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羅斯威爾

肯·羅斯威爾

肯·羅斯威爾風雲網壇近30年,蒸汽機時代的最後歲月目睹了他18歲贏得澳網和法網男單冠軍,直到他43歲時奪得個人最後一次單打賽事的冠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肯·羅斯威爾
  • 職業:網球運動員
  • 主要成就:澳網和法網男單冠軍
  • 性別:男
介紹,比賽經歷,技術動作,

介紹

1978年,44歲的羅斯威爾仍然是一名強勁的球員。在1977年賽季結束時,他還是世界排名前15位的選手,取得了兩項單打冠軍及44勝23負的成績。“這正是我喜歡做的,並一直做得很好的事情。”他在1977年年終這樣回顧自己的網球生涯時說,“不過,在我1957年退出國際網聯轉入職業圈時從未想到會堅持這么長時間。”
肯尼斯·羅伯特·羅斯威爾生於1934年11月2日,他是一個悉尼雜貨商的兒子,在悉尼度過了他的少年時光。雖然他是天生的左撇子,但從小被父親教導用右手持拍打球,並由此造就了他無與倫比的反手能力。很多人認為他那1.70米、61公斤的身材會是他進一步發展的阻礙,而事實並非如此。他移動迅速,擁有極強的判斷力和身體協調能力,協調能力的體現是他從未遭受過嚴重的傷病。雖然他發球並不強勁,但落點卻極佳,同時伴隨著他堪稱經典的網前功夫。他擅長任何場地的比賽,無論網前、底線都應付自如,而且作為球技的輔助,他性格隨和、內斂,涵養極好,從不輕易動怒。

比賽經歷

在劉·霍德、潘喬·岡薩雷斯、羅德·拉維爾這些高大強健的對手面前,他的瘦小身材總是令人擔心,但羅斯威爾卻逐一擊敗了他們。就算在拉維爾的巔峰時代,羅斯威爾仍能給他猝然一擊。他在1971和1972年達拉斯職業冠軍賽決賽中兩次擊敗拉維爾,奪得當時5萬美元的高額冠軍獎金。1972年,那場電視直播的耗時3個半小時的決賽被認為是網球史上最偉大的比賽之一,羅斯威爾最終以4∶6、6∶0、 6∶3、6∶7(3∶7)、7∶6(7∶5)獲勝。在最後關頭,他連續在幾乎必死的位置打出兩記最拿手的反手winner,拿下決勝盤搶七局的最後兩分。與此同等分量、局面相似的比賽直到1988年年終貝克爾擊敗倫德爾的5盤大戰中才出現。
羅斯威爾的終身對手與好友霍德僅比他小21天,他們的友情和較量從他們踏進球場的第一天就開始了。1952年,兩個不滿18歲的夥伴第一次出征海外參加美國公開賽,並雙雙打入8強,羅斯威爾甚至戰勝了美國1號選手塞克薩斯。第二年,他們配對獲得了溫布爾頓雙打冠軍。同年,剛剛度過19歲生日的他們成為最年輕的戴維斯杯衛冕冠軍,他們的出色表現令澳大利亞隊以3∶2擊敗美國隊,羅斯威爾在決定勝負的最後一戰中擊敗塞克薩斯,向世人宣布澳大利亞又一代新星的崛起。
儘管霍德看上去比羅斯威爾更強壯,但卻是羅斯威爾得到同胞給予的“肌肉”這一綽號。在運動生涯的早期,瘦小的他就以能將高大對手咬住不放而著稱。霍德在1956年溫布爾頓決賽中擊敗了羅斯威爾,此前他還接連獲得了澳網和法網,但他在那一年爭取“全滿貫”的野心在隨後的美網決賽中受挫於好友。
作為一對享有盛名的搭檔,羅斯威爾/霍德幾乎在1953年實現雙打的“全滿貫”,在聯手奪得澳網、法網和溫網3項雙打冠軍後,他們在美網1/4決賽中以 7∶5、12∶14、16∶18、7∶9惜敗於美國的組合巴羅斯和克拉克。不過他們在1956年實現了美網雙打的突破。只有4對選手拿過全部4項大滿貫雙打冠軍,而他們都來自澳大利亞。其他3對分別是他們之前的弗蘭克·塞吉曼/肯·麥克格雷格、之後的羅伊·埃默森/尼爾·弗雷澤、約翰·紐康姆/托尼·羅切。
在幫助澳大利亞贏得1956年戴維斯杯後,羅斯威爾轉入了可以掙得獎金的職業賽事,並逐漸取代了職業賽事之王潘喬·岡薩雷斯。雖然岡薩雷斯持與羅斯威爾交戰有50∶26的較高勝率,但羅斯威爾後來達到了更高的層次,他在跨度更長的時間裡獲得了更多重大賽事的勝利。
羅斯威爾保持著許多令人驚嘆的記錄。在1956年美網決賽擊敗霍德奪冠的14 年後,33歲的他又以2∶6、6∶4、7∶6、6∶3擊敗比他小10歲的托尼·羅切再奪美網。而18年後的1974年,他在擊敗大熱門紐康姆後又一次闖入美網決賽,但最終負於新的王者——康納斯。
還是在1974年,那是他首次進入溫布爾頓決賽的20年後,他第4次進入溫網決賽但仍負於康納斯。因為1967年以前職業賽事與業餘不可兼容,羅斯威爾加入職業賽事前錯失的大滿貫冠軍就是溫布爾頓,不過值得安慰的是他拿到過兩次雙打冠軍。在家鄉澳大利亞,他首奪澳網19年後的1972年,也神奇地再奪冠軍。同樣,在獲得戴維斯杯冠軍的20年後,1973年40歲的他幫助澳大利亞再次登頂。直到1975年42歲時,他才結束了代表澳大利亞的最後一場比賽。儘管因為轉入職業賽事而缺席多年戴杯,但他仍然是澳大利亞4屆戴杯冠軍和3屆世界盃冠軍的主力隊員。
羅斯威爾總共獲得包括8項單打冠軍在內的18項大滿貫賽事冠軍,排在總數第6位。他是繼拉維爾之後第二位職業獎金突破100萬美元的球員。
像拉維爾、岡薩雷斯和霍德一樣,羅斯威爾是跨越業餘、職業和公開賽時代的偉大球員之一。但即使是在33歲時才得逢網壇進入公開賽時代,他仍然在此之後獲得了32項單打冠軍和18項雙打冠軍,其中包括1968年法網、1970年美網和1971、 1972年澳網的單打桂冠。他最後一項單打冠軍是1977年,在他過了43歲生日的兩周后,在香港公開賽決賽中擊敗湯姆·戈曼獲得的。由此他成為僅次於岡薩雷斯的、在公開賽時代奪冠的第二位高齡球員。1980年,羅斯威爾與好友霍德同時進入網球國際名人堂。雖然兩鬢已霜仍保持硬朗體魄的羅斯威爾還活躍在高齡組的元老賽中

技術動作

握拍。雖然和當時一流選手一樣,羅斯威爾使用大陸式握拍,但他握拍的位置更靠後一些。你看不到拍柄的末端。這樣的握拍可以使羅斯威爾的手腕更加放鬆,同時可以製造出更快的拍頭揮速,因此球路也更平。而亨曼採用的是更為普遍的大陸式握拍。
引拍。羅斯威爾的反手切削最具穿透力。他總能將球切的很深,秘訣就在於他的引拍並不像其他人(包括亨曼在內)那樣高。因此羅斯威爾的反手切削是最平的。而亨曼,由於引拍要比羅斯威爾稍高,因此回球帶有更多的旋轉。羅斯威爾較低的引拍也會使球能更好的借力,這樣有助於球路的控制。
拍面。除了更高的引拍,亨曼的拍面也比羅斯威爾打的更開,這無疑會給球以很強烈的旋轉。羅斯威爾的拍面沒有那么開,而是幾乎封閉。他同樣也是從高向低揮拍,他的拍面接近於垂直於地面,結合比較小的引拍,球的旋轉較少,而且球路很平。
肩膀。不管是單眼還是反手切削,完全轉肩都是重中之重。羅斯威爾和亨曼都做得很好,如果我們看他們準備階段的圖片就會發現,在他們準備引拍的時候,臉甚至都貼在自己的右肩上。
右臂。雖然亨曼和羅斯威爾都在向後引拍時稍微彎曲右臂,但在向前揮拍時已經逐漸伸直,等到擊球點的一瞬間,胳膊已經完全舒展開了。我所見過的單手反拍的朋友常犯的錯誤就是,在擊球一瞬間胳膊也是彎著的。這樣做的錯誤在於,由於每一個來球球路不同,你胳膊彎曲的程度也不一樣,這會造成回球的不穩定。因為更嚴重的是,這也是引起網球肘的原因之一。
左臂。注意兩位高手是如何運用非持拍手來保持身體平衡的。單手反拍球員往往用非持拍手來尋找身體平衡。在反手切削時,他們的左臂向上並向後,幾乎和持拍手保持同樣的姿勢。
站位。雖然球在最合適的擊球點上可能只停留幾毫秒,他們也能保證球在自己的身體左前方,需找一個合適的位置擊球。單手反拍球員始終都應該有這樣的意識:不要把肩膀和雙腿的站位過早打開,否則只能勉強夠著球,而不能打出質量,這在犧牲了回球力度和深度的同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