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弓

胡弓

日本樂器,日本名稱為こきゅう。類似“縮小版”的三味線,製作的材料也和三味線類似。由二胡、胡琴發源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弓
  • 外文名:こきゅう
  • 是什麼:日本樂器
  • 原型:二胡、胡琴發源而來
  • 演奏方法:將琴身立在地上,用弓摩擦發聲
  • 原理:弓摩擦發聲
結構,演奏方法,調弦,相關作品,附錄沖繩胡弓,

結構

琴桿部分現多用紅木、紫檀、花梨等木材,而琴身使用花梨木材,蒙上貓皮或狗皮。琴碼是與三味線最大的不同之處。不僅安放的位置不同,使用的形狀、材質也完全不同。弦一般採用絲弦。一般是三根弦,另外也四弦、五弦胡弓。弓桿部分使用紫檀、花梨、竹子等木材,也有塗上大漆的。弓桿部分並非筆直,而是稍微向內側(弓毛方向),這是為了增加弓的彈力,與小提琴一樣。通常的弓可以從中央拆開成兩部分。弓毛使用圓筒狀的馬尾毛,可以從弓桿上拆卸。日本三曲界使用的弓通常很長,超過70厘米、甚至全長一米的弓也不少見。弓毛的特徵是毛量多,而且不繃直,而是略有鬆散。不過一些民謠系的流派使用的弓更細小一些。

演奏方法

演奏時將琴身立在地上,用弓摩擦發聲,姿勢有些類似於蒙古族的馬頭琴,不過依照日本傳統習慣為跪坐在地上。與小提琴演奏時改換弓的角度不同,由於胡弓的弓比較長,所以拉弓的位置基本不變,因此要轉動琴體本身。

調弦

調弦定調方面,小型三味線形狀的胡弓可以與三味線同樣定調,主要有“本調子”(即第二弦比第一弦高4度,第三弦比第一弦高8度。如從一到三依次為 D,G,D)、“二上調”和“三下調”(參見三味線的定調)。 在胡弓樂、地歌、箏曲中絕大多數使用“三下調”,即在“本調子”的基礎上把第三弦調低小一度,第二弦不變,如從一到三依次為 C,F,bB。義太夫、民謠作品中也有不少使用“二上調”的。

相關作品

日本民族傳統樂曲形式“三曲”中,胡弓曾經是不可缺少的樂器,並在江戶時代盛行一時,但在明治時代逐漸被尺八取代。除了三曲合奏,也有獨奏樂曲。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在盲人音樂家的發揚之下,形成了後世所稱的“胡弓樂”。流派上基本可以分為大阪系、京都系、名古屋系三派,也有對應山田流箏曲的藤植流、松翁流等流派。演奏曲目上,一般習慣上分為“本曲”和“外曲”:原本為胡弓演奏而創作的就是“本曲”,各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本曲曲目,如《蟬の曲 (名古屋派?吉澤檢校作曲)》、《崗安砧》 (藤植流?作曲者不詳)。還有和其他樂器交流的曲目,如與尺八交融的《鶴的巢籠》、與日本箏合奏的名曲《千鳥之曲》等等。著名演奏家有吉澤檢校(名古屋系)等。除了古典作品以外,義太夫節、歌舞伎中也有胡弓的參與,另外日本從南到北的民謠中也有很多民俗作品和宗教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日本富山縣富山市八尾地區演奏的《越中おわら節》。

附錄沖繩胡弓

附錄--沖繩胡弓(クーチョー,kucho)的琴身形狀和日本本土的不同,有特別的音色。 琴身使用黑檀等材料,琴筒也不是本土的四方形,而是碗狀,因為古代直接使用對半撥開的椰子殼。和沖繩三線一樣,使用蛇皮。弦本來是三根,但後世普及的也有四弦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