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相照:鄧文釗與饒彰風合傳

肝膽相照:鄧文釗與饒彰風合傳

《肝膽相照:鄧文釗與饒彰風合傳》是鄧文釗、饒彰風二人的合傳,主要記錄了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們一個作為愛國民主進步人士,一個作為中共黨員,如何攜起手來冒著生命危險積極支持人民解放事業,並立下不朽的功績,這讓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新中國成立的艱辛以及統戰工作的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肝膽相照:鄧文釗與饒彰風合傳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217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央編譯出版社
  • 作者:譚元亨 傲葉湘瓊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71607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肝膽相照:鄧文釗與饒彰風合傳》由譚元亨、敖葉湘瓊所著,饒彰風、鄧文釗,這不僅僅是兩個人名,也遠非代表兩種社會力量,而是一頁至為豐厚的歷史。在彼此的肝膽相照中,所照出的不正是人,偉岸的人,大寫的人嗎?他們在生與頑強中完成了自己,使自己成為真正的百分之百的人!叩問歷史,方知人生;深知人性,方為歷史!

作者簡介

譚元亨,廣東順德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為華南理工大學客家研究所所長、教授。已出版文史哲工各類著作逾100種,主要代表作有:《元亨文存》、《譚元亨自選集》,理論著作《中國文化史觀》、《客家文化史》、《廣府尋根》等30多部,兒童文學作品有《小小地球村》三卷、《浪漫年華組曲》、《抓來的老師》、《拜拜,十五歲》、《海外中國孩子三部曲》等。作品曾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圖書獎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法、日、朝等多國文字。
敖葉湘瓊,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參寫《南海海洋文化論》、《客家文化大典》等專著。

圖書目錄

上篇
1.硬打硬的五華人
2.硬骨頭的大埔人
3.苦命的祖母曾灶嬌
4.與何家聯姻
5.難忘的1927年春天
6.鄧文釗:劍橋歲月
7.南國《天王星》
8.籌辦《華商報》
9.保衛中國同盟的成立
10.粵北歲月
11.大營救
中篇
1.鄧饒復辦《華商報》
2.化解經濟危機
3.“總管大老爺”
4.穿梭南洋
5.傳奇故事與歷史遺產
6.第二次“大營救”
7.送行酒
下篇
1.統戰部長非他莫屬
2.“華企”驚濤
3.鄧饒:風雲變幻
4.饒彰風:仗義執言
5.香港行
6.親友們
終曲
1.非常歲月
2.人心自有豐碑在
後記

後記

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根據當時國內外的情況,客觀仔細地分析中國的戰爭形勢,提出了“反對關門主義,堅持統一戰線”的主張,並且將統一戰線與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一起視為保障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毛澤東指出:“堅持關門主義策略的人們所主張的,就是一套幼稚病。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革命和反革命的陣線可能變動,也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可能變動一樣。日本帝國主義決定要變全中國為它的殖民地,和中國革命的現時力量還有嚴重的弱點,這兩個基本事實就是黨的新策略即廣泛的統一戰線的出發點。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打垮,這是有目共見的真理。因此,只有統一戰線的策略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
統一戰線是我黨的三大法寶之一,建立和諧社會更需要推動統一戰線工作,選取歷史上統一戰線上的典型範例,加以深入研究,無疑是頗具現實意義的。因此,撰寫本書一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們了解我黨統一戰線的歷史,加強民族凝聚力,對於全世界中華兒女的團結髮揮積極的作用;二是為了促進中國統戰工作在新世紀、新階段、新形式下的發展,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如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的:“統一戰線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法寶。”
本書主要圍繞饒彰風和鄧文釗二人的歷史命運展開,他們一個是我黨地下戰線的著名統戰幹部,一位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書中敘述了他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同舟共濟的感人經歷,如興辦《華商報》、文化人大營救、幫助民主人士北上參加政協,以及創建“華企”等事件,這一切表現出二人與中國的革命事業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榮辱與共、肝膽相照的高風亮節,進而通過鐵的事實可以看出統一戰線思想在他們身上的形象體現,這對於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統一戰線理論,以及在新世紀、新階段更好地做好統戰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統戰思想角度來說,統戰思想具有悠久的歷史,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的統一戰線思想,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於統戰工作的論述及其實踐,一直在黨的工作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書所記述的兩位主人公饒彰風和鄧文釗,是生活在抗日戰爭至解放後的歷史人物,饒彰風作為優秀的共產黨員,在那時積極回響毛澤東的統戰精神,在統戰工作中做出光輝的成就,同時他的工作表現並不是機械化、教條式地遵照毛澤東思想中的統戰精神,而是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正確真誠地對待愛國民主人士,通過實踐論證並實現了毛澤東的統戰思想。
對於當今社會,我們反思、回顧歷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現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文化多元並存,中國雖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且在世界舞台上獲得了顯著的地位,但是,中國經濟基礎依然薄弱,中國依然處於向現代化的轉型期,而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依靠統一戰線,爭取各個民主黨派和海外愛國民主人士的大力支持。把全世界的華人力量團結起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本書所敘述的故事正好可以為今日的統戰工作提供經驗。
雖然現在已經進入新世紀,統一戰線卻一直還是我黨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的和諧,對於增進團結、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見,在新時期,黨的統戰工作具有新的特點與需求,為了更好地進行統戰工作,在當今複雜的環境下繼續堅持中共統戰思想的優良傳統,從而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進一步向前發展,有必要對此進行說明與宣傳,本書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這一需求。
此書得以完成,首先應感謝原《華商報》的陳風老同志,是他最早提供了相關資料,還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羅可群教授,他參與了《饒彰風傳》的撰寫。此外,書中還提到的眾多在世或已不在世的鄧、饒二人的同事與摯友,都曾在採訪中予以大力幫助,在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
且引黃秋耘、李文侶為饒彰風寫的輓聯:
大快人心,二十載功罪是非,一朝盡白
堅持黨性,一千日酷刑煉獄,晚節猶存
吳仲的悼詩:
滄桑十載幾浮沉,
歷史無情更有情。
鼠蠍沉淪鴻鵠起,
從來公道在人心。
誠哉此言。

序言

“同心相親,照心照膽壽千春。”
——[宋]趙令畸《侯鯖錄》
我們,與這部作品中的兩位主人公未曾謀面。
但是,在最後下決心寫這部作品之際,他們早已經出現在我們的不少作品中,且已有近30年了。而曾與他們共同奮鬥過的戰友,已成了我們的忘年交。在戰友們的追述中,兩人的音容笑貌宛在。令我們無法忘懷的他們那些戰友中,最早的當是老劇作家陳風,他在輪椅上仍不時給我打電話。我們也曾與兩位主人公的戰友夏衍、楊奇、杜宣、李門、趙元浩、華嘉、杜埃、許實、胡希明、霍英東等人或多或少有過交往,有的甚至有過深談。他們大都已不在人世,而他們同屬一個“歷史群落”——於香港淪陷前夕創辦、又在抗戰勝利後復辦的《華商報》所聚集起的一批有識之士,但他們身份卻有所不同。如同這兩位主人公一樣,一個是中共地下黨人,後來的執政黨的高層幹部,另一個是民主人士、工商界翹楚、華僑。
在一個又一個的歷史風暴中,這些不同身份的歷史人物,無論他們原來的生活經歷如何不同,他們的政治主張又如何不一樣,甚至信仰亦各異,可他們風雨同舟,榮辱與共,每每讓我們後人聞之動容,並視為楷模。那是最艱苦的歲月,卻有最美麗的故事;那是最悲慘的時刻,卻有最動人的記憶;那是最血腥的日子,卻有最溫馨的情誼;那是最詭異的瞬間,卻有最坦誠的心地;那是最恐怖的驚濤駭浪,卻有最肝膽相照的難忘歷程……中國,不正是有他們這樣一批人,才撐過了血雨腥風的20世紀嗎?
就這樣,鄧文釗、饒彰風兩人,在筆下呼之欲出!
他們從相識到幾乎同時罹難,也就20多個年頭。但從一相識,兩人的命運就被20世紀中國這一部歷史,緊緊地焊接到了一起,同生死,共患難,百折不撓,義無反顧,萬死不辭。
當他們猝然辭別這個世界時,歷史並不曾還給他們任何公正,種種的污名、罪狀,如鐵枷一樣加在他們的身上。是怎樣的覆盆之冤,令他們死去時也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曙光——兩人,都幾乎在死後10年,才得到平反,才被人們集會追悼。只是人死了,公正又有何意義?也許,是為了追記他們的一生,頌揚他們之間感人的親密無間的情誼以昭後人,這比遲到的公正更有意義:讓他們得以復活,以歸還人們乃至歷史應給他們的全部敬意!
我們筆下的兩位主人公,在肝膽相照之際,彼此照出的當是百分之百的人,大寫的人!
不是嗎?一位傾盡整個家產,不惜幫助一個又一個本來素不相識的仁人志士,只因為信得過另一位——地下工作者,把頭顱系在褲腰帶的理想主義者!
不是嗎?在波詭雲譎之際,於閉關鎖國之中,一位最早創立第一個合資企業,為人民共和國的最終開放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只因為已成為執政者的另一位——已是黨的高層幹部,與他一同栽下萬丈深淵!反過來,當後者要被劃成右派,前者卻仗義執言,歷數他為共和國事業所立下的奇勳,使之脫了一難,而到後來自己卻成了右傾機會主義者,向資產階級投降的典型,被流放到了邊遠山區。
於是,在中國的一場浩劫中,他們也一同在劫難逃了!就在1970年秋、冬,兩人相繼死於非命。一位60剛過,一位才57歲,上蒼安排他們在世界上的時間,也未免太短暫太倉促了。
但是,生命的長度,只能以歲數來計算嗎?
更何況彼此心心相印的容顏中,永遠都青春不老!
今天,他們從歷史深處,向我們走來……
他們,自會成為當代歷史一道永遠的風景!
而他們肝膽相照的歷史,更成了今天的鏡鑒!
鄧文釗雖然是資本家,但面對國家的危難,人民的痛苦,他盡了作為華夏兒女應盡的責任,積極配合共產黨及其他愛國黨派的愛國行動,毫無怨言。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份真誠,令本書的另一位主人公饒彰風動容。饒彰風則是忠誠於信仰的共產黨員,長期以來他一直從事統戰工作,因此在工作中結識了鄧文釗。經過工作的磨合,饒彰風被鄧文釗的正直人格和愛國情懷所深深觸動,而鄧文釗同樣被饒彰風的辦事魄力和對華僑及其他黨外人士和各民主黨派的真誠態度所打動,兩人就這樣結下了深厚情誼,成為中共與民主人士肝膽相照的典範。縱然日後各自的遭遇是那么悲慘,可他們卻至死不悔! 有些人相識一輩子也永遠走不在一起,可是有些人只需短短的接觸便可彼此吸引。饒彰風和鄧文釗就屬於後一種。兩人雖然出生背景、成長經歷截然不同,並且之前也沒有多少關係,可是在歷史命運的引領下卻成為了好友,而這友情也隨著歷史車輪的前行而不斷延續著。
其實,任何事情的發生及演變進化都有其原因,這便是因果關係,饒彰風與鄧文釗二人之間的互相吸引,也不是毫無緣由的,然而真要說出箇中原委來,也許就要溯源到二人都是客家人的大背景了吧。
客家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民系,一個與眾不同的漢族民系,一個經歷了猶太人似的大遷徙,經歷了種種的歷史磨難,經歷了各個時代的潮起潮落,“處處無家處處家”的族群,一個始終以“客”的心態在天南海北頑強生存的族群。不管處於什麼環境,他們始終沒有忘掉自己身上流淌的中原士族的血液,始終延續著千年的悠久華夏文明。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堅守,這份執著,世界各處的客家人都表現出同樣的精神特色,地域上的距離也無法阻擋這種精神上的融合。
生於憂患,行於憂患,興於憂患。一路的悲情,一路的哀慟,卻只是一路的奮發,一路的風光……
是的,客家更是一個悲情的民系,且不說在千年遷徙中,背井離鄉,翻山越嶺,九死一生,多少人倒在漫漫征途上,只要列舉出幾個客家人的名字,客家人的悲情即躍然紙上。古代,文天祥、袁崇煥鐵骨錚錚,其命運卻令人扼腕嘆息。近代,陳寶箴、劉光、黃遵憲,還有丘逢甲,無不在風刀霜劍嚴相逼下,被賜死,被殺頭,被貶被整;而現代,僅舉一個堅守四行倉庫而殞身的謝晉元便足夠了。而與本書相關的眾多歷史人物,上至葉劍英,下至方方、尹林平、古大存等人,在“地方主義”的罪名下,無不遭到種種厄運,有些人至死也未得昭雪平反——這也許是這個民系的宿命!
饒彰風和鄧文釗便同是這個民系中的一員,他們雖然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但是骨子裡卻都包含著傳承下來的客家人的文化品格。由於經歷了幾次遷徙,千年歲月,萬里征程,毒蛇猛獸,叢莽激流,風霜雨雪,溽暑嚴寒,客家人不僅在艱難的漂泊中鍛鍊了生存能力,更是形成了堅忍的性格及危機意識,這自然促使他們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國家民族危亡的敏感;由北向南,由中原內陸向東南沿海,海洋文化促使客家人多了一份開放心態,使得他們在困難危機面前多了一份勇敢與闖勁。
客家的文化精神在無形中深深地影響著鄧文釗和饒彰風,也許他們自己並沒有明顯地意識到,但是在當時那種特殊時代,關乎國家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他們內在的特質像磁石般將他們吸引在一起。仿佛是冥冥中早已注定,注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有客家人的身影與足跡相伴,文天祥、袁崇煥、陳磷、洪秀全、洪仁玕、孫中山、廖仲愷……如果僅僅只有個別存在,這當看做是偶然性,可是從古至今這么多客家愛國名人的存在證明這絕非巧合,這當是客家的一種歷史特徵,也當是其一個悠久的傳統。
當然,客家人的悲情也籠罩在兩人交往之中。這種紮根於一個族群中悲天憫人的情懷,當是客家人獨有的文化特質。兩人的相互扶持,相互“包庇”,無不顯現出這一人道的光輝,直到生命的終了。
一個當年在國內外求學,是中山大學激進的學生刊物《天王星》的主持人,而另一位則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劍橋,學的並非文科,而是經濟——這裡面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20世紀上半葉的風雲激盪,無論是革命救國,還是實業救國,其目的與核心只有一個:救國!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他們就這么殊途同歸了!
在中國,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及時地建立了民族民主愛國統一戰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抑或社會主義建設——團結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形成一支浩浩蕩蕩的革命與建設大軍,我們歷史的輝煌與今天的成就也就無從談起。為此,毛澤東非常英明地指出,“中國無產階級應該懂得:他們自己雖然是一個最有覺悟和最有組織的階級,但是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勝利的。而要勝利,他們就必須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統一戰線,正是共產黨的三大法寶之一。中國共產黨是依賴這三大法寶才從勝利走向勝利,建立了新中國,讓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再度煥發生機,躋身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事實上,統一戰線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的法寶,更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法寶。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無產階級在革命進程中要努力同其他可以參加革命的階級和社會力量結成聯盟”;列寧也曾經提到,“無產階級要盡最大的努力聯契約盟軍,建立黨與非黨的聯盟”。顯而易見,統一戰線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而且也是經過歷史經驗證明可行的、有效的無產階級革命法寶,正因為它的這種特性、實用價值,才使得其在中國近現代的革命舞台上大放光彩。而中國的經濟騰飛、文化復興,所有的一切都預示著:中華民族的未來無可限量。
撫今追昔,我們應更為當日統一戰線的成功而感奮,也應更堅定地將統一戰線繼續下去的信念。
因此,寫出鄧文釗與饒彰風二人的肝膽相照、生死相托,當更有歷史的震撼性——中國是這么走過來的,中國共產黨與愛國民主人士是這么走過來的,今後,我們更應當這么走下去!
也許我們的筆力有限,也許我們所掌握的材料還遠遠不夠,但是,只要我們能向今人、向後人傳遞上述歷史信息,並從中獲得必要的教益,我們就很欣慰了。
饒彰風、鄧文釗,這不僅僅是兩個人名,也遠非代表兩種社會力量,而是一頁至為豐厚的歷史。在彼此的肝膽相照中,所照出的不正是人,偉岸的人,大寫的人嗎?他們在生與頑強中完成了自己,使自己成為真正的百分之百的人!叩問歷史,方知人生;深知人性,方為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