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偉

胡小偉

胡小偉(1945年8月—2014年1月20日),四川成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曾任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副會長,2005年退休。擔任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員、文化學者、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關公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致力研究小說史及中國文化史以及中國傳統與現代化關係研究,涉獵廣泛。在海內外文學術刊物發表出版論著近400萬字。多年來與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上海東方衛視等多家媒體歷史文化類欄目合作,擔任策劃、撰稿、嘉賓、特邀主持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小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成都
  • 出生日期:1945年8月
  • 逝世日期:2014年1月20日
  • 職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個人生平,個人貢獻,編撰工作,文化專著,音像作品,考察活動,學術觀點,

個人生平

胡小偉,四川成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員,文化學者,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關公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規劃特聘文化專家、“十二五”規劃諮詢委員會成員,太湖文化論壇常務理事。
胡小偉
胡小偉,1945年出生於四川成都。1967年大學畢業,曾經作過煤礦掘進工及鄉村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1981年獲文學碩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任研究員,也曾任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副會長,2005年退休。2014年1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20世紀80年代開始與中央電視台文化類欄目合作,擔任多個欄目或大型專題片的策劃、撰稿、嘉賓或特邀主持人。90年代末一度擔任鳳凰衛視中文台讀書欄目《開卷有益》特邀主持人。
胡小偉近照胡小偉近照
胡小偉先生1985年開始留意關公文化,1988年為中央電視台《文化生活》欄目開講三國文化,首集即為《關老爺現象》。
三十餘年以來,為學術考察走遍了中國各個省區和文化考古重點地帶。
1995年起陸續在海內外文學、歷史、宗教、民族和民俗學專門刊物上發表有關論文二十餘篇,並為中央電視台各頻道多次策劃或主講有關論題。1997、1999年先後參加台灣宜蘭、福建東山及山西運城的兩岸關公文化交流研討會,1998年應邀考察香港警界關公崇拜,2001年參加涿州“中國歷史上的關羽”學術研討會。20年來多次考察海內外關公崇拜各種遺存及現象。現已將研究所得輯為五冊二百餘萬字,已經出版。

個人貢獻

致力研究小說史及中國文化史,以及中國傳統與現代化關係研究,涉獵廣泛。在海內外文學術刊物發表出版論著近400萬字。多年來與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上海東方衛視等多家媒體歷史文化類欄目合作,擔任策劃、撰稿、嘉賓、特邀主持人。

編撰工作

參與編輯《紅樓夢研究集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2-1985年。
參與編著《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芝加哥: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1984年。
參與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
參與編著《中國古典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

文化專著

胡小偉:《石破天驚》(玄黃叢書),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該書探討中國傳統斷裂原因,屬於《玄黃叢書》系列,全套書系從現代角度看待中國傳統和現代化問題。
後續將出版:《天人之際》(侃宇宙觀);《化育人倫》(談道德觀);《民為邦本》(聊政治觀);《造化通神》(敘科技觀);《心畫心聲》(勾勒漢語文字);《風華神韻》(話藝術觀);《逸致閒情》(述生活、養生觀);《文韜武略》(論謀略文化);《崇德治生》(回溯商業歷史);《有容乃大》(放眼融會發展)等。
胡小偉:《第一神明》,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
胡小偉:《關公信仰研究系列》,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第一卷 伽藍天尊——佛道兩教的關羽崇拜;
第二卷 超凡入聖——宋代儒學與關羽崇拜;
第三卷 多元統一——元代關羽崇拜;
第四卷 護國佑民——明清關羽崇拜;
第五卷 燮理陰陽——關帝靈簽及其研究。
該專著共五卷,250餘萬字,依託作者三十餘年的調查研究與實地踏勘,分別闡述關羽崇拜的形成、金代關羽神像考釋,研究道教與宋代關羽崇拜的關係;圍繞關羽崇拜與宋代理學及“說三分”與關羽崇拜的兩大內容,深入探討關羽信仰;論及蒙古帝國初期的關羽崇拜、藏傳佛教的關羽崇拜、元代官民與關羽崇拜及元雜劇、散曲、小說與關羽崇拜,並附有歷代方誌記載中的關羽崇拜習俗。研究了前明制度與關羽崇拜、晚明社會與關羽崇拜及國家祭祀與清代關羽崇拜;《關帝靈鍳》考源及《關帝靈簽》校正、簽題考證等;作者還收錄關帝簽100餘種,輯錄歷代相關塑像、畫像、碑拓及實景圖片數百幅。
胡小偉:《關公崇拜溯源》,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09年。

音像作品

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主創、策劃。
鳳凰衛視《開卷有益》策劃、主講人。
《贏在酒桌上》
半斤的酒量喝出一斤的分量,一場酒的交往喝出十場酒的交情!
我們不能增加您的酒量,但是絕對能提升您每一杯的分量!
何時舉杯?何時落杯?把握時機才能喝出成效;
何時豪飲?何時小酌?辨清人品才能喝出情誼;
何時說笑?何時談事?掌控規則才能喝出謀略;
豐富您的酒桌談資,幫您了解不同的酒風和酒禮,讓您成為真正的“酒桌明星”!
主講:胡小偉
胡小偉簡介,成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太湖文化論壇常務理事。
多年致力研究小說史及中國文化史,以及中國傳統與現代化關係研究,涉獵廣泛。在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出版論著近400萬字。多年來與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台等多家媒體歷史文化類欄目合作,擔任策劃、撰稿、嘉賓或主持人。
《贏在酒桌上》各集標題
第一集:醉里學問大
第二集:壺中禍福藏
第三集:酒品見人品
第四集:豪飲話酒量
第五集:入鄉酒做媒
第六集:酒場如戰場
第七集:應時酒更香
第八集:酒令似軍令
第九集:舉杯有玄機
第十集:落杯來日長

考察活動

關公足跡七省行
2012年9月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關公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胡小偉教授發起,台灣、香港、大陸的關公文化學者、作家、媒體記者近30人參與的“關公足跡七省行”從河北涿州三義宮“桃園三結義”處出發,途經冀、魯、蘇、豫、湘、鄂、晉七省,歷時17天,行程上萬里,首次沿著《三國志·關羽傳》涉及到的關羽的歷史活動足跡進行尋訪。9月21日至22日,代表團尋訪關公魂歸故里之處——運城
胡小偉介紹說,2020年是關羽“大義歸天”1800周年,為喚醒關公作為中華民族累進式的英雄榜樣和價值體系精神,國內關公學術文化團體將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本次尋訪活動旨在“保護文物,開發旅遊,雙申世遺”,代表團考察沿途各地關公文物和紀念性建築的保護情況,規劃開發相關歷史游、信俗游的旅遊路線,為申請物質和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做好前期調研準備,這也是中國大陸、港澳特區及台灣關公文化研究者首次大規模的尋訪活動。
關公足跡七省行關公足跡七省行
9月7日啟動儀式在河北涿州結束後,代表團途經山東平原縣,憑弔關公首功任職處;旋赴江蘇邳州,重訪“土屯約三事”處;西進河南許昌,重溫關羽“秉燭達旦掛印封金”辭曹舊處;9月13日,轉赴湖北襄陽、樊城,尋訪北伐荊襄、水淹七軍遺址;南下湖南益陽,考據關雲長“單刀赴會”之地;前往湖北當陽關陵關羽“大義歸天”處;9月19日,抵達河南洛陽關公首葬之地關林,參加了當地舉辦的關公金秋大祭、關林國際朝聖大典、關廟禮樂首次演示等系列活動;9月21日晚,代表團抵達最後一站——山西運城解州關羽魂歸故里之處,22日,祭拜尋訪解州關帝廟及常平家廟,整個行程歷時十餘天,橫跨河北、山東、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西七省,行程上萬里。所到之處均得到了當地政府及關公崇拜者的熱情歡迎,組織召開座談會,認真聆聽專家學者的建議,做好文物保護,進一步弘揚發展關公文化。
胡小偉認為,三國歷史人物關羽的形象以及其所代表的“忠義仁勇智信”價值體系,已成為中華道德形象的重要符號,在全球華人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海峽兩岸華人中具有極大的文化認同感。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關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已經涵蓋到了多個方面。“從目前看來,美術雕塑、戲曲曲藝、官方及民間祭俗(音樂、舞蹈)、民間傳說、手工藝品等中都有大量與關公文化有關的東西,因此關公文化捆綁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很有必要。”在胡小偉看來,這兩種文化遺產申報成功後,還可逐漸延伸到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關廟建築及非物質文化領域,形成全球性保護網路,持續廣泛發揮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通過這次對遺蹟的考查調研,徹底摸清路徑及狀況,為‘雙申遺’準備堅實的基礎。”胡小偉表示,“調研還只是整個申遺工作的第一步”,由於關公文化在中國遺存豐富,因此在申遺工作上,他們計畫參照“大運河”、“絲綢之路”及“蜀道”等項目,採取捆綁申報的模式,然後嚴格按照相關程式,充分準備,分步實施。
“漢壽亭侯”是有深意的誤讀?
河南許昌的春秋樓是傳說中關羽“夜讀《春秋》、掛印封金”之地,其關帝廟大殿內塑13米高關羽塑像,為全國少有。關羽正是在這裡辭謝曹丞相“漢壽亭侯”的爵位。
據關公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關公文化研究學者胡小偉介紹,古人早已認為,關羽辭曹體現了儒家聖賢所謂的“富貴於我如浮雲”價值觀。早有學者指出,歷代後人為了證明關羽是“降漢不降曹”,在“漢壽亭侯”這四個字上面做了不少“文章”,將“漢壽亭侯”中的地名“漢壽”(今湖北漢壽縣)和爵名“亭侯”,另作曲解,成為“漢·壽亭侯”。從北宋至明朝天啟年間,各地不斷發掘出來“壽亭侯”印,均稱是關羽生前用過的。胡小偉對此表示,結合考證,這些應該是後人附會假造,“這種把‘漢’字認作漢朝的做法,不是一般的疏忽馬虎,而是一種具有深意的誤讀,值得好好體味。” 
沿《三國志·關羽傳》足跡走遍七省市
本次“關公足跡七省行”文化尋訪活動由來自台灣、香港、大陸的關公文化學者、關氏後裔代表、作家、媒體記者等近三十人參與,成員將首次沿著《三國志·關羽傳》涉及到關羽的歷史活動足跡進行尋訪。
據關公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胡小偉介紹,本次活動旨在“保護文物,開發旅遊,雙申世遺”,代表團將考察沿途各地關公文物和紀念性建築的保護情況,規劃開發相關歷史游、信俗游的旅遊路線,為申請物質和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做好前期調研準備。
9月7日,代表團從河北涿州三義宮“桃園三結義”處出發,途經山東平原縣,憑弔關公首功任職處;旋赴江蘇邳州,重訪“土屯約三事”處;西進河南許昌,重溫關羽“秉燭達旦、掛印封金”辭曹舊處;9月13日,將轉赴湖北襄陽、樊城,尋訪北伐荊襄、水淹七軍遺址;南下湖南益陽,考據關雲長“單刀赴會”之地;前往湖北當陽關陵關羽“大義歸天”處;探訪河南洛陽關公首葬之地關林,並參加當地舉辦的關公金秋大祭、關林國際朝聖大典、關廟禮樂首次演示等系列活動;最後拜祭山西運城解州關羽魂歸故里之處。
本次活動歷時半個多月,橫跨河北、山東、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等省市,全程達五千餘公里。
“結義亭”下的新楹聯
在9月7日河北涿州三義宮的活動啟動儀式上,還舉行了“結義亭”落成儀式。該亭在上世紀50年代曾被損毀,此次重建後,整個建築物呈三柱三角,寓意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義。
胡小偉為河北涿州三義亭擬寫的三國對聯胡小偉為河北涿州三義亭擬寫的三國對聯
特別一提的是重建後新添在三角亭正面門柱上的一對楹聯,上聯是:“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始成桃園三結義”;下聯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終鑄青史萬古情”。據三義宮負責人吳山海介紹,上聯語句引用《周易》,下聯用《孟子》,說明劉關張從同心同德、同心合志、同甘共苦,到同生共死的經歷,昭示著關公成為中華道德榜樣不可替代的原因。
固城、平原關羽足跡今何在?
“關公足跡七省行”成員在啟動儀式結束後,即驅車來到第二站——河北定州市東亭鎮固城社區。《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靈帝末年,劉備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有功,便是在這裡被授予“安喜尉”一職。這裡既是《三國演義》中張飛鞭打督郵之處,也是關羽首功任職之地。
代表團抵達山東德州市平原縣,來到關羽擔任“別部司馬”、最初領軍的地方。舊三義廟現已蕩然無存,不過經平原縣三國文化廣場兩位老人指點,代表團在平原縣圖書館看到了《重修三義閣建醮碑記》。碑文由康熙年間平原邑人朱泗濱撰寫,落款是康熙三十一年夏六月(公元1692年)。
據碑文記載,康熙年間平原縣三義廟毀於火災,道士趙沖電募款重建。朱泗濱在碑文中對平原是否是桃園三結義原址進行了推理、考證,指出此事“未可盡信”,但肯定了劉備對平原影響之深遠;同時倡導人們學習劉備待人寬和、交友誠信的優良品質。
“土屯約三事”真假?
江蘇邳州土山鎮關帝廟的主體修復工程已於2006年11月3日完工並開放。該建築群位於土山頂部南側,具廟門三間,前院戲樓三間,旁有觀樓兩排,前大殿塑關公、關平和周倉像。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粟裕前線指揮部即設立於此。
這裡也是傳說中關公“土屯約三事”之地。據關公文化研究學者胡小偉介紹,自元朝開始,關公信仰在民間已非常普及,“忠節”問題開始被社會重視。史載關羽曾被曹操俘獲,這一段是屈膝變節,還是忍辱負重?元朝起不斷湧現出《答曹操書》《答張遼書》等各種文本和說法,表明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不二心跡。
胡小偉指出,關羽接受曹操招降,可用到孟子一句名言“守經從權”,意即既堅守原則,又靈活讓步。由於孟子是僅次於孔子的聖賢,後人據此得到啟發,虛構出“土屯約三事”等合理想像。
關羽“大意失荊州”了嗎?
9月15日,在荊州長江大學“致遠計畫”名家講壇上,關公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胡小偉結合史料和考古發現,向2000餘名學子作了題為“大意失荊州——真實的謊言”的專題講座。
胡小偉認為,關羽“大意失荊州”這一民間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歷史上關羽為荊州城設定了“三重防禦”:第一,關羽在沿江二百多里布置流動觀察哨,防備吳軍偷襲;第二,考古發現表明,荊州城池非常堅固,使用了很多混合材料;第三,公安縣城與關羽形成鼎足支援。
關羽失荊州的重要原因,是遭受了三重背叛:一是盟軍背叛、偷襲,不宣而戰。二是部將離心。公安守將糜竺、傅士仁在荊州城門被偷襲之後即投降。三是友軍觀望。鎮守湖北上庸的劉封、孟達得知荊州失守,未按約出兵接應。以上因素導致關羽最後走麥城,死於臨沮。
關羽的“飛越”與“穿越”
胡小偉稱,縱觀《三國志》裡面,涉及關羽事跡最多的兩個省,一為河南,二為湖北。在河南時期,關羽被曹操封為“漢壽亭侯”,卻辭去榮華富貴,與兄弟劉備、張飛古城相會,共同積蓄力量。到湖北之後,關羽實現了人生的“飛越”和“穿越”。
所謂“飛越”,指關公事業的最高點——威震華夏。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曹操陣營內部出現了很多變故,關羽率領精兵開始北伐,利用秋天的洪水“水淹七軍”。曹營大將于禁投降,龐德被殺。《三國志·關羽傳》評價關羽“威震華夏”。縱觀二十四史,沒有第二個人有此“殊榮”。
胡小偉介紹,所謂“穿越”,是指關羽就義後,其精神符號在中國社會儒、道、釋各界以另外一種形式“復活”的獨特文化現象。
《全唐文》曾有關羽幫助建造玉泉寺的記載,而《三國演義》中,也有“玉泉山關公顯聖”的回目。當時的佛教充分利用這一民間心理,將關羽封為“護法伽藍”;道家也曾創造了“關公戰蚩尤”的神話,後來稱關羽為“關帝”;儒家則將關羽奉為儒家思想的實踐者,萬世楷模,稱為“關公”,如今關帝廟中隨處可見的“春秋樓”堪為明證。
9月16日,“關公足跡七省行”代表團驅車往返15個小時,專程到湖南益陽大渡口尋訪了《三國志》中記載的關羽“單刀赴會”處,這也是史載關羽足跡的最南端。
據代表團成員介紹,如今修復的古城牆上立著一尊石雕關羽像。有趣的是,在其正前方,新修了一座天主教堂。
自北京出發以來,到湖北當陽,關公足跡七省行代表團歷經了冀、魯、蘇、豫、湘、鄂六省,接下來將奔赴洛陽、運城進行考察尋訪活動。(攝影:蔣新軍、柴眾友)

學術觀點

胡小偉:關羽何以首先成為常年流動性群體,如軍隊、商人、文士、漕幫等尊崇備至的主要因素——每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個義士:“以仁治人,義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人流物轉,公共空間極大拓展。關公文化在更複雜的社會關係方面,比以血緣宗親為基礎的孝悌文化有更豐富和現實的內涵,因而在今天應予以特別重視。
胡小偉參酌陳寅恪以近代社會學之“集團研究法”論史,藉助“與中原文化迥異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團士族”,分疏唐代政治制度及士族政治分野的研究方法,從由金入元的北地漢人世侯文士集團,比照《錄鬼簿》關於元曲作家的記載,佛教“以像立教”的傳布特點,以及元人碑記中關於戲劇的記載,對於元雜劇短時期內突然繁興的原因提出了新說。這是作者近年來研究關羽崇拜形成演變發展系列的有機組成部分。
胡小偉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赤壁之戰是當年的吳人編造的謊言故事。實際上赤壁之戰就沒有發生過,並且提出了很多佐證。
胡小偉:《說關公是武財神是錯誤的 關公是全民道德神,晉商突破了儒家義利的難題》關公這一輩子做的事情,在《三國志》尤其《三國演義》中都有很詳細的描述,就是對山西的事跡沒有描述,山西最大的事跡就是關公戰蚩尤,這倒不是關公戰秦瓊的好象是荒誕無稽的事情,這種穿越是有非常重要的傳說學甚至商業學的意義。中國人對於商業最早產生的概念和西方都不一樣,叫生意,都是說叫生意的,做小生意的。西方的英文叫Business,就是忙忙碌碌的,今天我們看到很多小商人也是忙忙碌碌的,一早晨起來就開店面,很晚才關門,運貨、收拾,西方商業觀念從這兒來的,從字意學上來說的,而生意從哪兒來的呢?乂卦里說,“生生之為意”,什麼叫“生生之為意”,因為乂卦是長期對一個事物進行觀察的總結。如果說一種商品需求永遠旺盛,資源永不枯竭,那么它的資金鍊還有什麼問題嗎?運城這池鹽正好體現了這個問題,而且認為是不種自生,五月南風一起,自動結晶成鹽,和海鹽不一樣,海鹽還需要開採鹽田先曬,然後再煮,生意是後來晉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胡小偉: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人流物轉,公共空間極大拓展。關公文化在更複雜的社會關係方面,比以血緣宗親為基礎的孝悌文化有更豐富和現實的內涵,因而在今天應予以特別重視。
義,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基石。古人云:以義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義事國,則同心而共濟。忠義、義勇、信義……義,幾乎可與所有的道德觀念辭彙連線組合,和其他良好行為規範之間也有很強的組合性、連帶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