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緩

胡瑗(992——1059),北宋初期學者,幼時學習刻苦,天資過人,七歲時便能寫一手好文章,十三歲時能通讀五經。雖然家庭生活及學習條件差,但他求學之志不減寸分,常以聖人、賢人要求自己,成為鄉里引人矚目的才子。人贊說:“此子乃偉器,非常兒也。”學藝後主要從事教育工作培養讀書人。

基本介紹

  • 本名:胡緩
  • 所處時代:北宋
  • 出生時間:992
  • 去世時間:1059
  • 主要作品:北宋初期學者
  • 主要成就:胡緩一生不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把畢生的精力獻給教育
  • 性別:男
青年時期,人生經歷,身後評價,

青年時期

青年時期的胡瑗,既有遠大的理想和追求,又有專一、踏實的學習態度,他曾說:“孔子因學於人而後為孔子。”胡瑗恪守這一信條,勤學不懈。年輕時,胡瑗為避世事干擾,專心就學,便同他的好友孫明復、石守道一道隱居泰山,專心讀書,經常廢寢忘食,十年沒有回家。每逢家書捎來,只要看到上面有“平安”二字,連拆都不拆,便拋向山澗,唯恐家事干擾了他的學習。如今泰山上還留有此遺蹟,名為“投書澗”。就這樣,胡瑗在泰山度過了十個春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學問上,對儒家經典及百家之言全部認真研讀過,並且細心體會,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潛、篤實、醇厚、和易的學風。後來胡瑗能成為一代宗師與他年輕時刻苦學習是分不開的。胡緩自泰山下山後,就回到自己的家鄉,在蘇州地區開辦私學,用儒家經典教授於蘇州。由於學識淵博,教育有方,不幾年便成為本地區遠近聞名的學者,很得當時蘇州知州范仲淹的垂愛和敬重。

人生經歷

公元1035年,范仲淹設立了蘇州郡學,聘請胡瑗為郡學教授,從此開始了官學教學的生涯。胡緩主持郡學,學規嚴密,許多學生不能完全遵守。為此,范仲淹就把自己的兒子送入郡學,帶頭奉行胡瑗所訂的學規,使得沒有完全遵守學規的學生也不敢犯規。蘇州郡學也就這樣成為各地郡學的榜樣。
公元1036年,胡瑗因為通曉古樂,長於音律,被范仲淹推薦到京城研究鐘律,製作了鐘磐等古代樂)器,得到朝廷的嘉獎。後來因為父親病死,胡瑗辭官曰家,繼續在蘇州郡學任教,直到公元1039年。
公元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諒設立湖州州學,胡緩又以保寧節度推官的身份被聘為州學教授,“四方之士,雲集受業”。
胡瑗在蘇湖設教二十多年,他大膽改革,勇於實踐,創立了著名的“分齋教學”制度。
公元1004年,范仲淹在京城創立太學,是全國最高學府。當時胡瑗正設教蘇湖,由於他教績顯著,名聲很大,引起了朝廷的重視,於是宋仁宗皇帝派人“下湖學取瑗之法以為太學法”,並在大學中推行“分齋教學”制度。
公元1052年,朝廷調胡瑗到京城主持太學。他講學時音韻高朗,意思清晰明白,很得學生信服,全國學者遠道而來,人數多到太學容納不下,附近的官署教被擴充為學舍。後來胡瑗升任太子中允,專門掌管太學
胡瑗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他誨人不倦,教學有方,深得廣大求學者的信任和愛戴,同時也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通今博古的有用人才。對此,王安石稱讚他是“天下豪傑魁”。
公元1059年,胡瑗因為生病不能掌管太學,以太學博士身份退休並回杭州他的兒子胡志康處。離開京城時,學生夾道送行,百里不絕。同年農曆6月病故於杭州,一代偉大的教育家結束了他光輝的一生,終年六十七歲。
1218年,南宋寧宗皇帝追謚他為“文昭”。

身後評價

胡緩一生不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把畢生的精力獻給教育。他想通過教育扭轉當時淺薄浮化的社會風氣,安邦治國。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有用人才。王安石稱他為“天下豪傑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