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樹

肥料樹

在荷蘭海牙世界農業糧食安全與氣候變化國際大會上,農業專家向大家介紹了在非洲的一種可以為農作物施肥的樹,這種樹不會遮擋農作物的陽關,並能吸收空氣中的氮轉化養料補給農作物,被稱為“肥料樹”。所謂肥料樹,其實是灌木的變種,它們能夠從空氣中吸收氮然後將其轉移到土壤中,這一過程被稱為“固氮”,它能夠幫助作物恢復營養,並可使產量提高2—3倍。肥料樹可以和農作物套種1—3年,然後砍掉,讓其腐爛在田間,為作物的生長提供養分和更多肥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肥料樹
  • 性質:可以為農作物施肥的樹
  • 作用:吸收空氣中的氮轉化養料
  • 屬性:灌木的變種
意義,樹種,實例,

意義

聯合國統計,農業生產、森林退化以及其他形式的土地使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一些環保組織因此指出,在氣候變化威脅日益嚴峻的今天,必須改變原有農業生產方式,採用包括農林複合系統在內的綠色生產技術,以達到減排增效的目的。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各國從現在開始廣泛採用相關減排技術,到2030年全世界在農業領域就可基本實現“碳中和”——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吸收量的平衡,到2050年可保證農業產量滿足全球90億人口的需求。
報告指出,如果廣泛採取新型的農業環保技術——其中許多不需要額外投入資金或只需投入很少資金,農業可以成為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見效最快的產業:從現在開始到2030年,每年最多可減排二氧化碳60億噸。這與目前全球農業生產每年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且這些減排量的70%可在開發中國家實現。
農業領域一項關鍵減排技術是農林複合系統,也就是在農田中以科學合理的方法間種樹木,尤其是所謂的“肥料”。國際環保組織“世界農林複合系統中心”的研究表明,一些樹種能有效從空氣中吸收氮並將其轉入土壤,最多可減少氮肥75%的使用量並大幅提高農作物產量,所以被稱為“肥料樹”。
“如果各國採用農林複合系統,未來50年內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可減少500億噸,”正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參加第二屆世界農林複合系統大會的“世界農林複合系統中心”主任丹尼斯·加里蒂說。
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計,全球開發中國家有至少10億公頃土地適於採用農林複合系統。加里蒂說,農民通過採用農林複合系統可以從種植樹木方面增加收入,同時減少購買化肥的支出,而且還有可能通過“碳交易市場”獲得一定的環保補償,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容忽視。
加里蒂舉例說:目前南部非洲國家馬拉威正在進行一個農林複合系統項目,當地農戶在田地里合理間種“肥料樹”、果樹和“薪柴樹”,使當地婦女不再需要去樹林裡砍柴,從而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而收穫的水果也改善了當地兒童的營養狀況。
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說,農業既可以加劇全球氣候變化,也可以成為全球減排努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鍵在於人類將如何選擇——“是繼續破壞性地利用肥沃的土地以及地球的生態系統,還是廣泛採用符合環保要求的農業新技術?”

樹種

綠肥之王”紫穗槐
紫穗槐,俗稱刺槐、紫花槐,是多年生豆科落葉灌木。它適應性強, 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耐澇、耐蔭、抗鹽鹼抗風砂等多種特點。 它易栽活生長快、材質好、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既是經濟、薪炭、抗風砂樹種, 又是把田的“肥料樹”和養畜禽魚的“飼料樹”。民諺有:“您有豆茬地, 我有紫穗槐”之說,是有科學道理的。 紫穗槐的嫩枝葉,是一種優質的綠肥。據測定資料介紹:每500公斤嫩枝葉相當於33公斤硫酸銨8.5公斤過磷酸鈣、8公斤氯化鉀。它所含的氮、 磷、鉀養分總量,約等於高產綠肥的紫花苜蓿的2.3倍、紫雲英的2.8倍、 草木樨的3.2倍,故有“綠肥之王”或“鐵桿綠肥”或“營養齊全豐富綠肥”之美稱。
紫穗槐根系繁多,根上結有串串的根瘤, 根瘤里有億萬個能固定空氣中氮奈的根瘤菌。一簇紫穗槐根繫上的根瘤群,就是地下的“化肥廠”。
紫穗槐根在土壤中的殘留量較多,4年生的紫穗槐林地里,10厘米深1 平方米的土層里,有鮮根1公斤多,其中每年有1/3殘留在土壤里。栽過5年紫穗槐後,土壤有機質含量比未栽過紫穗槐的增加4倍多。 紫穗槐枝多葉茂,抗風霜、產量高,一般3年生紫穗槐林地,每畝每年可割取嫩枝葉1600~2000公斤,足夠2畝地的優質基肥。凡是栽過紫穗槐的土地,土壤中有機質顯著增加,土壤結構改善明顯,透水、透氣兩性都增強, 從而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抗旱澇能力。 用紫穗槐枝葉作肥料,一般在春季開花盛期,將其嫩枝葉割下, 稍曬一下撒地里耕翻,作後花作物的基肥,也可將其短鍘與作物秸桿、樹葉、 雜草等混製成堆肥施用(追肥亦可),或在秋霜落葉時摟取貯存, 春耕時撒于田間翻壓做基肥。紫穗槐養地培肥地力,又節省化肥投入,且增產幅度大, 一次栽植,多年受益。荒山、荒坡、田埂、河邊、塘邊都可栽植。紫穗槐, 不僅是農田的好肥源,又是畜、禽魚的好飼料。
科學資料證明:每500公斤紫穗槐的落葉(或風乾葉)含有無氮浸出物210公斤、粗蛋白質12公斤、粗脂肪15公斤、粗纖維54公斤、砂物白質15公斤,並含有葉綠素,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其中,粗蛋白質的含量比牧草之王紫花苜蓿高25%,比荊條葉高96% ,比地瓜藤葉高41%,純屬高蛋白飼料。以其鮮嫩嫩枝葉餵養,或與其它飼料配合後作糖化飼料,用來餵牛,產奶量提高;餵羊、兔,奶、肉、 毛絨的產量提高;餵豬、魚,可縮短飼養、催肥期,餵蛋雞、鴨、鵝,生長快、蛋量多、單個蛋重高;餵肉用雞,長肉快,縮短飼養期,早出欄。它既能節約精飼料,降低成本,又增強畜、禽、魚、兔的抗病能力。 用其餵豬,一般按日粗量拌入槐枝葉粉,以不超15%為適宜。1頭25 公斤重的豬,飼料中加10%槐枝葉粉,經過83天的餵用,平均日增重可達0.6公斤,每增重0.5公斤耗配合飼料1.66公斤,比正常降低0.4公斤多。 用其餵蛋、肉雞,可代替部分魚粉、維生素C和粗食。一般以乾葉粉加入 5~10%槐枝葉為適宜;鮮枝葉切(剁)碎,按日粗的20%拌入餵給,每天餵3次,蛋雞產蛋率可達69%,蛋料比為1∶2.5。肉雞增重也可顯著提高。 用其餵鵝、鴨,按日粗20%拌和飼料。經餵5 個月的蛋鵝產蛋枚和平均蛋重、分別比不餵槐葉粉的增加3.4個和12.3克,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也都提高。 餵魚成活率可高達92%以上,個體產量顯著提高,餵魚製成顆粒料,日投給量為魚總體重的7%,加入槐枝葉粉,每周投餵5天即可。配方是:槐枝葉粉 30%、野(牧)草粉10%、稻草粉30%混拌勻,糖化發酵後加入麥麩、餅粉、玉米面各10%、骨粉1%、食鹽、土黴素各0.5%,混拌勻製成顆粒料投餵。 兔亦可制顆粒料餵給,也可餵給鮮或乾槐枝葉。
沙棘是良好肥料樹種
沙棘根系與放線菌,分枝桿菌等共生形成大量根瘤,有比大豆更強的固氮能力,使沙棘成為一種肥料樹。據遼寧省乾旱地區造林所測定,沙棘每公頃結根瘤可達750kg;可固氮180kg,相當於375kg尿素。大量的枯枝落葉,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可達2--3%,沙棘林地與農田比較,全N增加61%,全P增加14%,鹽基代換量增高1%,土壤容重降低0.03--0.07,土壤孔隙度增高1.5--2.6%,水穩性團粒結構增高32%,大大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功能,減少土壤侵蝕。據吉林省農科院土肥所在通榆縣新華村沙地栽培沙棘試驗,沙棘林區內每年平均固沙2.2cm,相當於每公頃沙地固沙550噸,每公頃少流失表土有機質787kg,純氮116kg,純磷72kg。土壤水初滲率提高2--3倍。沙棘覆蓋地面,減少土壤表面蒸發,保持水土。使沙棘林地表層0--10cm、10--20cm、20--30c的土壤含水量分別比對照提高192.25%、23.77%和71.11%。

實例

非洲國家馬拉威實施一項“肥料樹”工程,以減少小農戶必需的化肥用量。
所謂肥料樹,其實是灌木的變種,它們能夠從空氣中吸收氮然後將其轉移到土壤中,這一過程被稱為“固氮”,它能夠幫助作物恢復營養,並可使產量提高2—3倍。肥料樹可以和農作物套種1—3年,然後砍掉,讓其腐爛在田間,為作物的生長提供養分和更多肥料。
這項工程將惠及20萬農民,大約占該國農業人口的10%,馬拉威派駐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和世界農用林業中心(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的國家代表、高級樹木科學家費斯圖斯·阿金尼菲斯(Festus Akinnifesi)說。
阿金尼菲斯說,農民們將免費獲得樹種和一套信息工具,同時還可接受套種體系以及相關的作物管理培訓。
聯合國千年項目主任傑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說,要實現到2015年全球飢餓人口減少一半的千年發展目標,肥料樹是最有潛力的途徑之一。
目前一共有4種肥料樹套種體系,都是在改進後的休耕制基礎上發展來的。馬拉威將根據土壤的種類不同,分別採用這4套體系。
第一種體系是將玉米與印度田菁或者非洲山毛豆等固氮樹木連年套種,縮短土地需要休耕的時間。第二種體系是將墨西哥丁香和玉米同種,並在玉米生長期對丁香進行定期砍伐與修剪,以免爭奪玉米的養料。第三種體系是在玉米下種數周后再種植固氮樹,同樣也是為了避免二者爭奪營養。第四種體系是將樹木的落葉作為肥料提高作物產量,濕地用於蔬菜,高地則用於玉米。
目前,在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的5個國家,包括馬拉威、莫三比克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共有大約30萬農民在使用肥料樹。
非洲是生態環境惡化的“重災區”,吉力馬札羅山頂的積雪正在加速消失,納庫魯湖也日漸乾涸,大量動物死亡。很多國家意識到,只有各地的人們行動起來,種植並保護樹木,涵養水源,維持生態平衡,才能遏制這一勢頭繼續發展。世界農林複合系統中心主任丹尼斯·加里蒂以南部非洲國家馬拉威為例介紹說,目前馬拉威正在開展一項農林複合系統計畫,鼓勵當地農戶在田地里合理間種“肥料樹”、“飼料樹”、“柴禾樹”和果樹等。顧名思義,“肥料樹”可以用來當作莊稼的肥料,“飼料樹”可以餵養牲畜,“柴禾樹”可以專門用來燒火做飯。這樣不但有效保護了當地有限的森林資源,還促進了糧食增產,並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可謂一舉多得,丹尼斯?加里蒂介紹說:“(農林複合的)綠色農業,是獨特的,具有革命性的,不局限於純農作物種植的農業系統。如今非洲已有超過500萬的農民正在享受這種綠色農業帶來的好處。由此一來,我們也就有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農業生態學的方法,而且對於廣大農民來說,無需為此花費毫釐,還能使糧食增產兩到三倍。”
砍伐森林固然可以得到更多耕地,但無疑破壞了生態平衡。從長遠來看,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並非完全矛盾。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說,農業既可以加劇全球氣候的變化,也能為環保做出重要貢獻,關鍵在於人類將如何選擇——是繼續破壞性地利用肥沃的土地,還是採用並推廣符合環保要求的農業新技術:“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我們需要做出選擇,不是理論上的允諾,而是立即採取一系列的實際行動。我認為,全球必須在此和十二月間抓緊做些課題,研究國際社會究竟該如何合作,在這方面展開行動。”
世界農林複合系統中心主任丹尼斯·加里蒂還指出,非洲國家未來的農業發展應從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中有所借鑑,他提到了有著古老農耕歷史的中國。在很早以前,中國的農民就有杉木與薯類間種、三年桐與農作物間種等實踐經驗。當代中國,農林系統基本模式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生態經濟效益。加里蒂總幹事認為:“非洲國家可以從中國那裡借鑑許多豐富經驗。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國的農民和科學家們在攻克自然環境和農業系統難題方面進行了長期的實踐活動和調查研究。儘管中國與非洲國家的環境特點不盡相同,但是中國(在該領域所取得成果)的理論和科學依據依然可供非洲國家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