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卜村

胡卜村

胡卜村,原名梅溪,位於新昌縣東北部新林鄉境內,省道江拔線邊,距縣城東15公里,北與嵊州市金庭鎮接壤。村落在山環水抱之中,前有蟠龍崗為守護;後有七星峰為屏障;東有源於大湖山南坡陳公嶺的十里梅溪,繞村而過;西有“綠色衛士”古樹群,16棵古樟和幾棵古松,冠蓋亭亭,規模之大,樹齡之長,縣內罕見,有“浙江省古樹群保護碑”之稱。

胡卜村共有600多戶,1400多人。全村共有29個姓氏,以胡、俞姓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胡卜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新林鄉
  • 人口:1400
歷史沿革,七星峰,梅溪胡氏,人文古蹟,半天書院,草亭,飛黃坊和石元寶,醉經堂,四份頭台門,義教堂,清風堂,文化習俗,胡卜目連戲,廟會,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七星峰

以“七峰如北斗”而得名,有兩峰聳峙特立,所以又名“雙尖山”,最高峰海拔617米。七星峰高高地矗立在新昌縣和嵊州市的交界地帶,北與金庭洞天相望,南與沃洲、天姥兩大福地為鄰,七星峰下有一疇平原,還有一條如練的梅溪流過,梅溪之南有蟠龍崗,越過蟠龍崗有查溪,查溪為黃澤江主流,納入梅溪水之後往西北去為曹娥江,最後融入大海。
依七星峰、傍梅溪水的這一片地方,形似“蟠龍伏虎”,民間父老相傳,此地是兩龍相爭龍脈所至留下的風水寶地。蟠龍崗來脈之處,有座顧東山。“世傳大禹治水時,登之以望東海諸山”,這件事見諸新昌舊縣誌的記載,比起蟠龍崗形成的時期來,不知要晚了多少個世紀。
再後來的唐貞觀年間,梁山寶見查溪邊山環水繞,奇峰羅列,就從前梁村遷到這裡開疆拓土,卒後墓葬來龍山上,他的子孫世居於此,漸成查林村;五代吳越國時期,胡璟游於“七星峰之麓,遂卜居焉”,卒後墓葬七星峰下武曲之原,武曲之原即在陽龍山中,他的幼子胡琛娶卜氏,子孫世居於此,漸成胡卜村。
就這樣,七星峰下梅溪水邊,有了查林、胡卜、曹洲、秀溪等村莊的奠基和一代接一代的傳承。山水之間,人文蘊積,就有了名聲和靈氣。胡卜村里人把這裡的景致歸納成“胡卜村居八景”,美其名曰:“鞍山鐘秀、星峰疊翠、曹洲樵採、蟠龍列嶂、小溪漁唱、思源課誦、盤山鐘鼓、顧東牧笛。”其中的星峰疊翠、蟠龍列嶂、鞍山鐘秀,顯然是傳說中龍脈所至留下的痕跡,而樵採漁唱和著鐘鼓牧笛的盎然生機,則完全都是因為有了受天地山川之氣而生的人類的勞作和生息。
蟠龍崗成了胡卜村前一道天然的風景。胡卜人看久看熟了,覺得蟠龍崗更象一道展開的誥書,明時人有詩云:“逶迤崇岡信有神,儼如鸞誥展來新。乾坤恩澤相承久,鐘得居民半縉紳。”

梅溪胡氏

在吳越王錢鏐麾下,有位大將胡進思,歷任將相五十年,屢立戰功。他的長子胡璟亦習武,任明州指揮使,開運年間為偏將,破李景,克福州,論功加賞,升行軍司馬兼尚書事。他自嘆道:“人生以昂然七尺軀,不能為國建功,為民除害,亦虛負此生耳!今既破賊,拓封疆,於志亦已伸矣!”他很明白古人所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眼看自己榮寵既盛,年已高邁,就離開了朝廷,“游於新昌鄉七星峰之麓,遂卜居焉。”
梅溪胡氏尊奉胡璟為第一世祖,在村中建了胡大宗祠,堂名“垂裕”,意謂“祖之積德累仁垂裕無涯,世世子孫當守祖宗之垂裕於勿替”。
胡璟樂為之卜,構樓架堂以蔽風雨;卜曾樂為之築,掘井墾荒以謀生計。兩位先祖在七星峰下奠定了一個村的根基,留下兩塊墓地、兩座祠廟,他們的血脈在後世子孫中代代傳續。子子孫孫降生在這可釣可游、可耕可讀的梅溪江畔,後屏星峰之蒼翠,前朝蟠龍之郁蔥,怎能不默默地感謝先祖的安排?
“祖宗創業於前,子孫繼統於後”,一代又一代胡氏和卜氏後裔在此間生髮,梅溪村隨之慢慢變化著。這個嬗變在舊志中有記載,成化《新昌縣誌》記載:“梅溪村,俗名胡卜,居人胡伯兆有園趣軒,子端禎結草亭,甚幽雅。”萬曆《新昌縣誌》記載:“梅溪,一名胡卜,在三十三都。”此外還記載縣內有6個鄉村市鎮,“胡卜市”居其一。商賈集散,鄉民趕市,“胡卜市”的名聲隨著人來人往而傳得很遠。光緒《新昌縣誌稿》記載新昌鄉中有“胡卜村,一名梅溪”。終於,一個村正式以“胡卜”為名。
集市有興也有衰,與當年地域的社會經濟密切相關,人丁也有增有減,胡卜村中的卜氏傳說因瘟疫而漸漸消失,胡氏仍不斷繁衍,成為村中大族。這條梅溪,卻不改自己的本色,時而靜靜流淌,時而急急奔走。
胡卜村永遠是梅溪胡氏的發祥地和聚居地,一家家一戶戶居住在七星峰下的梅溪江邊,怡山樂水,和睦共處,一代接一代地把集市辦得紅紅火火,把自己的家園打扮得像模像樣,圓滿著人與自然山水的融合。

人文古蹟

半天書院

溯著梅溪,七星峰逶迤向東盤旋而上,嵐光疊翠,煙景迷山。其中有一座山,名“半天書”。村中的小孩到這裡玩耍,聽到山名,大都以為山勢高峻直插半天,因名“半天勢”、“半天賜”,或者是像村邊的蟠龍崗、馬鞍峧那樣,名為“半天獅”。稍長,便會聽到村中老人說,“半天書”山中曾有祖先創辦的半天書院,接著,不難在遺址上尋找到牆基和土礫斷瓦,會在心中搭建一座書院,如空中樓閣,飄忽不定。長大後,讀了書,識了字,有機會翻閱《梅溪胡氏宗譜》,書院的大致輪廓會重新浮現於半天之中。
半天書院創辦於宋嘉熙年間,創辦者胡善緣,字矜之,號繼善,梅溪胡氏第十四世祖,義烏教諭胡棟之孫。他“隱居於盤山之右側,創別業一區,號‘半天書院’,前堂後寢,靜閣閒亭,儲經史萬卷,以養性怡情”。他的三個兒子宗讙、宗璨、宗璉在這裡受到他的教誨,學有所成,次子宗璨任天台縣教諭,侄子宗珏在宋鹹淳三年授實錄院檢閱。
嘉熙庚子年(1240),胡善緣抄錄前人事跡文存,收錄當世族人簡歷,纂成《梅溪胡氏宗譜》。“承禮樂家風,長詩書門第”,胡氏遷居新昌梅溪,在此繁衍生息的歷史從此就有了文字的記載。
胡善緣裔孫中有一位胡祺,陪同好友南京工部主事員外郎徐志文,在成化六年(1470)的一個夏日拜謁了半天書院。他們“不見當年衿佩之集、弦誦之音,惟有青山矗矗,秋水泠泠。”徐志文聽胡祺說起善緣先生的故事,寫下了《善緣公傳》。有了這篇《善緣公傳》,山中就有一位凝睇遠矚的垂垂長者,穿越時空,遙遙地關注著腳下梅溪的枯漲和梅溪胡氏的生存發展。善緣公沒有走遠,留下一個地名,讓後人指指望望,還留下一部《梅溪胡氏宗譜》,讓一代代胡氏珍藏閱讀、修續承傳。

草亭

成化《新昌縣誌·村墟》中記載,梅溪村中“居人胡伯兆有園趣軒,子端禎結草亭,甚幽雅”。一個村的記載,竟以園趣軒、草亭為註解,園趣軒和草亭該是梅溪村那個時代的聲望所在吧。
自五代時胡璟遷居七星峰下,到明代成化年間,胡氏已繁衍到了二十餘代。第十九世胡復寅,明初征任萬泉令,大學士潘晟撰《復寅公贊》,曰:“幼而學腹笥便便,壯而行德音秩秩。居鄉梅溪,十里生色。出署方隅,萬泉感澤。名著旗常,功垂竹帛。斯誠家修廷獻,有宰天下之才,奚況於一邑。”
胡伯兆之六子胡端禎,又名“胡禎,字用良,甘貧力學,尚志慕古,鄉黨間聲稱籍籍,足未嘗入城市,士大夫聞其名,弗克見,結草亭於宅外,聚古今圖籍,終日吟誦其中。不慕仕進,所著有《草亭愚辨》等書,古淡平實,有開世教,與江浦莊昶、嘉禾呂原詩文往來。監司王華禮幤獎重,府推周進隆、知縣唐夔皆款門見焉。”胡端禎為首修輯宗譜,這是胡氏第三次修譜,請內閣大學士呂原撰寫了《胡氏宗譜序》。莊昶撰《草亭端禎公傳》,稱讚草亭先生“修葺宗譜以繼先業,積善課子以裕後昆”,最後以詩一首追贈之,云:
聖主狂奴自古容,溪山此意便無窮。
誰知宇宙千年病,我與先生一樣風。
越水以東惟剡曲,子陵以下幾漁翁。
閒忙莫問今誰是,時止時行道只同。
莊昶是明代一位著名理學大師,學者稱“定山先生”,官終南京吏部郎中。“我與先生一樣風”,可以理解為學者定山先生與剡曲梅溪的草亭先生同氣相求,有一樣的風節逸致。《定山先生集》收入《中國善本書提要》,草亭先生胡端禎之名收進《江浙藏書家史略》,而《草亭愚辨》卻散佚不存,實為梅溪胡氏一大憾事。
草亭,大約是草草的構築,不會有雕欄玉砌,更不會有金壁輝煌,四周倒是芳草叢生,幽雅宜人。“寄跡草亭,得兩忘於一室;藏修書院,行四樂乎半天。”草亭繼承著半天書院的琅琅書聲,子孫們也樂於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並且很好地把書聲傳續下去。
胡端禎之子釴,得到父親的諄諄教誨,弘治己酉年(1489)考中舉人,後人建“飛黃坊”紀念這位金榜題名者。胡釴之子隼,號遺珍,依賴草亭先生的撫育教誨,六經書史,無不淹貫,築“佚老亭”於草亭之南,鰲峰東崖老人眷侍教生徐雲卿為其撰《佚老亭記》。
園趣軒、草亭、佚老亭,依次傳續著一種書香門第的家風,主人和村里村外文人雅士酬唱不絕,可謂談笑有鴻儒,翰墨來添香,文風聚集,香飄四方。一村之望,真的非此莫屬。

飛黃坊和石元寶

在胡卜村中心耮耙弄和長街的交叉口,高聳著“飛黃”牌坊,“卉”字形,挑檐斗拱,精雕細琢。據宗譜記載,牌坊額中原有“己酉科”三字,左“舉人”二字,右“胡釴”二字,中層長方額書“飛黃”二大字,左有“欽命進士第中順大夫國子祭酒前提督浙江全省學政鄭紀書”,右有“新昌知縣程傅、縣丞汪琦同立”等款字。飛黃坊在清嘉慶時曾作維修,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和全縣的牌坊一樣遭到人為的破壞。1999年,新昌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在新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的支持和胡釴直系後裔胡伯鈞等的籌募下,整修牌坊頂脊,恢復匾額。這種舊時的旌表性建築,在新昌縣內碩果僅存,成了古村的一個標誌。
飛黃坊為紀念胡釴而建。胡釴,字朝儀,從小就接受父親的教育,弱冠補博士弟子員,在弘治己酉年(1489)鄉試中魁。但他沒有繼續在科舉場上努力,而是“終老名山,不仕朝班,優遊梅溪”。
胡釴中舉未仕而以隱逸終,顯然與“飛黃騰達”無關,後人建了“飛黃”坊,為的是紀念這位為家族增光添彩的金榜題名者,也希望後代有更多的人能金榜題名,鵬程萬里,為胡氏光大門楣。許是胡釴與飛黃騰達無關,一些人漸漸遺忘了他,把另幾位胡氏的傳奇與飛黃坊聯繫起來。
“飛黃”一指傳說中名為“乘黃”的神馬,一為古代勇士飛廉與中黃伯的合稱,人們就把雙奇比作神馬,比作勇士,飛黃坊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梅溪胡氏宗譜》、民國《新昌縣誌》記載有“胡雙麒”,一名雙奇,字麟趾,“狀貌雄偉,膂力絕人,手執短刀,日行三百里,一時無與敵者”,後欽授廣東潮洲府游擊,轉升貴州安順府紹武將軍,遷任寧波府提督世襲一等馬侯麾下,統領全浙軍務事。胡雙麒所處的年代,在清朝初年,比胡釴中舉的時間要晚兩三百年。
胡釴、胡雙奇、胡雙麒,這三位胡氏都與“飛黃”有關,他們各有過人之“才”,為胡卜人所樂於稱道。
“飛黃”坊下,有四隻石元寶,老老小小路過這裡都喜歡坐坐,石元寶因此變得光滑溫厚又非常可人。冬日,夏天,這裡都是最好的坐堂,坐在這裡有一些財富與才智的話題,也有東家長、西家短的閒聊,在這些家常的茶餘飯後的談資里,或多或少,人們會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醉經堂

七星峰,梅溪水,這些山川大地都是自然的造化,而坐落在此山水之間的胡卜村莊,則是一代代梅溪胡氏生生不息共同構築的家園。在這個美好的家園裡,有一座座第宅園林、亭台樓閣相繼拔地而起,又隨著歲月的更替而相繼慢慢成長衰老,化作塵埃。祖先的安居修養之所,如草亭、園趣軒、佚老亭等等建築,到如今,有的只留下一個有大致方位的遺址,有的則留下相關的詩文,後人讀之,仍可以憑此追想曾經發生在這些建築裡面的趣聞軼事。
在現今胡卜村民的記憶中,坐落在雙井頭之南的大台門是最古老的台門,已經翻建成新房子了,父老相傳,舊時縣裡、鄉里的官員來胡卜村都要到這個大台門。烏漆台門則是現存最古老的台門,烏漆早已褪去,其間養育過幾代人,查閱宗譜仍能找到答案。此後,醉經堂、寶經堂、清風堂、友恭堂這四座第宅,在胡卜村中相繼矗立起來,在此居住的都是梅溪胡氏第二十八世祖胡克順的後代。他們血緣相近,團結友睦,憑著自己的聰明智慧,再加上勤勞節儉,過上了安居樂業、衣食饒裕的幸福生活。
醉經堂的創建者胡克順(1684~1746),字惟和,“旦晚不怠,銖積寸累,家業稍裕”,“食不甘,衣不美,自任劬勞,恆言節省,垂白不渝”,他既辛勤創業,又節儉持家,給子孫留下了一座寬敞的安居之所。醉經堂南面院牆上有一個大大的“福”字,他的兩個兒子分家立戶以後,長子胡金明住東廂,幼子胡金柱住西廂,長幼有序,一室雍容。他們時常會思考如何珍惜守護父親留下的這份好福氣,對於“福”字來源的理解,大約是相同的。
胡金柱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倡議主持重修宗譜,此時醉經堂里來來往往的都是家族中的文化精英,醉經堂因此而洋溢著濃濃的書卷氣息。胡金柱還為重修的新宗譜撰寫了序言,為梅溪胡氏家族歷史文化的傳承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一百多年以後,胡克順有了許多裔孫,醉經堂建築本身也因此有了他的“子建築”。在他的十多位六世孫(梅溪胡氏三十三世)中,有一位名聲昌(1817~1875),他建造了走馬樓式的清風堂。清風堂南面外牆東西兩扇門的石門額上,分別刻著“星峰毓秀”和“梅水生香”,這八個篆體大字把村北村南的美景以文字形式引到了身邊;清風堂內四周屋柱邊的牆上,則分別刻著“福祿壽禧”四個大字。另一位名聲原(1840~1915),他建造了寶經堂,天井中有一水井,取水不必出家門,生活方便。清風堂和寶經堂這兩座第宅攜手相連,繼承了醉經堂的優良家風,又成倍地擴大了醉經堂的好“福”氣,胡克順後代的生活空間由此更加幸福開闊起來。
胡聲原生有四個兒子,他們各有所長。長子浩然業儒兼商,次子沛然掌農事,三子炳然開辦南貸布莊店,四子藹然開辦義源昌染坊。除了經營實業,他們還會演戲文,在胡卜目連戲班裡擔任重要角色,胡沛然扮演可怖又可愛的活無常,胡藹然扮演行孝救母的傅羅卜。寶經堂一家共三十餘口,四世同堂,全家和和睦睦,說說唱唱,笙歌不絕。
陳恭照在《聲原先生傳》中稱讚他的家族“以農為經,以商為緯,勤以生財,儉以積之”,他們所創造的財富,為舉辦公益事業打下了物質基礎,星峰國小、團練、祥裕祠、石坑振瀾橋、胡氏宗譜編纂等事業從發起到竣工,都有他和他的後代奔波操勞的身影。
胡浩然身為長子,總攝家政,他在1911年受父親之命出家資借址胡大宗祠創辦了星峰兩等國小,自任校長兼教師長達七年,還聘請名師胡錫庚、陳恭照等來校執教,他的其中一個孫子胡兆祥(字耀藩)星峰國小畢業後又考入了上海滬江大學,大大的紅紙報單就貼在了寶經堂的中堂,寶經堂因此走出了科舉制度廢除以後胡卜村第一位大學生。
胡浩然看到紹興錫箔業發達木炭需求量大的情況,就籌劃經營炭業,還在紹興探花橋旁設立浙東港炭商公所,盈利頗豐,家道日益昌隆,沒過幾年,嶄新的友恭堂在清風堂和寶經堂之間的空地上建造起來。
民國十三年(1924),胡浩然年逾六十,很慎重地寫下《友恭堂分關序》,告誡子孫:“知創造之維艱與繼述之匪易,庶幾克勤克儉,弗替先型式好,無尤毋怠,一體共勉,為敦厚之行。”這一分關留給子孫永遠珍藏,後代會時刻銘記這些深情的囑咐。
醉經堂、寶經堂、清風堂、友恭堂這四座第宅,互相毗連,至今矗立在胡卜村中,這些青磚灰瓦的木結構建築,相對於現代的新建築,顯得很滄桑,很陳舊。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物化的靈魂,那么,這四座蘊藏著幸福、積聚著財富的第宅,展示著村莊成長的足跡,堪稱一個時代胡卜村靈魂的中心所在,現今的人們只要靜靜佇立,細細品味,還會聽到古老的關於幸福的華彩樂章在繼續延響!

四份頭台門

梅溪胡氏第二十七世祖胡斗雄的後代,在家族中輩份大,人丁不是很發達,常有出繼入繼之事,從乾隆年間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後裔大約維持著四戶人家,他們居住的地方因名“四份頭台門”。
胡斗雄的一個孫子名亮勛(1757~1836),為梅溪胡氏一族之長,率領族人修宗祠、建廟宇、重修朝陽庵,“尊於族而長於家,其德行亦冠乎一鄉”。胡亮勛有天湊、天玉、天定、天祥這四個兒子,他的兄弟胡亮佐乏嗣,就把長子胡天湊出繼給他為嗣。胡天湊(1741~1863),號逸亭,為邑庠生,他建造的第宅被稱為“四份頭新台門”。
四份頭台門的一個老台門和一個新台門,都是三合院格局,正樓三間二層,底層前為廊,小瓦屋面,三面風火牆,南面砌院牆,青石階沿,天井卵石鋪地。延至民國時期,梅溪胡氏家族中輩份最大的人物仍然都在四份頭台門,其中第三十二世祖胡毓松和胡成章,及子侄胡增熙、胡秋熙等四位人物,在這一時期家族中影響長久而深遠。
胡毓松,字燮壬,族人尊稱其為“燮壬家長”。一族之長有其特殊的長者風範,“性剛氣直,處事堅毅,百折不撓,所期必成”,他參與重修胡大宗祠、撥產創辦盤山國小,為公益事業不遺餘力。此外,他課教子孫的方法也異乎尋常,常囑咐曰:“有志男兒當獻身黨國,立功疆場,以利民生,豈可株守家園,與草木同腐乎?”胡毓松有才熙、才紹、增熙、國熙、秋熙五個兒子,其中三子增熙和五子秋熙聽從父親的教誨投身軍伍,沒有了農耕者株守家園的尋常人生,而有了轉戰疆場後各自歷經患難的非常人生。
胡增熙十八歲那年,即民國十一年(1922),聞說浙江省防軍第二師第六團開往新昌平定大市聚民眾暴動後在管家嶺村招兵,就加入了省防軍。1936年,他被保送到中央軍官學校洛陽軍官訓練團培訓,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九一八、一二八、八一三及滬淞、台兒莊等戰役,莫不身先士卒,歷經百戰,致身受三彈,出九死一生以建奇勳。”
胡秋熙於1935年隨四哥國熙去上海美亞綢廠做工。上海淪陷後工廠停業,回到老家胡卜,任四莊鄉中心國小校長。不久,經三哥增熙介紹去貴州龍里考取黃埔陸軍輜重兵學校,成績名列前茅,留校任馱馬連連長。抗日戰爭勝利後,秋熙返回胡卜,在村中開設了大昌南貨店。1948年參與梅溪胡氏宗譜重修,並撰寫了《重修胡氏宗譜序》。解放以後,秋熙幾經周折到了台灣,憑藉自己曾在綢廠做工的技能,以四台綢機開辦一家小型紡織工廠起步,經過二三十年的艱苦操勞,創辦天祥綢廠股份有限公司、新新昶染整廠股份有限公司、再新企業有限公司等企業,自任董事長。新昌同鄉稱讚其為新昌人在台灣白手起家的典範。
民國版《梅溪胡氏宗譜》有兩篇序言,一為胡秋熙撰寫,另一為胡成章撰寫,這兩位人物均居住在四份頭台門。由此可見,四份頭台門除了在軍政界和經濟界的實力,在家族歷史文化財富的積累傳承上也有其重要的地位。
胡成章畢業於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大學,任教於紹興棲霞等地學校多年,回村後,參加梅溪胡氏宗譜重修,撰寫了《胡氏源流採訪記》《德昌祠記》《胡氏竹岸義渡碑記》《飛黃坊左司諫坊二古蹟合考》等七篇,堪稱梅溪胡氏重修宗譜的主筆。胡成章家是胡卜村藏書最多的地方,自號“掃雪山房主人”,四份頭台門因此有了另一個富有文化氣息的名字——掃雪山房。
到了二十一世紀,四份頭台門走出來的人早已不止四戶,好幾戶還遠遠地走到了香港、台灣和美國,而梅溪胡氏家族裡輩份最大的仍出自四份頭台門。

義教堂

義教堂,三進,正樓面闊三間,大大方方地占據了村中的一席之地,樸實無華,卻雍容大度,人們稱之為“上坎頭”,分前、後兩個台門。
義教堂的締造者,是梅溪胡氏第三十三世祖胡聲全(1773~1845),字述釗。胡聲全有三個兒子,遠聞、遠見、遠智,又有六個孫子。子孫們久久地分享著祖先開創的家業,不必為自己遮風避雨之所操勞,勤讀書,務耕耘,各自成家立業。
義教堂因“其先世多以義行著”而名,胡聲全的後代則因在教育和醫藥方面的出色建樹而聞名遐邇。
胡聲全的子孫輩在耮耙巷創辦了一家藥店,因有姻親嵊縣人張阿耀創辦的瑞芝陽春紹戲班常在他家排演戲文,就取名“瑞芝堂”。胡聲全的曾孫胡馥園“聞嵊縣有丁益甫先生儒而精於醫術者也,乃往師之”,學成之後,接收經營“瑞芝堂”,把店屋搬遷到飛黃坊邊的街面,改名為“景春堂”。胡馥園兒子胡葆生又辦過“翠芝堂”藥店,最後歸併到景春堂。“景春堂”有一塊金字堂匾,誠信經營,和大市聚景生堂、儒岙益壽堂、黃澤懷德堂、大明市衛康齋等縣內各大藥店同行保持聯繫,胡卜村附近一帶村民都趕來看病取藥,名氣一點點傳播開來。後來,胡馥園孫子胡梅盛繼承了景春堂的醫業,直到1958年改造為新林衛生院,胡梅盛成了新林衛生院的一位名醫,他的兒子胡柏喜則成了一位藥劑。
胡馥園從醫之餘,“創設養蒙初級國小,以啟迪後進,而以身為之長者五年,所費悉取於自己”。胡梅盛從醫之餘,又任胡卜國小校董五年,在1944年動員胡氏、梁氏兩大家族把所屬的盤山寺寺產撥充入四莊鄉盤山中心學校,組建基金保管委員會,為振興鄉村教育而東奔西走。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義教堂已傳遞到胡聲全的七八代子孫,最多時居住著百來口人,濟濟一堂,天倫共享。
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後裔分得一間祖屋,大都外出創業了,於是,義教堂里走出了兩位全縣乃至全國聞名的化工製藥行業的企業家。一位是胡邦城,高級經濟師,任新昌縣計畫經濟委員會主任期間,在所屬國有工業企業中率先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及推廣,退休後創辦了浙邦化工有限公司,現任浙邦製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另一位是胡柏藩,他於1988年創辦了新昌合成化工廠,合成化工廠發展成為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屬於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崇尚“老師文化”,他自己現任董事長,獲得了首屆“中國石油和化工風雲人物”、“第三屆創業企業家”等榮譽稱號。
二十一世紀初,義教堂的大台門裡只剩下三四位老人,他們捨不得老屋閒著,也不習慣和子女們一起住城裡的新房,成了廳堂最後的守望者。
經過了二百來年的風風雨雨,養育了那么多胡聲全的後代,義教堂顯得古老陳舊,好像是到了慈祥平和的晚年,晚霞映出她曾經兒孫滿堂的世俗的柔柔的幸福。她不會再有什麼築漏修補,更不會被推翻重建。這種姿態將一直保持下去,直到梅溪水漲高,高過義教堂的屋頂;這種幸福會久久地綰繫著從義教堂大家庭走出去的每一位胡氏。

清風堂

在清風堂創建者胡聲昌(1817~1875)所處的那個年代,“走馬樓”是一種流行的第宅建築格局,兩層四合院磚木結構,門樓三間,南面底層明間設門,開八字牆,磚雕門飾。北面正樓三間兩層,底層明間為廳,次間設檻窗,前設雙步廊。小瓦屋面,周圈風火牆。三合土地面,青石階沿,天井卵石鋪地。
但是,清風堂並不流於俗,木雕特別精美,磚雕更是與眾不同。這裡凝聚了好幾位工匠的精湛手藝,耗費了主人的許多財物和無數心思。他們共同托豎起了一座美宅的樑柱,支撐著像模像樣的一個大戶人家。石柱上有兩副磚雕對聯,頂天立地:
居家第一讀書聲,處世無雙讓路法。敏於事而慎於言,持其志無暴其氣。
這幾個字,清風堂中的小孩是最早認識的,早出晚歸,抬頭看天,眼光總會從柱上的這幾個字移開去。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一個人堅守這樣的信念和情操,為人處世,成家立業,不難矣!
月明華屋,日耀園中,清風堂里時有清風送爽,“居家第一”的讀書聲會傳得很遠。胡聲昌的兩個兒子都學有所成,長子胡遠鑒,字奉璋,號宜卿,求學鼓山書院,為邑庠生,次子胡遠信,字奉良,為國學生。孫子胡賢高在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科鄉試為房備生。此後,讀書聲帶來的報單一張張貼滿了中堂。人們都說,村中留下報單痕跡最多的地方在清風堂。
清風堂里有一位十七歲時嫁到這裡的老奶奶,名叫潘金花,九十多歲了,親眼看著堂內一代代孩子的成長,她說,清風堂里的人個個都好,最好的要數胡天斗,是個物理學家,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里當博士生導師呢!
清風堂以其建築的精美著稱,在新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的《新昌欽寸水庫規劃區文物保護評估報告》中,屬於整體搬遷的保護對象。清風堂不知會搬遷到哪裡去,堂里人們日常所用的櫥、櫃、桌,還有千工床、太師椅,這些精雕細琢之物,有時光磨洗的痕跡,有親人撫摸的溫存,早已被各自的主人珍藏於新房之中了。

文化習俗

胡卜目連戲

民國時期,新昌縣前梁(今屬嵊州市,名前良)、胡卜、後溪等3個村各有目連戲班。胡卜目連戲班約在清朝末年組織起來,目連戲本傳說是從前梁村抄錄過來。
相傳,前梁目連戲班的演出轟動一時,戲文將陽世間、陰世間有關真假善惡、因果報應的故事串連起來,寓教於樂,深受百姓歡迎。胡卜村有識之士看了以後也想辦個戲班,苦於沒有戲本,無從著手。胡卜村有人與前梁人有姻親關係,就叫他到前梁去走親戚,說胡卜人很喜歡目連戲,這還不夠,還想看看戲本,特地邀請前梁人帶著目連戲本來胡卜村做客。過了一些時日,前梁人帶著戲本來到胡卜,在幾個胡卜人的陪同下去盤山寺拜佛,當晚被挽留在寺中住宿;趁此機會,胡卜人立刻將前梁人留下的戲本拆開,連夜分頭抄錄,待第二天前梁人從盤山寺回到胡卜,戲本已抄好並裝訂完整,還給了前梁人。胡卜人從此開始排演目連戲。
胡卜目連戲班均為男性,一般父子叔侄相傳,在農閒時排練,自得其樂,不去考慮什麼報酬,自己用紙糊出帽子等道具,又向戲班租來一些行頭。至解放初期,胡卜目連戲藝人已傳了三四代。
胡卜目連戲班最後一次完整地演出在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時候,戲班先在村里演了兩場,計六日六夜,又應邀到曹家村連演三日三夜。後來,目連戲被視為宣揚封建迷信的鬼戲,戲班就隨之解散了。
在繁榮傳統民間藝術的大背景下,中共新昌縣委宣傳部在組織策劃新昌縣首屆農民文化節時,發現胡卜村有目連戲抄本留存,還有幾位老藝人倖存,就動員村民組織排演。年輕時演過目連戲的胡伯鈞承擔了負責排演的重任,他特邀82歲高齡的老藝人胡祥銀為藝術指導,購置了樂器和服裝等道具。2007年9月,經過幾個月的艱苦排練,在“古村新風·新昌縣首屆農民文化節”文藝晚會上,《無常罵狗》《張蠻打爹》兩齣目連戲重現在村民面前。胡雨來扮演的活無常和張善、胡柏巨扮演的傅六卜、胡躍銀扮演的張蠻,繼承了胡卜目連戲老藝人的技藝,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中斷消失五十多年的目連戲重又回到了胡卜村,給村民帶來了歡樂,帶來了啟示。
首批新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06年公布,目連戲名列其中。紹興市越城區、新昌縣、嵊州市三地聯合申報的“紹興目連戲”於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胡卜目連戲顯然在“紹興目連戲”的大概念之中了。

廟會

新昌鄉七星峰下梅溪邊,最早有卜氏數家居住。有一位卜曾,北宋初年在京都兵馬司任職,他為官非常清廉,懲惡揚善,告老還鄉後,又為鄉民的生計出謀劃策,引導人們墾荒生產,走勤勞致富之路,做奉公守法庶民。他壽終後,葬於新昌鄉七星峰下。
“凡造福於民者,民必立廟以祀之”,鄉民感念他的德澤,尊崇他為新昌鄉主,還建了鄉主廟供奉他的神像。農曆正月十三是卜曾公的壽誕,人們緬懷先祖,逐漸形成鄉主廟會,屆時,廟內張燈結彩,香火繚繞,新昌鄉所屬十二莊的村民紛至沓來,蓮子行、吹鼓亭、高蹺、十番、盤龍、舞獅等鄉間戲班也趕來表演,旗幟林立,鑼鼓喧天。
抬著卜曾公神像遊行、讓卜曾公巡視村莊是廟會的重要內容。遊行隊伍高舉迴避、肅靜、廉明、公正等牌子,人們扮成校尉、犯人,犯人背插黃色犯牌,在校尉的押解下遊街示眾,旨在表示卜曾公對人們的諄諄告誡,要遵紀守法,不可作奸犯科,違者必將受到嚴厲查辦。遊行隊伍繞村一周后,來到七星峰下卜曾公墓地,舉行祭祀儀式,告慰先靈,祈求鄉主保佑新昌鄉的一方水土平平安安。接著又演戲酬神慶賀,到正月十八才落燈。
解放後,廟會停止,鄉主廟堂移作他用,年久失修,頹廢不堪。“百世不忘永祝七星峰下墓,大官歸隱廣栽十里溪邊梅”,人們忘不了卜曾公帶給鄉民的德澤,鄉主的精神依然引導和感染著人們。小時候曾好幾次在鄉主出巡的隊伍里扮成“犯人”的胡伯鈞和幾位有識之士不忍歷史古蹟湮沒無傳,自發成立修復小組,籌募資金,重塑卜曾公像,將廟宇修葺一新。1995年秋,新昌鄉主廟舉行了開光儀式,卜曾公墓也得到了重修,墓碑曰“宋兵馬司新昌鄉主卜曾公之墓”。此後每年正月十三舉行廟會,連續不斷,成為鄉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大薈萃,鄉主教誨鄉民的社會大課堂。
新昌鄉主廟承載著卜曾公的言行和善德,人們崇拜信仰,奉若神明,寄託著精神上的一種依賴,她還見證著新昌鄉、新昌縣名字的由來,蘊藏著悠久的歷史。
現存廟宇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廟內有光緒年間立的《新昌鄉捐碑》和《胡卜莊捐碑》。2002年7月,新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新昌鄉主廟為文物保護點,“賜福黎民”、“德庇桑梓”“懲惡揚善”等匾額題聯陸續鐫刻張掛起來。胡卜村人悉心地保護著鄉主廟的大殿、廂房、前廳,前廳柱上有聯,曰:“梓里千年沾惠澤,梅溪一帶憶釣游。”大殿柱上有聯,曰:“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世知即為大惡。”這些對聯高高地掛著,被人們無數遍誦讀過。卜曾公永垂不朽,年年歲歲接受著鄉民虔誠的朝拜,關於真善和大惡的諄諄教誨依然久久迴響。

地圖信息

地址:紹興市新昌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