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錯覺

背景錯覺

1915年,丹麥心理學家Edgar Rubin使這一花瓶/人臉兩可圖形大揚其名,但追溯這一兩可圖形的家譜卻遠早於1915年。我們可以在18世紀法國的印刷品中找到例證,那些印刷品中的肖像畫不僅描繪了通常自然狀態下的花瓶,而且兩個側面像是不相同的,每個側面像代表了一個特定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背景錯覺
  • 源於:1915年
  • 提出者丹麥心理學家Edgar Rubin
  • 又稱:花瓶/人臉兩可錯覺
在圖中,你看見了什麼?是兩個頭,還是一個花瓶的輪廓?
這個圖形在視網膜上是固定不動的,但你對它的感覺卻是在兩種可能圖形中動搖。
同時感覺到兩種有意義的圖形是很困難的!
這是怎么回事?!
花瓶/人臉圖形是一個主體/背景可互換的兩可圖形。它既可以看成是白色背景上兩張對視的黑臉,也可以理解為黑色背景上白色的花瓶。
在這幅主體/背景可互換的圖形里,線條有兩種外形。輪廓的外形取決於線條被認為圖畫的哪一方面--背景還是前景。視覺系統依據物體的輪廓來對其進行編碼的。同時,視覺系統必須能夠將物體從它的背景中區分出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在某些時候,當有偽裝存在時,事情就變得困難了。
觀察者的知覺狀態和個人偏好也會有所影響。對輪廓或是外形的偏好會導致對某一方面的加強。對於同一圖形,一些人偏向於看做花瓶,一些人則更容易將其看成是臉龐。
這個兩可圖形非常重要,它表明了視覺並不是僅僅由視網膜上的圖象決定的。大腦參與了這一過程。它對視覺信息的組織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花瓶/人臉兩可錯覺的起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