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母姓

胡母姓

胡母姓,源流單純,主要出自媯姓,遠祖舜帝,近祖媯滿,始祖田完。春秋時,陳國胡公滿的後人公子完出奔齊國,改姓田氏,後人逐漸掌握朝政,代姜齊為田齊,史稱“田氏代齊”①。據《廣韻》、《姓氏急就篇》、《姓解》、《通志·氏族略》均載: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鄉,因戰國齊國王室為田氏,本是媯姓陳氏後裔,其後人以“遠本胡公,近取母邑”,遂以“胡母”為姓,稱胡母氏。遷徙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母姓
  • 讀音:hú mú xing
  • 得姓始祖:胡母公
  • 歷史名人:胡母班等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胡母班,胡母生,胡母敬,胡母輔之,郡望堂號,郡望,堂號,胡母姓宗祠通用聯,胡母氏家規,

基本介紹

胡毋[胡毋、胡母,讀音作hú wú(ㄏㄨˊㄨˊ),不可讀作hú mǔ(ㄏㄨˊㄇㄨˇ),不可寫作“胡毌”]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胡公滿後裔公子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陳國胡公滿的後人公子完出奔齊國,改姓田氏。田完的後裔子孫在齊國迅速繁衍壯大,後以權財攏控齊國人心,逐漸掌握朝政,最終代姜齊為田齊。到齊宣王田辟疆執政時期(公元前320~前302年在位),將自己的一個弟弟賜封於毋仰(今山東東平)。戰國時期,“毋”與“母”二字通假,其後人“遠本胡公,近取毋邑”,因稱胡毋公,或田毋公,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地名為姓氏者,稱胡毋氏,或稱胡母氏。胡毋氏得姓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了。胡毋氏一族在古代曾強盛一時,例如在秦朝時期有著名的書法家、太史令胡母敬,在漢朝時期有著名的經學家胡毋生、執金吾胡毋班等。
晉朝以後,胡毋氏族人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胡氏、田氏、母氏、毋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本書要特別提請注意的是:該支其母氏、毋氏的正確讀音皆作wú(ㄨˊ),不可讀作mǔ(ㄇㄨˇ)。

得姓始祖

胡毋公(田毋公)。

遷徙分布

胡毋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人口也非常稀少,但其分衍的單姓母氏在台灣省名列第五百九十七位、毋氏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六百零二位,以扶風、鹹陽為郡望。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母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
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歷史名人

胡母班

胡母班:字季友,泰山郡人。有一次他走過泰山的旁邊,忽然在樹林裡碰上一個穿紅衣服的騎士,招呼胡母班說:“泰山府君(召收魂魄的神)召見仿。”胡母班驚呆了,正在猶豫不決還沒回答的時候,又有一個騎士出來,呼喚他。於是胡母班就跟著他們走了幾十步,騎士就請胡母班暫時閉上眼睛。一會兒,他看見宮殿房屋,儀仗非常威嚴。胡母班就進府拜見了泰山府君,泰山府君讓人給他端上飯菜,對胡母班說:“我想見您,沒有別的情,只是想請您捎封信給我女婿罷了。”胡母班問:“您女兒在哪裡?”泰山府君說:“我女兒是河伯的妻子。”胡母班說:“我立即就拿信送去,不知道沿著什麼路走才能到她那裡?”泰山府君回答說:“您一到黃河的中央,就敲打著船呼喚奴婢,自會有取信的人出來。”胡母班就告辭了出來,剛才那騎士又讓他閉上眼睛,一會兒,他忽然又來到了原來的路上。胡母班就向西去了,象泰山府君所說的那樣呼喚奴婢。一會兒,果然有一個婢女出來,拿了信就又潛到水中去了。過了一會兒,這婢女又冒出水面說:“河伯想見您一下。”這婢女也請他閉上眼睛。不一會兒,胡母班便拜見了河伯。河伯則大擺酒宴,說話也十分熱情。臨走時,他對胡母班說:“感激您老遠給我送來信,我也沒有什麼東西奉送給您。”於是就命令身邊的侍從:“把我的青絲鞋拿來。”於是就把這鞋子贈送給了胡母班。胡母班出來時,也閉上眼睛,忽然又回到了船上。胡母班在長安過了一年就回家去了。他走到泰山旁邊,不敢偷偷地經過,就敲著樹幹,自報姓名:“我胡母班從長安回來,想報告一下訊息。”一會兒,從前的那騎士出來,帶著胡母班按照過去的方法進了泰山。於是胡母班就向泰山府君報告了送信的經過。泰山府君請求說:“我會在其他方面再報答您。”胡母班說罷,上廁所去。忽然看見他父親帶著刑具在於犯人所服的勞役,這種人有幾百個。胡母班上前拜見父親,流著淚問:“大人為什麼落到這個地步?”他父親說:“我死了後很不幸,被懲罰三年,現在已經二年了,苦得不能再呆下去了。知道您現在被府君所賞識,你可以給我向他訴說一下,求他免除這勞役,我只是想當一個土地神罷了。”胡母班就依照父親教給他的話,向府君磕頭求情。府君說:“活人和死人屬於不同的世界,不可以互相接近。我自己倒沒有什麼吝惜的。”胡母班苦苦哀求,府君才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胡母班告辭出來,回家去了。過了一年多,胡母班的兒子幾乎死光了。胡母班很恐懼,又來到泰山,敲樹求見。過去的騎士就迎接他去見府君。胡母班就自己先說道:“我過去說話粗疏,等到我回家後,我的兒子都快死光了,現在恐怕禍事還沒完,所以馬上來稟告給您,希望得到您的憐憫和拯救。”府君拍手大笑說:“這就是我過去對你所說的‘活人和死人屬於不同的世界,不可以互相接近’的緣故啊。”就傳令外邊召見胡母班的父親。一會兒,胡母班的父親來到廳堂上,府君就問他:“過去你請求回到家鄉當個土地神,本當為家族造福,可是你的孫兒快死光了,這是為什麼呢?”胡母班的父親回答說:“我離開家鄉很久了,十分高興能回家,又碰上吃的喝的十分豐盛,實在想念孫兒們,所以就召見了他們。”於是府君便撤換了胡母班的父親。他父親痛哭流涕地出去了。胡母班就回家去了,後來又有了兒子,都平安無事。

胡母生

胡母生:一說胡毋生,字子都,臨淄人,西漢今文經學之一公羊學派的代表人物。公羊學派,是儒家經學中專門研究和傳承《春秋公羊傳》的一個學派。《春秋公羊傳》亦稱《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的一部典籍。公羊學派始自戰國時的齊人公羊高,其戰國初至漢初的傳承系統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壽→胡母子都(生);公羊學派對《春秋》的研究開始僅口說流傳,至漢景帝時,胡母生和他的老師公羊壽用漢代的隸書“著於竹帛”,才使《公羊傳》成書。西漢初期,時代需要封建大一統的政治思想。時代需要儒學,同時要求儒學充實、豐富和發展。齊文化學風具有兼容並蓄、務實創新、智巧應變的特點,所以齊學學者足以改造儒學,重新創立適應大一統政治需要的新儒學。《公羊春秋》就是齊學學者對孔子《春秋》改造的結果,因而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漢景帝時,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為博士。二人同業《公羊春秋》(也有學者認為,他是胡母生的弟子),董仲舒曾著書稱其德。正是董仲舒、胡母生為代表的齊學學者將儒學理論改造成了符合大一統需要的新儒學,才取得漢武帝欣賞,獲得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術統治地位。胡母生弟子眾多,有名的除公孫弘外,還有蘭陵褚大、東平嬴公、廣川段仲、溫之呂步舒。後來,又有齊人任公、貢禹、管路、左鹹、魯眭孟、顏安樂、嚴彭祖等均以治《春秋公羊傳》得顯。《公羊春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東漢的何休、唐代的徐彥、清代中後期常州學派的莊存與、孔廣森、劉逢祿、龔自珍、魏源,直到近代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啓超等,都是公羊學派中有影響的人物。

胡母敬

胡母敬:著名秦朝時期太史令。胡母敬是秦朝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本來是櫟陽(今陝西臨潼)的獄吏,後官至太史令。胡母敬博識古今文字,覃思舊章,博採眾訓,參與了程邈、李斯主持的省改大篆,著有《博學篇》七章,都是用法定的小篆字型編寫的字書。這些字書同時教授字型和語法,也成為當時蒙童讀書識字的標準版本。在西漢初期,鄉里的書師將秦朝的三種識字課本《蒼頡》、《爰歷》、《博學》合併為《蒼頡篇》。此後,在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司馬相如作的《凡將篇》,漢元帝劉?#93;時期史游作的《急就篇》,漢成帝劉驁時期李長作的《元尚篇》,新帝王莽當政時期揚雄作的《訓纂篇》,皆用其小篆字型。總的來看,魏、晉以前所有的蒙學教材,基本上都是字書,以提供標準字型為主,兼作識字教材。但這些字書基本上都佚失了,現僅有《急就篇》還保存完整。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特別說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北魏時期的音韻學家王愔在《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了秦、漢、吳諸國五十九人,其中就有胡母敬。唐朝時期的學者張懷瓘在《書斷·妙品》中亦謂胡母敬為“博識古今文字,亦與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學篇》七章,覃思舊章,博採眾訓。”胡母敬對創造漢字小篆,通中國文字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胡母輔之

胡母輔之:字彥國,晉泰山奉高(今山東泰安東)人,著名東漢時期大臣。胡母輔之“少擅高名,有知人之鑑。性嗜酒,任縱不拘小節。與王澄、王敦、庾敳俱為太尉王衍所昵,號曰四友。”曾任陳留太守,後遷揚武將軍,湘州刺史。

郡望堂號

郡望

扶風郡:周朝時期即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鹹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了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改其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五代時期的後漢政權將其轄地限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時期則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裡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為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布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里(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合併為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為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堂號

扶風堂:以望立堂。
鹹陽堂:以望立堂。

胡母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八廚名士;
一代儒宗。
──佚名撰胡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泰山人胡母班,字季友,官執金吾。與度尚、張邈、王考、劉儒、秦周、蕃響、王章並稱“八廚”(廚,指能以財救人危急)。下聯典指西漢經學家胡母生,字子都,齊人,研究《春秋公羊傳》,景帝時曾官博士。年老回齊教授,為齊地研究《春秋》的儒生所推崇。

胡母氏家規

對兄弟要忠,對親人要孝,對婦孺要仁,對朋友要義,忠孝存天地,仁義滿乾坤。胡母氏家族崇尚忠孝仁義。
〖田氏代齊〗
指中國戰國初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的事件。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絕祀,姜姓齊國完全為田氏齊國取代。齊桓公十四年,陳國公族內亂,公子完為避禍奔逃至齊國。齊桓公欲封公子完為卿,公子完不受,只接受工正之職。陳公子完,媯姓,至齊國後以田為氏,為齊國田氏之祖。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孫田桓子與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滅當國的慶氏。之後田氏、鮑氏滅欒、高二氏。田桓子對齊國公族“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對國人“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取得公族與國人的支持。齊景公時,公室腐敗。田桓子之子田乞(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增加了戶口與實力。是謂“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公族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自立為相。從此田氏掌握齊國國政。
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常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