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幼行為

育幼行為

育幼行為是指動物培育幼體直至能獨立生存的行為,是生殖行為的繼續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育幼行為
  • 類別:生物現象
  • 領域:生物
  • 代表:海馬 雌鱷 盤麗魚
分類,早成性,晚成性,育幼行為的表現,

分類

早成性

幼體自卵中孵出或自母體娩出後,有的發育程度較高,立即可獨立生活,如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部分鳥類(如雞、鴨、鶴),少數哺乳類(如野兔、海獺),這種現象稱為早成性。

晚成性

有的發育程度較低,無獨立生活能力,需親體照顧,如大多數鳥類和哺乳類。有袋類的幼子實際上是早產,需在育兒袋內發育。這種現象稱為晚成性。晚成性的幼體最需親體照顧。

育幼行為的表現

有育幼行為的動物中,最低等的要算海葵,幼體生活於成體體內至變態成熟。有些魚也照顧幼魚,口育魚的幼體常在成魚周圍活動,遇險即游入成魚口中。海馬雄體腹部有育兒袋,用以保護卵及幼魚,雌鱷也能幫助幼鱷出殼,並引導它們下水,提供短期保護。鳥類的育幼行為更明顯,親鳥為餵哺幼鳥終日忙碌,且往往是雌雄雙雙出動。在餵哺時,往往先餵個體較大的雛鳥,其意義是保證強壯的個體成活,以免全窩死亡。杜鵑在寄主巢中產卵。其雛鳥形體往往較大,因此獨占了養父母取回的食物。
部分魚類(如盤麗魚)和鳥類(如鴿)會以身體分泌物哺餵幼體。哺乳動物的育幼行為主要靠雌體完成,雌體以乳汁哺育幼兒。但單配偶的哺乳動物(如狐)和集體生活的哺乳動物(如狼),雄體也參與哺餵斷乳的幼兒。育幼的動物,成體不但給幼體餵食,也在其學習中起了重要作用,至幼體成熟,即與之分手,甚至將其逐出家門,使之獨立生活。
一般的護幼行為由親體完成,但也有一些護幼行為是集體進行的,這既見於社群性昆蟲,也見於一些鳥類和哺乳類,如犀鵑的幾個雌體和幾個雄體組成群,各雌鳥均在一個巢中產卵,全體參加護幼工作。非洲獵犬集體捕獵時,部分雌體及雄體留下照顧幼兒,並分享獵物。社群性昆蟲也是集體護幼的例子,如工蜂會照料巢中幼蟲—它們的姐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