭工度日,後一直在家務農。解放後,積極參加土改反霸鬥爭,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改結束,率先邀集村中8戶翻身農民,組織起碼頭區第一個農業互助組——胡華先互助組。
1953年冬,又帶頭建立全縣第一個初級社——大橋農業生產合作社,被推任社長;1955年冬,成立大橋高級農業社,當選為管委會主任;人民公社建立後,長期擔任大橋大隊黨支部書記兼大隊長。
1951至1953年,連續被評為全縣乙等、甲等、特等勞動模範。1953年,出席江西省召開的第二屆英模大會,成為省勞動模範。高級社時,帶領社員在周圍30里內外,開荒1220多畝,使耕地面積增加三分之一。
1954年開始,在丘陵紅壤崗上試驗推廣改良棉,使單產皮棉由40餘斤提高到84斤。1957年,首次出席全國勞模大會,榮獲全國植棉模範稱號,受到中共中央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的接見。
此後,為改造紅壤,年復一年大量往棉地里挑蓋湖草湖泥,提高地力,並將棉花前作小麥由等行點播改為寬窄行條播,創造麥林“四邊”(邊鋤草、邊追肥、邊間苗、邊防蟲)和麥後“六搶”(搶割麥、搶鋤草、搶定苗、搶追肥、搶防蟲、搶犁麥兜)的管理經驗,解決了長期棉麥爭時間、爭勞力、爭陽光、爭肥料的矛盾,保證棉麥雙熟,高產穩產。
1963年秋,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魏文伯、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劉俊秀來大橋視察,肯定胡華先的成績;《江西日報》、《解放日報》曾先後在頭版以《鐵肩膀大橋》為題,介紹他的經驗,同年,出席華東局勞模大會,並第二次進京受獎。
1965年,大橋大隊被評為全國51個農業紅旗單位之一,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展出了大橋改造紅壤、奪取棉麥兩熟高產的事跡。
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來大橋視察,英國一位農業專家到大橋參觀,江西省派新聞單位將大橋棉花生產情況搬上銀幕。胡華先第三次出席全國勞模大會。1966年10月還作為特邀代表第四次進京,參加國慶觀禮,榮幸地與周恩來總理同桌就餐。
胡華先曾先後當選為縣一、二、三屆黨代會代表,一至七屆人大代表,省一至三屆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兼任過公社副書記、區委委員、縣委委員,縣人大常委會委員、縣革委會副主任、省、地革委會委員。
1976年9月,毛澤東主席逝世,胡華先作為全縣人民代表,赴京向毛主席遺體告別,瞻仰遺容。1978年後,他又積極搞好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11月26日病逝。

個人事跡

“只要有決心,黃土變成金。”1953年冬,剛當選大橋村黨支部書記的胡華先便帶領全體社員冒著嚴寒到楊泗嶺開荒,40天開墾出40畝荒地,這也讓大家看到了集體的力量,增強了幹事創業的勇氣和信心。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大橋人披荊斬棘、南征北戰,開闢一個又一個“戰場”。先後在丁家山、大石嶺、南山腳等16個紅壤山崗開出荒地300餘畝,在褲腳湖、車馬湖等17個湖汊開出荒地200餘畝,使得耕地面積突破1000畝。
1955年至1960年,大橋人又在上游官田湖墾荒600餘畝。到1963年,大橋人硬是憑著“一把鋤頭,戰天鬥地”,將耕地面積擴大到1700餘畝,由此,徹底改變了原先人多地少的狀況。
耕地有了,怎樣提高農作物產量成了又一道難題。大橋的耕地九成以上是紅壤類型的紅黃泥土和黃沙土,土層瘦薄,種植棉花的年份,即使風調雨順,每畝也不過三四十斤的產量,要想改變不是易事。
大橋冬季湖灘上有挑不完的湖泥,夏季湖水裡有撈不完的湖草,這些都是最好的有機肥料。1954年,一場洪水過後,胡華先便發動社員們開始了撈湖草湖泥工作,湖泥改變土壤有機質含量,湖草則用來覆蓋棉田,保濕追肥,這一年,皮棉單產提高到每畝84斤,大災之年的產量竟大大超過了往年。1957年,胡華先榮獲“全國植棉模範”稱號。
在接下來的十餘年裡,大橋人一直將冬天挑湖泥、夏天撈湖草的習慣保持了下來,他們把20餘萬擔湖泥和30餘萬擔湖草挑上紅壤山崗,全鄉三分之二的棉地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了中上水平。大橋,也由一個地瘠人窮的苦地方,變成了以棉花為主的糧棉兼作區。
在帶領大橋人擺脫缺地少糧的困境之後,胡華先又開始鑽研科學種田技術。在農業技術幹部的指導下,他開始試行棉、麥等行點播套種,實驗結果不盡如人意。
但是胡華先沒有放棄,之後,他又開展了持續數年的實驗,終於摸索出將棉花前作小麥由薄行點播,改為寬窄行條播的方法,並堅持棉籽“四合一”拌種下地,創造了“麥林四邊”和“麥收六搶”整套管理經驗,解決了棉麥爭陽光肥料的問題,保證了棉麥雙熟、雙高產。
1963年,大橋大隊全面推廣這一經驗後,實現了棉花畝產118斤,創歷史最高紀錄,小麥畝產也達到了186斤的高產量。
大橋人的妙招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農業專家前來參觀學習,《江西日報》《解放日報》先後於頭版刊登“鐵肩膀大橋”的長篇通訊,介紹大橋改造紅壤土的經驗,高度評價大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