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淦

肖淦

肖淦,原名施家淦,1917年7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今無錫市),火炸藥和固體推進劑專家,我國兵工事業的創業者之一。他長期從事我國的火炸藥事業和固體火箭推進事業的開拓、創建和發展。在新中國建立前後,他在艱苦條件下參與開拓火藥生產,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曾任我國第一個火炸藥研究所和第一個固體火箭推進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院副院長等職,為我國火炸藥事業和固體推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肖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
  • 出生日期:1917年7月18日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技術成就,個人簡歷,

人物生平

國中畢業前基本上生活於此地。而他的家庭是江蘇省吳江縣的一個幾代同堂的名門望族,清末民初出將人相,聲播鄉里,其中最顯赫的是肖淦的叔祖父施肇基,曾官居北洋政府的外交總長、駐美大使之位。然而肖淦的親祖父則不幸英年早逝,其時肖淦的父親施和伯年僅3歲,只得受庇於施肇基等父輩,直到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回國工作。肖淦的母親王韞珍也出身於外交官之家,於上海聖瑪麗亞學校畢業後,曾隨父母在駐日、加等國使領館居留多年,婚後則以相夫教子為事。這樣的家庭給予肖淦的西洋文化影響自然多於封建禮教的薰陶,寄於他的希望是走留學、為官之路,步前輩外交官之塵。然而天性開朗、思想活躍、好問好學的肖淦,從中國當時的現實中,逐漸懂得了“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樹立了“科學救國”的理想。因此,1932年國中畢業後,毅然違背家庭的意志,投考了德國人辦的上海同濟大學的附屬高中,瞄著同濟大學的目標。
在同濟附中,肖淦課內刻苦學習,課外與幾位要好的同學組成一個“無線電研究會”,共同鑽研無線電。然而這時是“九一八”事變、“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後,日本侵略軍繼續進逼,南京國民政府仍然退讓,局勢使學生的憂憤情緒越來越濃,愛國熱情日益高漲,成長中的肖淦也逐漸對“科學救國”思想產生了懷疑,更多地關注起救亡問題來。他廣泛涉獵報刊,進而成為進步刊物的忠實讀者,慢慢看清了國家危殆的根源在於國民黨的反動。隨之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一些民眾組織的活動,更自覺、更積極地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同濟校園立即回響,遊行示威搶占火車去南京請願,成立學生救國會,開展救亡宣傳……肖淦都是積極分子。
1936年夏,肖淦升人同濟大學,其思想愈趨成熟,及至“西安事變”後全面抗戰起,他對抗日救亡要靠共產黨這一點有了鮮明的認識,更加有意識地閱讀進步書刊,了解共產主義,了解中國共產黨。1937年“七七”事變打響了全面抗戰第一槍後,同濟大學毀於“八一三”上海抗戰的炮火之中,學校被迫遷移。途經南昌時,肖淦認識到書是念不下去了,應當走上抗日前線,而要抗日就要找共產黨,於是他下定決心投奔延安。旋即到達武漢,經董必武開出介紹信,持之北上,一路風塵,於1938年1月到了陝西吳堡,人青訓班學習。一個月後結束訓練,轉赴延安人陝北公學再學習,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畢業,入伍任文化教員。後於1939年調任宣傳幹事,1941年再調任團宣傳股長。在此期間,肖淦曾用科普筆法編寫了《步槍》、《手榴彈、擲彈筒、迫擊炮彈》等兩本讀物,上級很讚賞,責令印發各部隊做教材,深受戰士喜愛。東北民主聯軍也曾翻印發給戰士學習。
1942年7月,或許由於上述兩本讀物的原因,肖淦奉命離開部隊,進入軍工局,到一個剛由農具廠改造成的兵工廠里擔任繪圖員、生產管理員,從此開始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兵工事業。該廠先生產手榴彈,後又製造槍用子彈,條件十分艱苦,生產全靠“土”辦法,但是產品技術要求卻不低,學校學的東西不足以應付任務,肖淦只得抓緊一切空閒時間學習,這倒豐富了他的知識,為以後成長為專家作了最初的鋪墊。
1943年10月,肖淦奉調去組建軍工局化驗室,改行從事化學類工作。這是他一生從事火炸藥類化工工作的開端。在這個崗位上,他同樣邊工作邊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1946年初,肖淦又調入軍工局剛組成的兵器研究室。期間他較深入、系統地學習了炮彈、引信等方面的知識,奠定了終身事業的專業技術基礎。半年之後,按照組織的安排,肖淦和一批老兵工離開延安,奔赴東北,去開闢東北解放區。
1946年9月,歷經坎坷的肖淦才到達哈爾濱。旋即被分配到東北軍工局雞西辦事處研究室,進行建設兵工廠的準備工作。第二年7月,他受命到密山縣參加火藥廠的建設。在此他先後擔任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副廠長等職。建設時負責設計工作,開工後主管生產,組織生產各種彈藥,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1952年9月,肖淦又奉調到瀋陽負責組建二機部第三研究所,領導開創火炸藥研究工作。1956年該所遷到西安,在肖淦所長的主持下,研究工作更加正規、擴大、深入地開展,成果纍纍。
1962年7月,國防部五院固體發動機研究所成立,肖淦調任該所所長,授大校軍銜,領導固體火箭推進技術的發展。後隨體制的變化,他改任由該所變制的固體發動機研究院副院長,負責生產組織工作,側重領導固體複合推進劑的研究。
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中肖淦受到很大的摧殘,毀壞了他那本就帶病的身體,以後一直沒有恢復元氣,反覆住院治療,終因無效而於1984年5月2日,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離開了人間。

技術成就

肖淦早在延安時代就從事兵工事業。初在軍工局兵工廠任生產管理員,在十分艱苦、極其簡陋的條件下,組織修理槍械、製造手榴彈,以及製造有相當高技術要求的槍用子彈,為抗日戰爭和反擊國民黨對陝甘寧根據地的進犯,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支援。後在由他組建的軍工局化驗室改行搞化學類工業。一方面協助煉鐵廠、化學廠工作,一方面給自然科學院的學生上實驗課。最後在軍工局兵器研究室工作,著重蒐集炮彈引信和反坦克燃燒彈方面的資料,學習這一領域的專業知識,為進入城市建設正規的兵工事業作準備。
1946年9月,肖淦從延安到達東北,在東北軍工局雞西辦事處研究室工作,主要是收集設備和原材料,開展迫擊炮彈的試驗研究,為建廠作準備。然後到黑龍江省密山縣,參與建設東北解放區第一個較正規的火藥廠的領導工作。當時他任工程師、研究室主任,負責建廠設計工作,主要目標是建立東北解放區第一條7.62毫米口徑槍用單基藥生產線。該廠建成投產後,命名為475廠,肖淦負責技術工作,後來被任命為副廠長,主管生產。在很短時間內,他主持攻破了許多技術難關,使乙醚的產量大大提高;解決了脫脂棉油份過高而導致硝化過程易著火的難題;使單基藥的產量突飛猛進,質量日益提高,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特別是1949年7月,肖淦等一行三人,去朝鮮鹹興考察了硝化甘油生產工藝,回來後肖淦主持在475廠建成了國內第一條較正規的機械化硝化甘油生產線,擺脫了危險的手工生產方式,從而能夠較正規、較具規模、較安全地生產雙基藥,為生產迫擊炮彈和火箭彈的火藥提供了核心技術保證。這些武器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已彪炳史冊。其中有肖淦的重要貢獻。
1952年全國第二次兵工會議後,當時的二機部決定以東北軍工局所屬的幾個化學實驗室為基礎,組建第三研究所,開展火炸藥研究,調肖淦任副所長,實際全面負責組建工作。後又任命他為所長,主持開展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消化前蘇聯提供的資料基礎上,協助有關工廠試製新產品,以及研究原材料國產化的問題,取得了統一發射藥安定度檢驗標準,確定火工品、炸藥、發射藥等產品製造工藝和分析方法,試製成功π-45手槍彈藥等成果。
後來在主持研究工作的同時,他還負責西安新所的建設。從選址到布局,從工藝設計到設備選擇,從規劃前景到機構設定,他都一一過問,指導思路,審查方案,把關拍板。新所1956年底建成,設有無煙藥、雙基藥、複合藥、火工品、炸藥、起爆藥等專業研究室,以及化學計量標準化、產品質量檢測綜合分析、原材料檢測方法標準化等方法學研究室,還有各類配套設施與機構,成為國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火炸藥研究中心。
1957年,第三研究所遷入西安新址開展工作。肖淦一如既往,對於研究工作,從規劃方向到選立課題,從確定技術途經到論證技術方案,從人員配置到條件保證,從研究過程到攻關排險,他無一不予過問、指導。在他的主持下,短短几年內,火炸藥領域的眾多研究課題,複合藥的基礎研究,都取得了成果或階段性成果;協同仿製的空空飛彈霹靂型號,黑索今、奧克托金等新型高能炸藥和新型引信等新產品試製,都取得了成功;還制定了產品制式化、“六試六定”等技術規程。另外還開展了作為發展方向的用強棉製造雙基藥和利用無溶劑強棉雙基藥製造七孔藥的研究,已在75毫米口徑無后座力炮的發射藥中進行了成功的試驗,並已開始組織定型生產,但被置疑有安全隱患,而被迫停止了。上述一切為20世紀60年代我國兵器由仿製進入更高水平的自行設計新階段,在火炸藥領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還為固體火箭推進技術的全面發展打開了突破口。
劉少奇、朱德、陳毅等國家領導人,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先後視察過第三研究所,給予肯定和鼓勵,寄予殷切期望。陳毅同志在視察中說:我這個外交部長要靠你們支持啊!
1953年,肖淦在第三研究所任期內還兼任了375廠擴建總工程師,負責擴建設計工作。期間他既注意充分利用原有設備,又注意採用先進技術和先進定額,較好地解決了節約和進步及進度的關係問題,既節約又按時建成了我國第一條較先進的納唐—湯姆遜硝化法硝化甘油生產線,徹底擺脫了落後、危險的“土”方法,並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效率。
長期的艱苦、緊張工作,長期的接觸化學品,使他的身體受到了損害,耳聾、肝痛……但是他沒有躺倒,一直帶病堅持工作,鞠躬盡瘁。
我國的固體火箭事業是白手起家、自力更生開拓出來的。
20世紀50年代後期,肖淦領導的第三研究所(此時歸屬三機部下稱三所)幾乎與國防部五院同時展開了聚硫橡膠推進劑研究,到1958年底,在845廠協作下,已用壓注工藝製成了藥柱。
1959年3月,五院派員到三所參加那裡的聚硫橡膠推進劑研究。在他主持下,於當年10月開展了在推進劑中加稀釋劑以提高藥漿流動性的研究,以及真空澆注工藝的研究,都獲得成功,突破了聚硫橡膠推進劑的澆注關,成功澆注了直徑65毫米試驗發動機。1961年3月,五院將其全部固體火箭技術研究力量開赴三所,在以肖淦為主的雙方聯合領導下,共同進行以聚硫橡膠推進劑為主攻方向的固體火箭推進技術的開發。10月,聚硫橡膠推進劑的第一個配方即研究成功,並成功地通過了直徑107毫米試驗發動機的裝藥和試車考驗,測得比沖約為2060米/秒,高於雙基藥比沖20多米/秒,也比美國最初的同類推進劑的比沖高。
1961年1月,國家召開了推進劑規劃會議(112會議)。這是火箭推進劑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起了動員全國有關力量,分工協作,加速火箭推進劑發展的作用。作為複合推進劑研究領銜單位領導的肖淦,在會前籌備和會上決策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會上決定成立的十四個專題組中的固體推進劑組,由他任所長的三所為組長單位。會後肖淦按照會上確定的三年規劃和力量分工,緊抓落實和協調,有力地推動了固體推進劑的發展。
1962年,國家決定在國防部五院屬下成立固體發動機研究所,由五院在三所進行研究的力量和三所從事複合推進劑研究及相關的力量組成,任命肖淦為所長。1964年該所變制為五院第四分院,不久又變制為七機部第四研究院(四院),肖淦任副院長,主管固體發動機研製的組織和物資保障工作,而其專業則側重於固體推進劑的研究。在這漫長任期內,他的建樹頗豐。
第一,在上級指導下,肖淦主持籌劃、建設、搬遷,於1962年7月1日,在四川瀘州的臨時立足地,宣告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推進技術專門研究機構——固體發動機研究所誕生。
第二,在上級支持下,肖淦主持與845廠建立了密切的協作關係,在全國建立了廣泛的特種材料研究協作網,利用兄弟單位的力量彌補本單位初建時期的不足,以加速固體火箭推進技術的發展。
第三,根據上級精神,肖淦主持制定了第一個固體發動機發展規劃,確定了“由小到大、逐步提高”的基本發展道路。實踐證明,固體發動機幾十年的發展,基本上沒有脫離開這條道路。
第四,建所初期,肖淦主持,建制改變後,肖淦與技術指揮員相配合,主持展開了直徑300毫米發動機全面研製工作,並貫徹上級意圖,確立了“不急於實用,以走完研製全過程、探索研製規律為目標”的指導思想,使研製紮實穩步前進。初步解決了不穩定燃燒、裝藥裂紋等技術難題,取消了裝藥工藝中安全性差的碾片工序,改進了混合機的安全性能。終於在1965年成功地進行了該發動機的地面試車和飛行試驗,宣告了中國複合推進劑固體發動機的誕生。在中國火箭發展史中樹立了一座里程碑。
第五參與領導四院內蒙基地建設,在工藝設計、非標設備研製等方面,更是時時關注,具體指導,尤其是在1965年內蒙基地只完成了部分土建,而研製進展又需要儘快遷人該基地時,肖淦負命到基地作研製條件準備。他深入現場調研,充分聽取民眾意見,集思廣益,苦心籌劃,最後決定利用已到貨的設備,搶建成一條臨時裝藥生產線。這保證了四院於當年年底搬遷後,立即開始發動機由小到大的飛躍,從而具備了接受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第三級發動機研製任務的條件,使四院獲得了參加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榮幸機會。
第六,在固體發動機由小型向大型發展,研製直徑770毫米、1400毫米等中大型發動機的前期,肖淦對科研生產的精心計畫、精密組織,有力地保證了技術方案的實現。在解決不穩定燃燒、藥柱裂紋、裝藥脫粘等三大技術關鍵,以及殼體試製、封頭外協加工等難題中,他負責組織生產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七,1966年5月,國防工辦委派肖淦為組長,帶領由化工部、科學院、五機部等系統人員組成的調查組,對國內與固體推進研究有關的研究機構、生產廠家,進行了一次調研,分析了聚硫橡膠、聚丁二烯、雙基等推進劑和高能粘合劑、高能氧化劑、高能添加劑等推進劑原材料的研究與生產情況,結合國內資源狀況與前景,提出了固體推進劑發展問題的建議,得到了國防工辦的首肯。該建議提出了固體推進劑能量兩台階(2059~2256米/秒生產供用,2550 米/秒上下抓緊研究)的基本發展戰略,對於全國固體推進劑的研究與生產指出了方向。
第八,1968年2月,四院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了由各工業部和科學院系統有關單位參加的高能推進劑會議(212會議),肖淦作為會議主持者,在會上對於技術途徑選擇、攻關項目確定、組織實施方式等方面的決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次會議的決策,對於推進劑性能和能量提高的方向與目標的明確,對於分工協作加快固體推進劑的發展步伐,都具有重大意義。後來固體推進劑能量提高到約2300米/秒,即是這次會議的效果。
第九,1968年5月,陷入“文化大革命”惡浪中不能脫身的肖淦,為制定規劃只好委派人員組成調查組,到上級領導機關,到飛彈總體部門,到各兵種機關,調研對於固體發動機的需求和技術要求。該小組的調查報告被肖淦視為重要依據,主持制定了固體發動機和推進劑發展規劃。這份規劃更切合實際,更具有指導發展的作用。自此迄今,固體火箭推進技術的發展,雖有調整,但是基本上沒有跳出這份規劃的框架。
第十,1966年,國家決定開展固體發動機立式裝藥生產線研製(158工程),由一機部和七機部聯合進行。七機部指派由使用單位四院負責,四院確定由肖淦主持。為此工程,肖淦作了大量的組織、協調和內部籌建、配合工作,以及設備接收、安裝和資料接收、歸檔等工作。1969年主要設備2000升立式混合機試運轉成功,安裝在四院389廠使用。後續生產的兩台,分別安裝在四院三線裝藥廠和066基地裝藥廠,正常運轉至今。158工程立式裝藥線研製於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只可惜肖淦沒有看到。
“文化大革命”這場劫難徹底摧毀了肖淦的身體,但是他的理想未泯,他的心一天也沒有離開過他為之奮鬥的事業。
1970年,我國第一顆衛星上天的那個夜晚,他被押解到四院駐地的一個沙丘上觀看。當他發現了長空中緩緩飄過的那顆中國星時,他為自己付出許多心血的航天事業之偉大成就,激動得熱淚長流。
1973年,他剛被解除了看押,還是無職無權時,就被隻身派往武漢,去處理高能推進劑會戰中的問題。他孤身旅途,無怨無悔,只知道“工作著多美好呀”!
1974年,他被允準外出就醫。在困於醫院、囿於病床的歲月里他仍心繫事業,寫出了“十年回顧”一文,回顧了固體推進劑的十年發展歷程,總結了經驗教訓。此文很受七機部重視,曾寫了按語印發各單位,要求都應像肖淦那樣注意總結歷史的經驗。
1976年,他出院後到四院三線工作。帶著一身傷病,他一如既往,拚命工作。一次高燒未退就外出開會,竟暈倒在那裡,但一好轉,就又投入工作。後來的幾年中,他就這樣周旋在崗位和醫院之間。直到實在無力支撐下去了,才長期住院治療。然而就在這樣的狀態下,他還是關注著四院的情況,腦海里盤桓著關於事業的思考,常常向院裡提供意見。就在逝世的前兩天,他還向去看望他的42所兩位領導,提出了改進固體推進劑的建議。
1984年5月2日,肖淦同志停止了對事業的思考,溘然長逝。他對固體火箭推進事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個人簡歷

1917年7月18日 生於江蘇省無錫縣(今無錫市)。
1936~1937年 上海同濟大學學習。
1938年 安吳青訓班、延安陝北公學學習。
1938~1942年 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任文化教員、宣傳幹事、宣傳股長。
1942~1946年 陝甘寧軍工局任兵工廠生產管理員、化驗室負責人、兵器研究室研究人員。
1946~1947年 東北軍工局雞西辦事處研究室研究人員。
1947~1952年 475廠任研究室主任、副廠長。
1952~1962年 二機部第三研究所(後屬三機部)任副所長、所長。
1962~1984年 國防部五院固體發動機研究所、五院第四分院、七機部第四研究院,任所長、副院長兼陝西七機局顧問。
1984年5月2日 病逝於陝西省西安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